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行。是誰寫的?有整首的內容嗎?

2025-03-14 22:50:19 字數 2593 閱讀 8998

1樓:網友

出自蘇軾的《答謝民師書》

原文。近奉違,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軾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

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數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

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跡雹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物也。而獨悔於賦,何哉?

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

使賈誼見孔子,公升堂有餘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眾,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因**偶及之耳。

所須惠力法雨核殲堂字,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然軾方過臨江,當往遊焉。或僧有所欲記錄,當為作數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

今日至峽山寺,少留即去。愈遠,惟萬萬以時自愛。

2樓:網友

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蘇東坡 《答謝民師書》

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3樓:zz聊科技

「所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原文為「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出自蘇軾的《文說》。

一、釋義:我所能知道的原因是,(我)經常在該創作的時候就創作,在該停止的時候就停下來。

二、《文說》原文: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

然而等到它遇到山石曲折的路,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賦予不同的形態,這是不能知曉的。

所能夠知曉的是我經常在該創作的時候就創作,該停止的時候就停下來,僅僅就是這樣而已,其他的雖然是我自己,我也不能夠知道。

擴充套件資料。文說》的賞析。

文說》一文通篇全文不斷,卻將創作靈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蘇軾的創作靈感一來便滔滔不絕,其實一般人的都是這樣,蘇軾在本文中解釋了順其自然的人生哲理,人生該「有為」便需要行動,該「無為」時只需要順其自然,有時這樣方能一氣呵成。

寫文章的時候常常都是乙個詞自己連出很多個詞,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本來不夠清晰的思路寫起來反而清晰了。和人討論問題有時候也有同樣的感覺。何也?

可能是反覆思索的過程中,大腦對某個概念進一步加工拓展了,就像凱庫勒在夢中發現苯環結構式或者愛因斯坦乘坐光速旅行的思想實驗一樣,人對某一事物反覆斟酌思考的過程中腦細胞建立更多的鏈結,對事物的新的模型可能就「湧現」出來了。

所以多讀書、寫感想、討論有利於新的神經鏈結和思維模型的構造。有了新的鏈結和新的模型,當然就可能突然豁然開朗了。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出自**?

4樓:陽光文學城

出處為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文說》,他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湧,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橘空差汩汩,雖一日干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字面上翻譯過來就是在該走的時候走,在不得不停的時候停圓皮。

這裡蘊含著順其虧首自然,順勢而為的人生哲理。這樣的哲理不僅適用於作文,也適用於人生,提醒我們學會審時度勢,借自然之力,順勢而為。所以說人生亦是如此。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止——談寫作結構

5樓:得書文化

今個正兒八經談寫作結構這事,我感覺稍挑戰,因為我一向是不太重視結構的乙個人。為文定法還是不定法,我認為取決於寫作文體和寫作階段。

01 文體不同,結構要求不同。

我平時寫散文,寫故事比較多,最享受的狀態,就是隨著文字和情感的流淌,像水一樣,流到**是**,那種心流的感覺特別好,在流淌的過程中完成文章的起承轉合,這對寫作者要求可能會比較高。

課程中弘丹老師系統總結提煉的五種常見方式手坦:總分總、並列式、對比式、遞進式、sqa情景模式,我認為這五種模式比較適合論說文,闡述乙個或幾個觀點,通過不同論證方式來佐證。而這幾種論證方式也並非完全割裂,可以綜合使用。

我個人常用的是總分總和sqa模式,最愛sqa模式。我喜歡從場景入手,以故事的方式去發問和解答。

02 寫作階段不同,文體要求不同。

一篇文章的結構就像乙個人碼薯旅的骨架,快速搭建起文章骨架,再添肉,對於初學寫作者,這個方法很好用。對於閱讀者來說,也可以快速抓住文章內容。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結構化寫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會侷限寫作發揮。隨著寫作能力的提公升,我認為應該嘗試跳出結構侷限,著力於表達和文氣。

很喜歡蘇軾的一段話:「如遲凳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恒生。」這是我所追求的寫作狀態,把文章寫活,如行雲流水般,又姿態恒生。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通常是 在我的文思 應該繼續的時候繼續,在我的文思 不能夠停止的時候停止。原文 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白話譯文 能夠知曉的,通常是 在我的文思 應該繼續的時候繼續,在我的文思 不能夠停止的時候停止,就是這樣罷了!別人,即使是像我一樣 有文采 ...

忠於初心,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欣於所遇不忘初心什麼意思

止於至善 zh y zh sh n 解釋 止 達到 至 最,極。達到極完美的境界。出自 禮記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示例 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麼 這人間世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魯迅 而已集 黃花節的雜感 至善,一方面說是思想修養的及至,也就是仁愛的善,道德的善 另一方...

「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中「得」的意思

取悅永和九年 是用年號紀年法紀年,即 使用帝王確立的年號加上序數詞紀年回 癸丑 答 是用干支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和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進行依次組合 甲子 乙丑 丙寅 等 來紀年 這一年為東晉穆帝確立 永和 這一年號的第九年,也是 癸丑 年。兩種紀年方法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