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021-03-05 13:14:22 字數 5233 閱讀 5905

1樓:匿名使用者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於公元2023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詞作上片反映執著人生,下片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

2樓:薄金蘭庹娟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點明飲酒賞月。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讚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裡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3樓:完娟居晴波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片把酒頌月,抒寫了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思想過程;下片對月懷人,闡發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哲理。全詞意境清遠,筆調深婉,表現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胸襟

水調歌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ㄣ姒ペ冰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點明飲酒賞月。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讚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裡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5樓:鈴鐺兒凌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表達了作者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的思想感情。而且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作品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創作背景:

公元2023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6樓:百度使用者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片把酒頌月,抒寫了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思想過程;下片對月懷人,闡發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哲理。全詞意境清遠,筆調深婉,表現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胸襟

蘇軾的水調歌頭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7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於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片把酒頌月,抒寫了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思想過程;下片對月懷人,闡發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哲理。

全詞意境清遠,筆調深婉,表現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胸襟。表達出作者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達到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留給後人無盡溫暖與美好。

全文內容: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裡,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象在人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裡,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麼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

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願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8樓:戒為良藥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2023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公元2023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2023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

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作品賞析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蹊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後半純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

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

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恆面前的錯愕」情態(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並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儘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並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著人生的意義。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

「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

《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作者簡介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

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公尺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江城子·密州出獵》《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表達作者一些思想感情的詩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除夜作 唐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關於月亮的詩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遠客思鄉之情。暮江吟 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山行,漁家傲,蘇幕遮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山行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 人家 白雲 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絡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 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

作者秋天的顏色思想感情,《水調歌頭》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顏色 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詩。它從多角度引導幼兒感受秋天的變化,以及顏色的絢麗多彩。表達了對秋天美麗景象的讚美之情。在秋景迷人的季節裡,孩子們運用自己的感觀發現秋天的變化,並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秋天的雨把黃色給了銀杏樹,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