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了什麼理論論述孔子的修身理論

2021-03-05 09:21:42 字數 6645 閱讀 5260

1樓:白羊她的貓

孔子提出「仁」的理論,其核心思想就是「愛人」。在孔子看來,要「愛人」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東奔西走、顛沛流離。儘管如此,他仍享有73歲高齡。綜觀其思想言行,其中也不乏閃耀著一些精闢而獨到的養生觀。

一仁:「仁」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也充分體現於他的養生觀點上。

「仁者不憂」「大德必壽」無疑成了其養生之綱領。「君子坦蕩蕩」,仁愛之人總是注重修養的不斷提高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心寬胸廣、以誠待人,光明磊落、浩氣長存,自然就會有益身心、健康長壽。

相反,「小人常戚戚」,無恥之徒由於成天滿腦子盡想著如何趨勢就利、鑽營取巧,從而導致心胸狹窄、優柔寡決、勾心鬥角、耗心勞神,於是也就只能止步健康,無緣長壽。

八不 在飲食方面,晚年孔子總結出了「八不食」原則,即「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可以用現代語言進一步將其歸納為2個方面:

色味方面,變色、變味者不可吃;製作方面,烹調不當、佐料不妥者不吃。病從口入,在遙遠古代,孔子便如此講究吃東西,那麼,在當今社會,我們自然就更應該有足夠的理由,去特別留意和高度重視我們餐桌上的安全了。

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年輕時,血氣未定,要嚴禁迷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正旺,要嚴禁爭強好鬥;年老時,血氣衰弱,要嚴禁貪得無厭。

從中不難看出,孔子這段話的初衷,是要讓人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心態、權衡利弊選擇中庸之道,同時也要杜絕偏激走極端。擁有一顆難得的平常心,才是健康之源,長壽之本。

九思:即「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維、見得思義」。

分別指,看要想到看明白沒有、聽要想到聽清楚沒有、神態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談要想到是否誠實、處事要想到是否謹慎、疑難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憤怒要想到是否有後患、見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應得。

可見,無論從日常生活中的視聽相貌、言行舉止,還是更深一層的思考問題、社交處事等各方面,孔子都提出了詳細而具體的規範和要求。只有完全做到了這些,才能在心靈和肉體方面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最終成為孔子心目中能真正「長生不老」的理想之人。

2樓:あ等待金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

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4樓:天野之彌

教育方面吧,有「學而優則仕」和「因材施教」。

5樓:匿名使用者

仁者愛人 克己復禮

論述孔子的修身理論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永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

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

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物件,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乙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

「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物件,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

在孔子看來,乙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

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乙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修身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眾,要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修身為第一要。孔子說: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而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要努力觀察和研究事物,**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獲取高深的知識和智慧型。

有了高深的學問和智慧型,就能心誠意實,言行一致,即使無人在時,也照常遵守道德準則,保持情緒平穩,平常心,沒有憂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未發洩時,人的情緒就處於心平氣靜,中庸平穩;但有時因發生了事故,我們會有上述情緒的發洩,只要是適當、有節制,不過度與激烈的發洩,就是溫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平和是獲得事物客觀規律、道德和行為標準的道路。

追求實現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處於融洽的位置,陰陽能調和,天下萬物就能生育成長。

「隨遇而安」是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窮,行乎貧窮;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據他所處在的地位和環境泰然生活行事,不願有非分的額外的要求和行為。當你富貴時,就要多行善事。

取之於社會,用諸於社會。當你貧窮時,也不能挺而走險,做非法害人的事。當你處在未開發的部落時,就要入鄉隨俗。

當你處於患難的境地時,要泰然忍受患難。這樣的君子,沒有人會生活的不自我滿足和快樂。

孔夫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養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學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學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礎。

好學的人是不講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範,孔子曾多次大加讚賞。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他還向魯哀公推舉顏回,說「不遷怒,不貳過」稱顏回是最好學之人。

當然也是修養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都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幫別人出謀和做事都要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老師的傳授要時常溫習。這樣才能很好地修身養性。

孔子說的修身是以仁為本,以「於已所不欲,勿施之於人」為最高原則。孔子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論是皇帝還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的要求。

孔子說,「其本亂,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說,人都不修身,沒有教養、涵養。沒有做好社會德行教育,社會就不能很好地安治。

只有全社會都重視道德教育,有教無類,以修身為教育之本來達到國家的治安和強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禪改.

君子食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己.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

孟子繼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駁斥墨家的"兼愛",攻擊法家的「耕戰」,主張「保民而王」,通過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統一。

一、「制民之產」

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三、好的政治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也不是高明的統治手段,而是教育

孟軻的「仁政」學說為幾百年後的中國封建王朝準備了思想**和治國之道,並與孔丘思想一道影響了此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因此,孟軻被奉為位次孔丘的「亞聖」。 修身的有:  子曰: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公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這是講人類文化基本問題,孔子用「舉一隅」的教育方式來講。中國文化的所謂「君子」,是與「小人」對立的名稱,等於是個符號,怎麼叫君子?怎麼叫小人?

很難下定義,等於說好人、壞人很難下定義一樣。尤其站在哲學的觀點來看,更是如此。好人對某一件事情好,有時在好裡會變壞;壞人一切都壞,但有時在某一點上會變好。

所以好人與壞人很難下定義。可是在社會、政治的立場,不能以哲學觀點來討論,好與壞是對事功而言。現在孔子所講的君子,是站在哲學的立場講,是乙個抽象的代名詞。

中國文化所講的君子是無所爭的,不但於人無爭,於事也無所爭,一切是講禮讓而得。無所爭就是窩囊嗎?不是的,孔子以當時射箭比賽的情形,說明君子立身處世的風度。

射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這個射代表軍事訓練。他說,當射箭比賽開始的時候,對立行禮,表示對不起——禮讓。然後開始比賽。

比賽完了,不論誰輸誰贏,彼此對飲一杯酒,贏了的人說:「承讓!」輸了的人說:

「領教!」都有禮貌,即使在爭,始終保持人文的禮貌。人之所以不同於生物世界中其他的動物,就是這一點人類文化的精神。

其實人類有什麼了不起,其所以為人,因為有思想,加上文化的精神。孔子講這一件小事,也就是說人應不應該爭?不論於人於事,都應該爭,但是要爭得合理,所以「揖讓而公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就是在爭,也始終保持君子的風度。以現代而言,類似於希臘的所謂民主思想。中國人過去也講民主,這個問題在《論語》中將來另有專題再去討論它。

而中華文化的民主精神,乙個人立身、處世,乃至一切,都要民主。我們民主的精神基於禮讓;而西方民主的精神基於法治。禮讓與法治有基本上的不同,法治有加以管理的意義,禮讓是個人內在自動自發的道德精神。

學習的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論述孔子的修身理論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永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 仁 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 仁學 那麼,孔子關於 仁 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孔子提出的思想主張是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把 仁 解釋為 愛人 是基於 親親 思想,中庸 引孔子的話說 仁音,人也,親親為大。論語。學而 有子曰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愛人 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 為仁 不是僅止在 親親 上,而必須 推已及人 要作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這...

孔子停止修《春秋》時,孔子是什麼時候開始修訂《春秋》的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 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乙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 春秋 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 前479年 夏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