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深知你夢
愛因斯坦曾如此描繪有知與無知的關係:劃乙個圈,乙個人所知道的東西是圈子的裡
面,無知的東西是圈子的外面;知道的東西越多,圈子越大,圈子的外沿也就越長,也就是說,乙個人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無知也就越多。
蘇格拉底更精闢: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不能不佩服這二位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達到了最高高度的智者的真知灼見。我最近陷入這樣一種狀態:見識的能人越多越感到自己無能。
厲害的人太多了!那些在自己的一方領域裡鑽研到專家級的人物,他們就敢於在大眾面前發表言論,他們的話就是權威,就能讓人信服。
更讓人佩服的是「一專多能」型的牛人,你看,黃健翔在出了數本書之後又出了首單曲,足評人李承鵬寫起了長篇**而且大賣,另一足評人董路就更不用多說了,又是寫歌又是做電視節目,還在部落格上寫下了大量文字。多麼有成就感的(也是有滋味、有趣的)生活!他們的才華和精力都令人驚嘆。
在這個奇怪的比喻裡我們不知不覺地用了兩個標準,乙個是有知——這個標準是相對的,即不同的人之間經過比較後才能說誰的知識更淵博,比如現在多以乙個人受教育的程度來衡量這個人的知識量,這是社會定的乙個標準——用於衡量乙個人掌握了多少知識的標準。
當然這個標準並不是衡量一切知識的標準,而只是「有知」標準中由某個社會制定的或者是約定俗成的乙個標準,同樣的道理,不同的社會用於衡量「有知」的標準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但還有另乙個標準,衡量「無知」的標準——這個標準是絕對的,即它是不能被制定出來的。原因是「無知」的事物是無法計算的,因為如果對人類來說是「無知」的事物,那麼我們就不可能知道有哪些、有多少事物屬於「無知」。
假如說我們能制定乙個衡量「無知」的標準,那也意味著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無知」是什麼了,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這些「無知」了,那麼這些事物就不是「無知」的了。
這也令我想起愛因斯坦曾說過類似的話:提出乙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乙個問題來得更深刻。因為提出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從「無知」向「有知」邁進了一大步,而解決乙個問題則是從「知之不多」向「知之甚多」前進了一步。
索斯還提到乙個理解的角度,即乙個人的知識越少就越無知——絕對不會變有知的,而乙個人的知識越多也未必就不無知,此時的有知是相對的。
2樓:稻子
芝諾是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是埃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的學生和繼承人。芝諾素有「悖論之父」之稱,他有四個數學悖論一直傳到今天。他曾經講過乙個「知識圓圈說」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一次,一位學生問芝諾:「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 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
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 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 這個故事表明:乙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接觸和思考的問題越多,就越覺得有許多問題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相反,乙個人缺乏知識,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低,就越覺得自己知識充足。
為什麼養老保險交得越多就越虧
我愛保險網 以前對社保不是很瞭解,總以為是交得越多越好,因為你交得多,公司相應就交得更多。但是最近這兩天仔細研究了一下社保政策,真是有點大吃一驚,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而是交得越多越虧。以上海為例,社保的基數上限是前一年的平均工資的三倍,2006年為2235 3 6705元,假設...
為什麼說我見的人越多就越喜歡狗
見的人多了 越了解人性的弱點 社會上利益與名利的 使人越過道德的底線 而狗狗是單純的 越喜歡狗是因為一些人連狗都不如 因為狗永遠是狗,人有的時候不是人,很明顯,人不如狗了。羅蘭夫人於1793年11月bai8日被雅各賓派送上du 斷頭台。臨zhi刑前在自由dao神像留下了一句版為後人所熟知的名言 權 ...
為什麼有的人讀的書越多,就越看不起周圍的人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 人不管在讀書還是觀影的時候,都會產生共情,即被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渲染,從而為主人公的前途命運糾葛。在這種狀態下,書中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 生活觀 善惡觀等便深深地植入了讀者心中。有些人從書中或者影視劇中看到了太多人間百態,千人千面之後,總喜歡對號入座。比如有人看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