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和小篆有什麼區別大篆與小篆有什麼區別?

2021-03-05 09:22:07 字數 5400 閱讀 6866

1樓:凱是凱喵的凱

大篆和小篆的區別有:

1、時間不一樣: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大篆是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而成的。

2、特點不一樣:小篆的特點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大篆的特點則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3、歷史意義不一樣: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的將文字的書體標準化的過程。大篆的歷史意義在於它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2樓:未歸鳶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

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

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

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3樓:品種不詳

簡單地說,廣義上的「大篆」,一般分為「籀文」與「金文」。籀文是周朝官方文字,由周宣王時期的太史籀所整理編定,所以稱為「籀文」。除周王室外,秦國文字也是繼承大篆籀文,秦國刻於十枚石鼓上的「石鼓文」就是經典的大篆籀文作品。

而除籀文外,同時期別國文字由於多鑄刻在青銅器皿、樂器或是**等金屬製品上,所以稱為金文。可以理解為籀文是普通話,金文是各地方言。狹義上的大篆,就是單指籀文。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由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合作所創的全國統一性文字。其字型偏長,筆畫流暢簡潔,強調對稱性,是根據大篆籀文筆畫省改、增減而成。可以說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4樓:蘑菇的練字課堂

篆刻入門最基礎的知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輕鬆學習篆書

5樓:匿名使用者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

大篆和小篆有什麼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

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

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西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本,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漢字歷史2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公升所製,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漢字歷史3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

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型。

漢字歷史4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型,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型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漢字百科1

造字原理: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漢字百科2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

胡,這個字也可為乙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

「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漢字百科3

轉注: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

大篆與小篆有什麼區別?

8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分為來大篆和小篆源

。小篆,指秦始皇統一中

bai國以後du

通用的秦國文字,又稱秦zhi篆,是大篆的對dao稱。 大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大篆指所有的古文本,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本。

狹義的大篆則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文字,是與小篆相對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

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

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的篆書為什麼分為大篆書和小篆書?有什麼區別嗎?

9樓:若比鄰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

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

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

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明代趙宦光在《論九體書》中說:「大篆敦而圓,小篆柔而方」。

唐代張懷灌(三點水改王字旁)《論六體書》說:「大篆者若鸞鳳奮翼,虯龍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葉敷暢,勁直如矢,宛曲若弓,鉛(右邊為舌字)利精微,同乎神化。小篆者或縷纖盤屈,或懸針狀貌,鱗羽參差而互進,跬(王字旁)璧錯落以爭明,其勢飛騰,其形端嚴」。

兩位古人所說大小篆的區別可供參考。大篆可參看《石鼓文》;小篆可見《嶧山刻石》和《秦泰山刻石》。

小篆是從大篆字型簡化演變而來的。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規定全國都使用小篆字型。所以很多人都傳說是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上草創了小篆。

和大篆相比,小篆書寫起來更加簡便,字型長方,筆劃均勻,每個字大小一樣,又整齊又漂亮。

大篆與小篆有什麼區別,大篆和小篆有什麼區別

篆書分為來大篆和小篆源 小篆,指秦始皇統一中 bai國以後du 通用的秦國文字,又稱秦zhi篆,是大篆的對dao稱。大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大篆指所有的古文本,包括甲骨文 金文和其他古文本。狹義的大篆則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文字,是與小篆相對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 籀篆 籀書 史書之稱。周宣王時...

小篆和隸書的區別小篆與隸書有何區別?

有以下三點區別 1 字形 小篆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 2左右。隸書是扁方左右分展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 左右 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2 起筆 小篆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

有誰認識大篆的,有一副小篆對聯,需要高人指點

左圖 咬定幾句有用書 可忘飲食 右圖 養成數竿新生竹 直似兒孫。精品篆書對聯一副 上聯是 海為龍世界 下聯是 天是鶴家鄉。篆書對聯100副欣賞 上聯 好好學習好好讀書 下聯 頻頻工作頻頻行路 上聯 好好學習好好讀書 下聯 乖乖工作乖乖飲酒 上聯 好好學習好好讀書 下聯 明明工作明明飲酒 上聯 好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