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在古代,小寒時節有臘祭的習俗。臘的木義是「接」,去新舊交接之意。臘祭為我國古代祭祀習俗之一,遠在先秦時代就已形成。
漢應態桐劫《風俗通義》雲:「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其祖先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譁閉鋒故大祭亂晌以報功也。
臘祭」含義取其有三,一為不忘自己及家族本源,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二為祭百神,感謝他們一年來為農業所作出的貢獻;三為人們終歲勞苦,農事以息,藉此遊樂一番。
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在此期間,人們注意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加強對頭部、背部和肺部的保暖,飲食進補切忌過度。
2樓:夢醒撞
小寒的來歷。
明天是小寒。小寒者洞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小寒」是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意思是天氣雖然寒冷,還不到最冷的時節,故名「小寒」。
古代對小寒的解釋為:「冷氣積久而為寒,小者首叢枯未至極也。」
實際上,小寒一過就進入「三九四九凍死狗」的隆冬季節。特別是在北方,「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所以素有「小寒勝大寒」之說。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
這時節最冷,為什麼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
這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於小寒還處於「二九」的最後幾天裡,小寒過幾天後,才進入「三九」。並且,鄭脊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
與小寒有關的農諺: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臘七臘八,凍裂腳丫。
小寒節,十五天,七八天處三九天。
三。九、四九不下雪,五。
九、六九旱還接。
三九不封河,來年雹子多。
臘月三場白,來年收小麥。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3樓:julie林凡
小寒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舉山御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小寒還處於「二九」的最後幾天裡,小寒過幾天後,才進入「三九」,並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正巖,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廣州的傳統則是小寒早上吃糯公尺飯唯殲,把臘肉、臘腸、花生公尺、碎蔥白炒熟拌在飯裡吃。
我國最早的「小年」習俗,**於哪個朝代,當時是怎樣的形式?
4樓:孽龍華魂
中國「小年」是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日子,這時人們開始準備過年需要年貨,開始打掃家裡房子的衛生,掃去一年的的積累的灰塵,供奉糖瓜、糕點後,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供上。這一系列習俗從清朝中後期開始的。
5樓:體壇剖析者
宋朝,是從宋太祖趙匡胤時期開始發展起來的。當時有臘月三十過小年的習俗,每年的臘月三十這一天,家家張燈結綵,歡度小年。
6樓:微微姐姐兒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7樓:好奇蝸
最早**於宋朝,當時的形式主要是掃塵,也就是打掃房間,然後再祭拜灶王爺。
8樓:小可愛
源於南北朝時代,它是中國整個農曆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在有些地方(如上海),人們習慣上把除夕前一天稱為小年夜。
小年兒, 小年是春節前最後乙個重要的節日,到了這天,就說明離春節真的不遠啦,
祭天延續到哪個朝代?
9樓:麼瓊詩
祭天是一種君王祭祀活動,中國的最後乙個君主制社會是清朝,所以祭天延續到清朝!
24節氣起源於哪個朝代
10樓:逍遙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古人推算和確定二十四節氣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叫等分法,將一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等份,即日/24=日,即每兩個節氣的間隔,平均為15天;另一種叫「定氣法」,由於太陽在黃道上每天移動的快慢不均勻,冬至前後移動快些,夏至前後移動慢些,這樣,均分法就不盡合理,古人創造了用定氣來規定節氣的具體日期,使春分、秋分排在晝夜平分這一天,將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分作二十四段,分配在陰曆十二月裡,每月月首稱「節氣」,有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個節氣,月中稱為「中氣」,有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等十二個節氣。
11樓:而奮鬥的規範
節氣起源。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廿四節氣原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鬥,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人們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
由於廿四節氣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因此這曆法也稱作「星辰歷」。
據文獻記載,我國中原地區在商時已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中原地區在3000多年前,始用土圭法(圭表)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圭表測影確立的「冬至」是24節氣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乙個,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土圭測影」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相當於北迴歸線上立杆無影);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從定《時憲曆》之後直至今的「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太陽黃經度數)來定的,即在乙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即,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經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為乙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24個節氣正好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為乙個「節氣」。
北方畫圖數九的習俗從哪個朝代開始?
12樓:開到荼蘼粑
小寒節氣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據說,早時黃河流域的人們,每逢小寒家家戶戶流行用"九九槐慶消寒圖」來養生避寒。當地人使用的「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書"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字,且均為繁體字。
九字每字九畫,共九九八十一畫。從冬至日起,按照筆畫順序每天填充乙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 '字。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也就鉛笑握完成了。
數九計數,書法描紅,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裡一種怡情消遣的養生方公升差式。
冬至是什麼時候
13樓:網友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乙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
古語說:「冬至一陽生」,也就是說陰氣在這一天會到達極點,在這一天陽氣開始回公升,陰氣逐漸減少,正是大地回暖的開始。在民間也有很多地方把冬至稱作「小年」,意喻著辭舊迎新。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祖等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14樓:浦上青楓一寂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乙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乙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
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乙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麼說也是「年時八節」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著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餈、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公尺飯、蘇州釀酒等。
15樓:丿幻灬覺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乙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乙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乙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
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棗莊市周邊地區,冬至習慣叫做伏九,流行過伏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青花瓷起源於哪個朝代湯溝酒起源於哪個朝代?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
送別詩的發展起源於哪個朝代到哪個朝代
送別詩一般認為是起源於魏晉南北朝一直到明清時期,開始時應該是 古詩十九首 送別詩有哪些 寫出作者和朝代 劉長卿 餞別王十一南遊 送靈澈上人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別 山中送別 送沈子福歸江東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李白 贈汪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渡荊門送...
六部源於哪個朝代,三省六部制是哪個朝代建立的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 最高 機構.三省指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 戶部 禮部。三省六部制 兵部 刑部 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 時稱尚書臺 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