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內向還膽小,被同學欺負了,父母要不要找老師?

2025-04-20 08:51:10 字數 4245 閱讀 4777

1樓:網友

進入小學後,同齡孩子多了,都是家裡的寶貝,勢必就會有糾紛,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識別校園暴力。

行為,教孩子寬容不是對校園暴力的寬容。有一些孩子因為家庭或者性格上的原因就會欺負同學,在欺負完以後還會警告被欺負的學生不準告訴老師和家長,學生被欺負慣了也就逆來順受了。當然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配合,解決這個問題。

在孩子上學以前,家長就應該告訴孩子,在學校要尊重老師和同學,學校發生的事情要及時的與家長溝通。當發現孩子行為舉止出現問題時,應該及時的和孩子溝通。家長也可以和老師加強聯絡,除了學習情況外還要諮詢生活情況,即時掌握學生動態。

老師們平常也要多注意學生之間的互動,對出現膽小懦弱情況的學生多多關注,瞭解學生的生活。孩子懦弱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在學校受欺負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重新樹立自信心,要讓孩子有保護自己的意識。

2樓:無能為力大蒜

我覺得不要找老師,老師一般不會去解決這種問題,最主要的你還是得改變孩子的性格。

3樓:羅文

個人認為父母是應該去找老師的,問清楚老師具體的原因,讓老師多照顧自己的孩子。

小孩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該找老師還是家長?

4樓:天天看娛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了,我是一定會去找老師來解決問題。因為維護班級秩序,保護每個孩子的安全本來茄沒就是教師的責任。現在孩子被欺負了顫飢納只能說明老師沒有把工作做好,身為父母可能就需要找他討個說法了。

其次孩子之間出現一些摩擦和矛盾,家長直接去找小孩說理也不太合適,讓老師當面去調停顯然是更加有肢判效的做法。因為老師管理整個班級的孩子,他們自然也更聽老師的話。

每位家長之所以放心將孩子送到學校學習,那是因為信任老師和學校,他們覺得孩子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所以身為老師必然有責任去保護孩子,並且回報家長們的期待。在這個陌生環境裡,雖然不存在多大的危險,但孩子時常還是會受到各種傷害。

而這種傷害不是來自於意外,而恰好是別人施加的。比如同學間的「霸凌行為」,以及師生間的「體罰」現象等等。這種對於孩子的傷害往往是持續性的,而且影響非常惡劣。

所以老師一定要耐心細緻地觀察這種變化,及時將各種隱患扼殺於搖籃之中。當然有時精力有限確實沒有發現孩子被欺負了,這時家長就需要將子女身上的變化告知老師,讓他去介入並且調查這件事。在此過程中家長和老師之間一定要通力合作,以確保孩子能得到充分且全面的保護。

班級本來就是乙個小型集體,裡面生活著幾十個年紀尚小的孩子,這時候大家出現矛盾和摩擦其實是完全可以預料到的事情。他們沒有成熟的是非價值觀,而且顯得非常衝動,這時稍微不注意就容易打起來。所以老師就需要扮演「調停者」的角色,用公正的裁決來化解彼此之間的衝突。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就需要讓老師介入此事,讓他去了解同學之間的矛盾然後採取方法化解。孩子更容易聽老師的話,同時也更加信任他,所以問題也會更容易得到解決。

孩子內向,在學校被欺負以後,作為父母該怎麼和老師溝通呢?

5樓:蜜花聊情感

雖然大部分孩子一直受到父母的寵愛,但上學後,也算是接觸了一小部分人。 這個圈子裡會有各種各樣的孩子。 有些孩子比較霸道,經常會欺負一些孩子,而有些孩子比較內向,會被其他孩子欺負。

當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時,父母肯定不高興,這個時候我該怎麼辦?

孩子被打怎麼和老師溝通?

1、儘快與老師溝通,保證資訊的連續性。

2. 與老師溝通,我們最好只派一位代表在家。 也就是說,如果一開始和老師交流的是媽媽,永遠都是媽媽; 如果是父親,那總是父親。 這確保了家長和老師之間溝通的連續性。

3、交流時一定要和值班老師交流。

4.找出事件發生時哪個老師帶我們的孩子或這兩個孩子,因為這個老師是最瞭解情況的人。 雖然我們的家長都覺得班主任可能是最權威的,但如果當時班主任不在場,她可能無法很好地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

5.讓老師充當調解人。 如果對方的孩子和家長不是很講理,最好不要上門拜訪,或者直接和對方家長溝通,讓老師充當調解人。

畢竟雙方的家長和孩子對老師還是比較信任的,比較公平。 讓孩子親自和解。

6、有些家長在事發後可能會不耐煩地找到對方的家長,然後直接和他們溝通。 這個效果其實不是很好。 如果雙方的父母非常熟悉,相互認識,交流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我們都是這個班的新手,如果我們這樣交流,其實會導致很多新的衝突。

7.家長不要以指責的口吻,要尊重老師。您可以這樣說:

我的小孩兒昨天是不是和某小朋友發生矛盾了?我的孩子手上有抓傷,他有沒有抓傷那個小朋友呢?」 老師聽後一定會去了解情況,幫助孩子辨別是非,教育霸道的孩子不能弱小,老大膽小的孩子敢於說話。

教育孩子們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出現問題及時與老師坦誠地溝通,老師心中會感謝您。又能避免產生積怨和誤會,還能督促老師完善他們的工作。

6樓:野鼬鼠

父母和老師說明情況,讓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讓老師去核實情況,是哪些同學做的事情,要不能讓孩子受委屈。

7樓:o姐林語菡

父母應該跟老師說明清楚具體的情況,讓老師幫忙留意,避免孩子再次受到欺負。

8樓:可追憶

瞭解事情經過之後,應及時與老師聯絡溝通,反映情況,請老師處理。最好不直接與對方家長**或見面理論。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該找老師嗎?

9樓:你我的溫柔

這個要看具體情況,如果孩子可以很好的把事情處了,就不需要找老師。

校園欺凌。的事情確實是時有發生,但是有時候並不是孩子被欺負了,就是校園欺凌事件,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之間有誤會。所以孩子被其他同學欺負了,父母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為什瞎皮麼會被欺負,而不是直接去找老師,有時候直接去找老師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會讓其他同學排斥自己的孩子。

一、瞭解情況,看這種情況是否需要找老師。

同學們之間的打鬧是很正常的,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誤會,兩個人就會鬧彆扭,就會相互不理會,然後孩子回到家中會把問題擴大化,會很嚴重的說同學欺負他,打他之類的。有些學生家長一聽到孩子被同學打了,就會馬上去找老師,其猜橡實這種做法是不理智的,萬一孩子說的話不真實,那麼貿然的去找老師,只會把問題嚴重話。你找老師,老師肯定會去找跟孩子有矛盾的同學,那麼那個同學就會認為孩子小心眼,只會找老師,然後就會拉其他同學,孤立孩子,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

所以家長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說出真實的情況,如果只是小誤會,那麼就應該要給孩子做出正確的心理疏導。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磨兆差<>

二、如果是校園欺凌事件,一定要找老師。

當然,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回來有傷痕或者看到孩子總是悶悶不樂,而且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問孩子,孩子也不的時候,那麼,家長就要引起重視了。應該要找到學校的老師瞭解情況,而且要馬上解決問題,否則越拖越嚴重,對孩子的成長會很不利。<>

三、個人看法。

從某種程度上講,孩子在學校受到欺凌的情況並不是特別的多,所以家長必須要分辨孩子是否在學校真正得受欺負,然後才能夠正確的做出選擇,是否應該要到學校去找老師。<>

10樓:簡心育兒說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當然可以找老師。不過,不同的情況,找老師的方法也不一樣。

孩子多次在學校被人欺負,這個時候一定要找老師反映。

孩子先欺負別人,別人又來欺負你的孩子,這個時候可找老師,可不找老師。

孩子是第一次被人欺負,不知道如何處理,被欺負的不嚴重,可以考慮不找老師。

第一譽譁種情況:孩子多次在學校被人欺負,不管事被同一山好個人,還是不同的人,或者多人欺負,顯然孩子自己已經無力解決和處理。那麼這個時候,做家長的肯定需要跟老師取得聯絡,讓老師介入來威懾欺凌者。

第二種情況:孩子欺負別人之後,別人出於報復又來欺負你們家的孩子,這個時候告訴老師,只能雙方都被批評,而且可能加重孩子們之間的仇恨心理。所以,需要跟對方孩子的父母取得聯絡,共同處理好同學關係。

第三種情況:孩子首次被欺負,不知道如何還手,就算找老師了,下一次孩子還是手足無措。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告知孩子一些基本的處理矛盾的方法,比如當場還擊,讓自己氣勢上不輸,與對方講道理等等。

如果對方得寸進尺,再找老師也不遲。

總之,孩子被人在學校欺負,當家長的肯定著急。找老師有必要,但關鍵還是要教會孩子如何慶唯行面對和解決問題,而不是時時刻刻想到讓別人幫助自己。

11樓:網友

應該的,然後衝哪譁還要與欺負人的孩子家長溝通。

總之,遇緩老見這事家長要重視並且及散行早處理才會給孩子安全感!

12樓:枝韓餘方

該找老師被欺負可以找老師。

孩子內向不說話怎麼辦,孩子4歲半,太內向膽小,見人不說話怎麼辦

語言障礙雖然不算是遺傳疾病,但卻有明顯的家族性發病傾向,究其原因,語言環境的影響佔很大的因素。語言障礙患者因為語言和心理雙方面的障礙,難以或不願與人溝通。語言障礙是一種無法隱藏的缺陷,很容易引人取笑。患者往往會怕被取笑而迴避說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沉默寡言 鬱鬱寡歡,形成內向 孤僻的性格,甚至形成嚴重...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可以讓孩子接受對方道歉嗎?

我們都知道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許多小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十分活潑調皮,尤其是男孩子,因為女孩子相對於男孩子來說更加文靜一些,但男孩子更加好動一些,所以往往男孩子比女孩子在小的時候更容易闖禍。養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小孩子與同齡的孩子進行玩耍的時候經常發生一些摩擦,如果不是一些惡性的摩擦其實是對孩子有所幫助的。...

總感覺自己家的孩子內向還膽小,該如何改變孩子的性格?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都會出現很多家庭的育兒問題,特別是膽小卻弱是現如今孩子當中比較常見的性格,這種性格對孩子的以後身心發展影響很大,假如不加以改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利影響就會更加深遠,所以作為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形成這種膽小怯弱的性格呢?父母不要對孩子過多的指責。父母與孩子在相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