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學習的名詞解釋,學前遊戲論名詞解釋

2021-03-03 21:08:37 字數 5078 閱讀 8697

1樓:孟顏汐

角色學習是在特抄定的社會和互動中掌握角色的行為規範、權利與義務、態度與情感、知識與技能的過程。

角色學習是。公尺德 (ge***e h.mead,1863-1931)認為,人的角色學習經歷了三個過程。

第一,由模仿到認知的過程。兒童最初的角色學習是在玩耍中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模仿學習,然後才逐漸了解社會中的各種角色,從模仿過渡到對角色的認知。

第二,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個人的一些角色是生來就有的,如性別角色,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承擔和認同。但作為社會角色的主體則是在社會的影響和教育下通過自覺地學習而獲得的。

第三,由整體到部分的過程。個體對角色的認知最初也是從它的整體輪廓開始掌握,隨著學習的深入,個體開始學習角色各個部分的具體規範、權利和義務、知識和技能等,進而個體才能把習得的各部分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完成角色學習的任務。

學前遊戲論名詞解釋

2樓:匿名使用者

1·角色扮演是一種特殊的遊戲動作,是兒童以自身或他物為媒介對他人或他物的動作、行為、態

度的模仿,也可以說是一種象徵性動作。

2·機能性角色:這是兒童通過模仿範例或物件(如司機)的一兩個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動作(如轉動方向盤)來標誌他所模仿的物件。

3·遊戲內容:指兒童在遊戲中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事物或現象的範圍規定。

4·遊戲形式:是兒童在遊戲中展現於外的一切行為表現的方式,它構成遊戲的外殼。

5·娃娃遊戲:在遊戲的研究領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叫做「娃娃遊戲」(doll-play)的研究式樣。一般的模式是給幼兒一大堆娃娃,它們穿著各種服飾以標誌身份,如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等等。

這些娃娃和一些遊戲材料組成了某種生活情景,如家庭環境。然後讓被試在玩娃娃時,講乙個關於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員通過對兒童的行為表現的觀察,對兒童所講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與兒童的談話中,可以記錄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擊性、深層的情緒障礙問題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訓練知覺,進行感官教育和發展智力。如嵌插圓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較各種木條(寬窄、厚薄、長短不同)和立方體(大小不同),各種幾何圖形嵌板(三角板、圓板、五邊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發聲盒、鈴和**教具,寫字及計數材料,等等。

蒙台梭利教具構成了蒙台梭利教學法的核心·

7·遊戲指導的「三段論式」在我國幼兒園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來自前蘇聯學前教育學的領導遊戲的「三段論式」的方法模式,即對主題角色遊戲的組織上分成開始——進行——結束三個階段。在開始階段,教師的任務是了解幼兒遊戲的願望(扮演什麼角色),幫助幼兒布置遊戲環境;在遊戲進行過程中幫助幼兒擴充套件遊戲情節;在遊戲結束時對幼兒的遊戲與遊戲中的行為表現進行總結評價。

8·剩餘精力說:剩餘精力說代表人物是德國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斯賓塞(h.

spencer)。生物體都有維護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體進化得越高階,這種能力就越強。兒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動(吃飯、洗手等)外,不需謀生,所以除了維護正常的生活外,還有剩餘精力,同樣高等動物除了維持生存所必須消耗的精力之外,也還有剩餘精力。

兒童和高等動物的剩餘精力必須要找到出路消耗、發散出去,否則就像不透氣的蒸汽鍋,要發生**,於是就用自然的無目的的活動方式——遊戲以獲得快樂,這樣就產生了遊戲。遊戲就是兒童和高等動物對剩餘精力的一種無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動物的精力只能用於儲存自己,無剩餘精力,所以不存在遊戲。

9、生活預備說:生活預備說也叫預演說或能力練習說、前練習說。代表人物是德國的生活學家和心理學家格魯斯(k.

gross)。格魯斯以自然選擇理論為基礎,認為人和動物有一種與環境鬥爭的生存本能,新生兒或幼兒動物在遺傳上繼承了一些不夠完善的本能,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適應複雜的、充滿競爭的生活,而遊戲則是對這種本能的無意識的訓練和準備,幫助兒童加強日後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順應:所謂同化,是指在某個情景中,兒童使用他已經獲得的圖式或技能從事並完成活動。而順應是兒童為了完成某種目標而嘗試新的圖式或技能。

11·內部動機:動機作為推動人去活動的心理力量,指向於解釋個體活動的原因。我們可以把活動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活動本身來自於活動主體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兒童在遊戲中通過自己的形體動作、表情、言語等來模仿或假裝成他人或某一非屬於自己真實身份的角色的行為及其特徵,即角色扮演。它是兒童象徵性認知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

13·角色行為:角色行為是以他人為參照系,根據表象來模仿別人的行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現的成分。

最早發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為表現為角色的動作。這種角色的動作最早在嬰兒階段發生,但往往是一種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不在眼前的物體,並且能夠用被代替物的名稱命名當前的物體。

15·情景轉變:情景轉變是使行為脫離它原有的真實生活情景即動作脫離真實背景。

16·遊戲是發生於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觀察的行為表現,內部有特定心理體驗的兒童主動自願、自主自由的活動。

17·活動區的相容性:所謂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動區時要考慮各個區域的性質,盡量把性質相似的活動區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擾。

18、自製玩具:自製玩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原料製作自己喜愛的玩具;二是指教師根據教育活動的需要,有目的地製作玩教具,以補充現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學遊戲:以教學方式來組織兒童的遊戲,是教學遊戲的組織形式。這種遊戲實施的組織,實質上是以遊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實施教學,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即教學的遊戲化。

20·角色意識:指能夠分辨現實中的我與遊戲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裝別人也能夠在遊戲中辨別真假。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學前遊戲論」的名詞解釋:就是通過遊戲活動讓幼兒體會生活、得出結論、受到教育或明白某種道理。

二、「學前遊戲論」內容:

1、角色扮演是一種特殊的遊戲動作,是兒童以自身或他物為媒介對他人或他物的動作、行為、態度的模仿,也可以說是一種象徵性動作。

2、機能性角色:這是兒童通過模仿範例或物件(如司機)的一兩個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動作(如轉動方向盤)來標誌他所模仿的物件。

3、遊戲內容:指兒童在遊戲中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事物或現象的範圍規定。

4、遊戲形式:是兒童在遊戲中展現於外的一切行為表現的方式,它構成遊戲的外殼。

5、娃娃遊戲:在遊戲的研究領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叫做「娃娃遊戲」(doll-play)的研究式樣。一般的模式是給幼兒一大堆娃娃,它們穿著各種服飾以標誌身份,如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等等。

這些娃娃和一些遊戲材料組成了某種生活情景,如家庭環境。然後讓被試在玩娃娃時,講乙個關於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員通過對兒童的行為表現的觀察,對兒童所講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與兒童的談話中,可以記錄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擊性、深層的情緒障礙問題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訓練知覺,進行感官教育和發展智力。如嵌插圓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較各種木條(寬窄、厚薄、長短不同)和立方體(大小不同),各種幾何圖形嵌板(三角板、圓板、五邊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發聲盒、鈴和**教具,寫字及計數材料,等等。

蒙台梭利教具構成了蒙台梭利教學法的核心·

7、遊戲指導的「三段論式」在我國幼兒園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來自前蘇聯學前教育學的領導遊戲的「三段論式」的方法模式,即對主題角色遊戲的組織上分成開始——進行——結束三個階段。在開始階段,教師的任務是了解幼兒遊戲的願望(扮演什麼角色),幫助幼兒布置遊戲環境;在遊戲進行過程中幫助幼兒擴充套件遊戲情節;在遊戲結束時對幼兒的遊戲與遊戲中的行為表現進行總結評價。

8、剩餘精力說:剩餘精力說代表人物是德國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斯賓塞(h.

spencer)。生物體都有維護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體進化得越高階,這種能力就越強。兒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動(吃飯、洗手等)外,不需謀生,所以除了維護正常的生活外,還有剩餘精力,同樣高等動物除了維持生存所必須消耗的精力之外,也還有剩餘精力。

兒童和高等動物的剩餘精力必須要找到出路消耗、發散出去,否則就像不透氣的蒸汽鍋,要發生**,於是就用自然的無目的的活動方式——遊戲以獲得快樂,這樣就產生了遊戲。遊戲就是兒童和高等動物對剩餘精力的一種無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動物的精力只能用於儲存自己,無剩餘精力,所以不存在遊戲。

9、生活預備說:生活預備說也叫預演說或能力練習說、前練習說。代表人物是德國的生活學家和心理學家格魯斯(k.

gross)。格魯斯以自然選擇理論為基礎,認為人和動物有一種與環境鬥爭的生存本能,新生兒或幼兒動物在遺傳上繼承了一些不夠完善的本能,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適應複雜的、充滿競爭的生活,而遊戲則是對這種本能的無意識的訓練和準備,幫助兒童加強日後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順應:所謂同化,是指在某個情景中,兒童使用他已經獲得的圖式或技能從事並完成活動。而順應是兒童為了完成某種目標而嘗試新的圖式或技能。

11、內部動機:動機作為推動人去活動的心理力量,指向於解釋個體活動的原因。我們可以把活動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活動本身來自於活動主體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兒童在遊戲中通過自己的形體動作、表情、言語等來模仿或假裝成他人或某一非屬於自己真實身份的角色的行為及其特徵,即角色扮演。它是兒童象徵性認知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

13、角色行為:角色行為是以他人為參照系,根據表象來模仿別人的行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現的成分。

最早發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為表現為角色的動作。這種角色的動作最早在嬰兒階段發生,但往往是一種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不在眼前的物體,並且能夠用被代替物的名稱命名當前的物體。

15、情景轉變:情景轉變是使行為脫離它原有的真實生活情景即動作脫離真實背景。

16、遊戲是發生於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觀察的行為表現,內部有特定心理體驗的兒童主動自願、自主自由的活動。

17、活動區的相容性:所謂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動區時要考慮各個區域的性質,盡量把性質相似的活動區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擾。

18、自製玩具:自製玩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原料製作自己喜愛的玩具;二是指教師根據教育活動的需要,有目的地製作玩教具,以補充現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學遊戲:以教學方式來組織兒童的遊戲,是教學遊戲的組織形式。這種遊戲實施的組織,實質上是以遊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實施教學,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即教學的遊戲化。

20、角色意識:指能夠分辨現實中的我與遊戲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裝別人也能夠在遊戲中辨別真假。

學前教育學的名詞解釋名詞解釋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對3 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學前教育 preschool education 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 實物為開發學前兒童的智力,使他們更加聰明,有系統 有計畫而且科學地對他...

學前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是什麼名詞解釋學前心理學

學前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兒童從初生到入學前這一階段教育的一般原理及其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徵的科學。學前心理學是研究從初生到入學前兒童即0 6 7歲兒童的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是心理學的乙個分支。就是小孩上學前給心理輔導輔導 學前教育 英語 preschool education 學前教育是一門綜...

名詞解釋學習型組織為什麼,名詞解釋學習型組織

不知你要了解到什麼程度,下面是非常具有操作價值的經驗 1 個人層面 自我持續學習,改進工作績效 2 部門層面 大家交流自己學習工作心得,提高團隊能力 3 組織層面 形成組織知識庫,大家共享學習。這是關於學習型組織的具體相關網頁,可具體去看一下 當今世界上所有的企業,不論遵循什麼理論進行管理,主要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