《題破山寺後禪院》中層次美得句子是什麼?

2025-03-13 23:35:17 字數 3501 閱讀 3434

1樓:匿名使用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你把這一句答上就不會錯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題破山寺後禪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樓:最愛娛樂秀

《題破山寺後禪院》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乙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

該首詩由唐代詩人常建所創作。全詩內容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翻譯: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昇映照著山上樹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於構思造詣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讚賞,主要由於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

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遊山寺起而以讚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題破山寺後禪院一美學追求的兩句詩是什麼

4樓:淺碧青墨色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後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後禪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後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讚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無慾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嚮往和執著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5樓:匿名使用者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6樓:匿名使用者

【簡析】常熟虞山是蘇南風景名區,現已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虞山北麓的興福寺是佛教名剎,景緻更加迷人。寺中禪院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是宋代大書法家公尺芾的手跡,成為興福寺面龍點睛之筆。

常建題詩時的興福寺,風貌肯定與今日不同,但自然環境的特點,如高林、竹徑,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讓人們從中領悟到常建詩中所傳達出的意境。

詩境依遊覽的過程逐步。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詩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勝境的嚮往之切。大約趕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門,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時刻了。

次句既交代了時間的推移,也描繪了古寺的總體風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寧靜的安謐。詩的第二聯是入寺之後的經歷,沿著竹林間的一條小徑走去,小徑盡處是僧侶的寮房。這裡花木抉疏綠草如茵,氣氛更顯得安詳、幽雅。

句中的「幽處」、「花木深」,既表現出獨特的環境氛圍,也傳達出詩人欣賞、讚歎之情。詩的第三聯正面寫詩人觀賞的感受。這兩句說,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淨盡。

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說這裡是禽鳥與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氣氛。後一句是就人與自然環境而言,說這裡的山光水色不僅可以娛悅人的耳目,而且可以淨化人的靈魂。遊人在塵世煩躁、疲憊的心態,一到這裡經過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復,使精神昇華到乙個全新的世界。

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間的反映;「潭影」則是山光和天色在水裡的反映。這樣寫不僅從結構上與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應,而且使「初日」貫穿始終,更加突現這輪初日,讓人覺得這裡的陽光有特殊的魅力.讀者終於領悟到,詩人寫「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輪「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這裡的山光、潭影獲得了「悅鳥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陽光等等變得清潔、寧靜、安詳、和平,從而構成破山寺這一塊淨土。

詩的尾聯點破了這種對佛教法力的禮讚。詩人說,此時此刻,外界的一切聲響似乎都沉寂了,遠逝了,只有悠長的鐘聲和清脆的磬聲在迴盪,在遠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讚許覺悟。詩人整個身心都融進濃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寫遊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勝。

全詩層次分明,意境渾融,意味濃厚,歷來廣為傳誦。由本詩演化出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7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晨遊山寺,看到抄幽襲。

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嫋嫋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8樓:網友

查一查網這首詩的內容相似的事有哪些?

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是從哪些感官角度描寫景物的?

9樓:網友

視覺、聽覺等。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

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

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

10樓:物方

作者從視覺和聽覺角度描寫景物。

尾聯"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從聽覺感受方面來表現後禪院的幽靜,萬籟俱靜,實難以名狀,於是詩人採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以"鐘磬"的清音嫋嫋來反襯山寺後禪房的幽靜,從而以動映靜,給人以靜的感受,收到"鳥鳴山更幽"般的強烈藝術效果。

出自: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譯文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11樓:山塘人

尾聯"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從聽覺感受方面來表現後禪院的幽靜。萬籟俱靜 ,實難以名狀,於是詩人採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以"鐘磬"的清音嫋嫋來反襯山寺後禪房的幽靜,從而以動映靜,給人以靜的感受,收到"鳥鳴山更幽"般的強烈藝術效果。

12樓:樸穰漆雕冉

此詩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鍊簡潔的筆觸逼真描寫了乙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

題破山寺後禪院,題破山寺後禪院的讀音

柒色葬禮 不同。因為這是採用了以聲寫靜的手法,將靜謐更充分地表現出來。如 王維 鳥鳴澗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辛棄疾 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賈島 題李凝幽居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嘩嘩痴 這句詩是用鐘聲來襯托環境的幽靜,不但沒有破壞氣氛,更有畫龍點睛之妙。相似的有 蟬噪林逾靜,鳥...

題破山寺後禪院翻譯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公升映照著山上樹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1 原文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代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

《題破山寺後禪院》中頷聯隱含的成語告訴我們什麼哲理

你好!曲徑通幽處 是 禪房花木 深 一 深 字寫出禪院裡及周圍花木繁茂,花朵競相開放的繁華熱鬧情景,甚至還可想象到蜂蝶在花叢中飛舞。這明豔燦爛之景掩映著古樸的禪房,明暗對比鮮明,熱鬧與清靜對舉,使人不由想起 浮華呈雅韻,悠然見南山 的意韻,多麼矛盾而又和諧的統一呀!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