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大興修長城共哪幾次?

2025-03-19 13:50:07 字數 4450 閱讀 9926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期間,趙國燕國等相對靠北的國家開始修建長城抵禦匈奴的騷擾。其中最著名的詩趙武靈王的胡騎服射。

秦統一六國後,將六國的長城連在一起,於是就構成了上面那位仁兄所講的秦長城。最著名的事,大概就是孟姜女的傳說吧。

漢代,為了抵禦匈奴,一開國後就開始修葺秦時的長城。到了漢末,突厥的興起,促使型雀漢王朝再一次修葺長城。

金朝,為了阻止蒙古鐵騎的長驅直入,完顏亮決定修葺一條長城。可惜最終卜臘早因為兵力太過分散不堪一擊。

明朝,修過一次。於是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

另外,清朝曾經試過修,但是有一次康熙下令局譽從此不得再修或者修葺,於是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2樓:匿名使用者

秦長城,明長城,漢長城,

各個朝代都有修建長城的情況,哪個朝代長城修建的時間最長?

3樓:暱稱不允許為此

大約在西元前七世紀,楚國。

修建了開古。西元前。

五、六世紀,齊國。

重建了長城。大約在西元前四世紀,燕、趙、秦、魏和南韓相繼修建了長城。大約在西元前四世紀,中國北方的一些王子,如燕。

趙和秦,與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東湖和匈奴相鄰。

當時,烏尼人處於奴隸制狀態。奴隸主和貴族經常襲擊燕、趙、秦地區,搶奪牲畜和人口,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因此,三國在其北部修建了一道大牆,以防止東河和匈奴掠奪南部。

三國長城成為秦始皇。

長城的基礎。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中國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

發生在浩京(今陝西西安。

的著名典故「風和劇原則」就是由此而來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互相防禦。長城建設進入了第乙個高峰,但此時的建設時間相對較短。在秦始皇摧毀六國並統一世界後,秦始皇聯手修繕了警戒國時期的長城,後來坦隱被稱為長城[1]。

明朝是最後乙個重建長城的王朝。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長城都是在這個時候修建的。長城建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著名的典故「風和劇原則」出現在浩京(現陝西西安)的首都。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互相防禦。長城建設進入了早彎第乙個高峰,但此時的建設時間相對較短。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世界後,聯合修繕了警戒國時期的長城,並開始被稱為長城。

明朝是最後乙個重建長城的王朝。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長城都是在這個時候修建的。

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讓睜廳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4樓:超級開心哦是

明代,當時的皇帝是非常注重長城的修建的,明朝的每一任皇帝都參與了修建長城,修建的時間是比較長的。

5樓:蓉淼經驗之窗

秦朝長城修建的時間最長,因為秦朝是最開始修建長城的,大概歷經了50年的時間,是一件偉大的工程。

6樓:灰灰慧闖天涯

在明代時期修建長城的時間是最長的。大概芹巨集孝就是要從1368,絕則一嫌稿直修建到了1644,這個時間已經是非常的久了。

中國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修建長城,分別是哪三個時期?

7樓:義明智

分別是秦、漢、明。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制國家。為了鞏固帝國的安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帝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漢朝漢武帝登基後,連續發動多次對匈奴的戰爭,將其驅逐至漠北,修復了蒙恬所築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公尺的長城。此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其軍事防禦作用也隨之終結。[10]

明代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

哪個朝代修的長城時間最長規模最大

8樓:霓脦那些

到了明朝,從明太祖洪武帝至明神宗萬曆帝,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公里的長城。明長城主要沿著九邊重鎮一線修築,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分長城。

明前期(1368—1447年)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定甘州、莊浪諸衛。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年)的15年間,先後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

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築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六三),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區域性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

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明中葉(1448—1566年)長期的大規模興築。「土木之變」以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築北方長城,增建墩堡作為當務之急,百餘年間建成眾多長城重鎮。

明後期(1567—1620年)隆慶、萬曆之際,蒙古俺答部與明王朝議和互市,北方邊境稍安,邊患主要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曆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拓邊建寬奠、孤山六堡,繼而重修遼東邊牆,「自綿州迤東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舊遼陽。」三岔河指遼寧海城市西北60裡,當時的遼河、渾河合流於此,遼河套長城南端。

工程主要是建空心牆臺,用磚石為牆。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山海關至嘉峪關之間的邊牆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長城上騎牆建大量的空心敵樓,易以磚石,加強防禦工程,區域性地段改線重建。

9樓:假面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淶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10樓:網友

明朝 最長最大。

明王朝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總長度公里。比秦朝長多了規模也太多了,秦王朝是連線了秦國為國趙國本來固有的邊防城牆。

11樓:愛麗絲

漢長城,西起羅布泊,北達蒙古,東至鴨綠江,綿延二萬餘里,史稱最長長城。

12樓:網友

明朝也是最好的。

現在還有最多的。

我國最早的長城修建於何時?

13樓:城賀撥弼

最早的長城是楚國建的,叫做方清源城。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擴充套件資料: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兆譁。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公尺。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千公尺,秦漢及早期長答猜態城超過1萬千公尺,總長超過萬千公尺。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我國古代修建了哪些長城?

14樓:鴨蛋與雞蛋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渣物多千公尺。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大興安嶺在我國什麼方向,大興安嶺位於我國哪個地方???

大興安嶺在我國東北方向 大興安嶺是興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黑龍江省西北部,是中國儲存較完好 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大興安嶺山脈北起黑龍江省漠河市北部黑龍江畔,南至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北部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東北 西南走向,地理座標介於北緯43 至北緯...

古代長城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古代修長城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 列城 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西元前7世紀的 楚方城 其後齊 韓 魏 趙 燕 秦 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 諸侯互防長城 用以...

我國古代文獻幾種主要形態,我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主要有哪幾種型別?各自在編纂體例上有什麼特點

我國古代圖書分類先後有過六分法 四分法 五分法 九分法 十二分法等,其中最重要影響也最大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六分法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法,創始於西漢末年的劉歆,他在漢哀帝時期,根據其父劉向在 別錄 一書中所撰的古籍提要,把各書一一歸類,編成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 七略 將圖書分為輯略 全書總序 六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