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菩薩,佛分別是如何自利利他的

2025-03-20 12:45:05 字數 5211 閱讀 4606

1樓:匿名使用者

詳細請參看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一文:《羅漢、菩薩、佛陀是什麼》,原文比較長,摘錄部分如下:

是的,許多人對於羅漢、菩薩、佛陀的意義,不能明確的瞭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們,也有捉摸不清之感。

佛教的法門,照北傳系統的看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是專修解脫道的,大乘是修菩薩道的。菩薩道是人天道及解脫道的相加,也就是說,解脫生死而仍不離生死,以便隨類化度有緣的眾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薩道。

解脫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簡稱羅漢,羅漢是小乘聖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兩種:一是聲聞聖者,由於聽聞佛法,從佛的言教而修四諦法(苦、集、滅、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脫道的,那就是羅漢;一是生在無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脫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稱為緣覺或闢支迦佛。聲聞與緣覺,同屬於小乘,小乘分為聲聞乘與緣覺乘,所以又稱小乘為二乘。

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盤的,他們絕對厭離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願再來度眾生,不能稱為菩薩,也不能成佛。

如果要成佛,必須要行菩薩道,菩薩道的主要法門是六度法(佈施──財施、法施、無怖畏施,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精進──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禪定──心攝一境、不動不搖,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無一淨戒不持,無一善法不修,無一眾生不度)。從最初發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經過三大無數劫,便可達到成佛的目的。大乘的菩薩道,只有菩薩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稱為一乘。

人天道是為生到人間天上而修的善法頃鬧,小乘喚粗道雖不貪戀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價值,小乘的解脫道乃是人天善法的昇華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薩雀鏈罩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與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稱人天善法為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共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脫道,也是菩薩道的共通法門,菩薩不修解脫道,那便不是菩薩道而僅屬於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脫道稱為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共法。

唯有菩薩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

2樓:aaa**王

具體就是修菩薩行。

菩薩、聲聞、緣覺的區別是什麼?他們在圓滿上各有什麼未滿(覺悟層次的差別)?菩薩跟佛差在**?

3樓:無盡意

聲聞以四聖諦而超越生死輪迴。因為聲聞我執見思煩惱已破,也叫做煩惱障已斷。緣覺以十二因緣而悟透,所稱獨覺。

隨了脫生死,見思煩惱已斷,還有塵沙煩惱,所以不能發起大乘上巨集下化的大菩提心,因為此二聖者沒有證得,諸法實相!菩薩當然我執已破,斷煩惱障,但還有所知障,也稱作法執沒有破。菩薩有五十乙個階級,所謂十地菩薩才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

因已證無生法忍,所以稱之為法身大士!但到七地以上的菩薩,稱之為摩訶薩,才圓證三不退,直至成佛。聲聞叫做正覺!

菩薩叫做正等正覺,佛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對於宇宙人生徹底圓滿證得真如實相,就叫做佛!

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與佛界的區別

4樓:滄桑不易道

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已證解脫聖果,永離生死,不復往返六道,是出世間的四種聖人。 一、佛 佛是世、出世間,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 二、菩薩 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

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 三、緣覺 又稱「辟支佛」,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

四、聲聞 聲聞修習四諦法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

二、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三、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5樓:慧聞經典教育

聲聞乘從四聖諦入手,證無漏涅磐,得羅漢四果。

緣覺乘從十二因緣入手,證無漏涅磐,得羅漢四果。

菩薩乘廣修六度萬行,深達諸法空相,而起大慈悲,普願眾生同成佛道。

諸佛了悟諸法實相,不住涅磐,起大慈悲於十方界開示諸佛知見,教化一切有情。

6樓:網友

佛祖釋迦牟尼當年證道後,嘆曰:奇哉!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能,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放下執著了,但還有妄想分別,就成阿羅漢;放下執著和分別,但還有妄想,是菩薩的境界;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聲聞界,最高果位是阿羅漢。緣覺界,是辟支佛。

修為到須陀洹時,因聽聞佛法而修行,最高果位是阿羅漢。修為到須陀洹時,因聽聞不到佛法,自己感悟12因緣法,而到辟支佛。

用趙本山對範偉說的話來解釋:辟支佛是自學成才!

7樓:匿名使用者

小學,中學,大學,博士。

佛經中自利利他什麼意思

8樓:網友

佛法都是自利利他,乙個人持五戒受三皈依,此世生活平安,富足,心情愉快,無有恐怖,他持五戒,也不會去害人,豈不是利他?

再比如他宣傳因果報應,畏懼惡報,端正自己的行為,也為親友宣傳,使親友能夠端正行為,這個也是自利利他。

小乘講解脫,他學了這個法,為別人宣講,不但自己得解脫也使他人能夠解除生老病死,三災八難,種種苦患,這個也是。

但是前面的都是小部分的,範圍太小,並且他自己,別人得到的利益都不大,真正的自利利他是學習大乘的菩薩們,不但三皈五戒,並且解脫道的法義能夠講解,大乘不共小乘的法義也能夠講解,無量世不入涅槃(小乘定性聲聞是要入涅槃的,無餘涅槃不再來了),生生世世度眾生,使眾生生生世世安樂,富足,具有智慧,最終成佛,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求一切智慧,斷除微細染汙,自己也得利,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圓滿的自利利他。

如果有興趣的話,善友可以一讀這些文章。

9樓:菩提老鼠

不但為自己帶來好處,還要為其他眾生帶來好處。

菩薩的意思是什麼

10樓:清天外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

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

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

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視之,亦可稱為菩薩;而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則稱為:摩訶薩埵(梵maha^ -sattva ,摩訶,意即大)、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等,以與二乘區別。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

11樓:匿名使用者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觀音為什麼叫大士

12樓:荒誕不經

大士,菩薩之通稱也,或以名聲聞及佛。士者凡夫之通稱,簡別於凡夫而稱為大。又,士者事也,為自利利他之大事者,謂之大士。

韓詩外傳曰:「孔子與子路子貢顏淵言志,謂子路曰:勇士哉!

謂子貢曰:辨士哉!謂顏淵曰:

大士哉!」管子法法篇曰:「務物之人,無大士焉。

大士文字出儒傳。法華文句記二曰:「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

士謂士夫,凡人之通稱。以大開簡別故曰大等。」四教儀集解上曰:

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運心廣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亦名上士。瑜伽論雲:

無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無利他名中士,具自他行名上士。大論以菩薩名大士亦開士,普賢觀以聲聞菩薩為大士,金光明以佛為大士,諸文不同。」釋門正統四曰:

宋神宗宣和元年,詔改釋氏為金仙,菩薩為大士,僧為德士。

佛教,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國中天人」、「國中聲聞」、「國中菩薩」,這些有什麼區別?

13樓:匿名使用者

你去找白話文無量壽經仔細讀,仔細思考吧。

14樓:

天人就是在天上的人,聲聞是小乘人,菩薩是大乘。

15樓:累劫修行

是聽與看的物件有區別,佛的話語沒有分別、一切平等。

1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這些眾生在往生以前是天界的、小乘聲聞道的、大乘菩薩道的眾生。

菩薩有多少名字是什麼

17樓:匿名使用者

一、菩薩。

的來數量無量無邊自。

佛在經中bai也沒有說出過乙個準確的數字。du所以,也無法zhi列出所有菩薩的名字。dao

二、在中國,最為著名有四大菩薩,即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此外還有,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韋陀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藥王菩薩等等。

三、簡介: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

大道心眾生、覺有情,即求道之大覺之人、能令眾生覺悟之人。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

指以智慧上求佛道,以慈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自利利他,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

18樓:南無宣化上人

菩薩,梵文叫bai菩提薩埵,譯du為覺有。

情,是佛教中zhi的乙個果位dao,達到這個果位以版後都可以稱為菩薩權,菩薩和佛一樣,十方世界中,有無量無邊的數量。

但是和我們南閻浮提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有深厚的因緣的菩薩主要有以下幾位: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彌勒菩薩。

另外還有:藥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一切勇菩薩、韋陀菩薩、伽藍菩薩等等很多很多。

19樓:紅黑石

本身copy提問就有問題。

菩薩就是菩薩,bai有很多菩薩du,同時對應著有很多的菩zhi薩名號。大家比較熟的就dao是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等等。

具體的就需要翻看佛教經典了。但是還有不斷出現的新菩薩。呵呵。

那具體的多少就不知道了。

20樓:網友

童子、佛母、法王子、法王之子。

21樓:嵌吠松端劑畢

玉善菩薩在濟南**有。

佛與菩薩有什麼區別?佛和菩薩的區別是什麼

佛和菩薩的區別主要在於二者的含義 稱呼以及地位上的不同。一 二者的含義不同,1 佛,意思是 覺者 佛又稱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世尊。2 菩薩是 菩提薩埵 之略稱,又作 菩提索多 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 道眾生 覺有情 大覺有情 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

日食和月食分別是如何形成的 成因是什麼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都是由於光的直線傳播 具體的形成原因如下 日食是在同一直線上的太陽 月亮和地球之間,月亮把太陽光擋住,致使地球上的區域性地方,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太陽或只看到殘缺的太陽,太陽完全被遮住稱為日全食,遮住部分稱為日偏食。而月食,是在同一直線上的地球把太陽光遮住,致使在晴朗的夜空,月亮...

費馬與帕斯卡分別是如何解決賭金分配問題的

你好!這個問題是很有背景的。這是歷史上那個著名的賭注分配問題,17世紀的時候曾經是有人詢問帕斯卡的,後來帕斯卡和費馬兩個人 這兩位的知名度應該不言而喻了吧 就這個問題進行了多次通訊討論。這中間得到的很多結論都大大促進了概率論這個學科的最初發展。其詳細的解法lz可以參見wiki。但是lz沒有指明甲乙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