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彩霞滿天光
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意味著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有兩重戰略意義:
1、有助於改善生態環境狀況,促進經濟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協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2、有利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創新為發展動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治理秉承現代化的生態觀,要求轉變發展動力,改變傳統的依靠資源、資本、勞動擴張來發展經濟的外生發展模式,以創新作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尤其是發揮綠色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綠色創新需要從理念和路徑等多方位全面著手,樹立創新的綠色理念,堅持「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
綠色創新可以通過開發綠色產品,引進和創造綠色技術,開拓綠色消費市場,採用綠色資源,公升級綠色管理制度、構建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等方式,提高經濟執行的質量和效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發展。
二、 構建以法律為基礎的生態治理體系。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完善的法律體系可以明晰生態治理主體的權責,提高生態治理的認可度,保障生態治理體系的執行。因此,需要以生態環境產權制度為切入點,健全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汙染防治、能源安全等重要領域的立法,完善迴圈經濟、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生態協同性法律。同時,還要完善監督管理體制和問責機制,引進企業、公民、社會組織參與生態治理,形成全方位、多維度的生態治理制度體系。
三、不斷提高生態治理能力。
生態治理現代化,關鍵在於生態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高生態治理能力水平:
1、要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切實做到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並在治理過程中引入監督機制,保證治理行為本身符合相關法律規範。
2、要將地方**競爭引導至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通過提高地方**治理環境的收益支出比,引入生態政績考核,執行地區內統一的環保標準等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各地經濟發展的真實競爭力,使得生態治理成為地方**的常規性工作,從應急轉向常態,切實保障治理本身的不斷進行。
3、要不斷加強綠色發展執法保障能力。一系列的生態法律,只有得到切實的執行,才能發揮有效作用,這不僅僅意味著要按照相關法律辦事,而且意味著一旦出現違法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認識得到統一,法律制定完善之後,執行力就決定著治理的實際效果,因此,加強生態執法對於生態治理現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義。
4、要建立綜合完善的生態環境評估指標,對治理結果進行第三方評估。從治理結果來看,生態治理能力的提高必須體現為生態環境的改善,這也是對治理過程的最終檢驗。因此,在生態治理中要堅持結果導向思維,發揮智庫第三方評估的作用。
第三方評估在生態治理中具有獨特的作用,他們的參與是推動生態治理過程不斷完善,生態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保證。
四、 促進生態治理實踐與科學技術的深度融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術就是改造自然之「器」。生態治理現代化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推進生態治理領域的科學研究,利用被證實的研究成果指導治理實踐,堅持一切治理從實際出發,就能防止盲目治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需要重視科學技術與生態治理融合,提公升改造自然,進而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能力。能源和通訊技術的革新與結合,在人類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當前,我們正處在可再生能源與網際網路資訊技術相結合的新時代,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大資料、雲計算、「網際網路+」等智慧型技術,不僅對生態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從長遠來看,也是推動經濟轉型公升級的重要力量。
五、推進多元化主體協同共治。
西方的經驗和歷史的教訓證明,僅僅依靠**進行生態治理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多元化主體參與式治理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生態治理,重點在於不斷提高公民的生態意識,讓公民正確把握生態治理的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共識的基礎上,促進多元化主體協同共治。
生態治理中的主體包括國家、企業、公民、各類社會組織等,其中國家作為主導,制定治理的政策,保證政策的貫徹落實;同時也要引導企業、公民、社會組織參與生態治理的決策,對治理過程進行監督,對治理績效進行客觀評價。
2樓:蘭台東觀天一水
何謂國家治理體系
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就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這一重要論述完整揭示出國家治理體系三個層次的科學內涵:從政治屬性來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的政治領導和政策推動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式,其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集中體現。
從治理結構來看,國家治理體系主要包含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和黨的建設六大體系,且這六個體系不是孤立存在或各自為政的,而是有機統
一、相互協調、整體聯動的執行系統。其中,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市場治理、政治治理體系中的**治理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三個最核心要素。
從治理目標來看,就是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一是規範化,無論**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都應該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規範的公共秩序;二是法治化,任何主體的治理行為必須充分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權力,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三是民主化,即各項政策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體地位,各項制度安排都應當充分保障人民當家做主;四是效率化,國家治理體系應當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和行政效率;五是協調性,從**到地方各個層級,從**治理到社會治理,各種制度安排作為乙個統一的整體相互協調,密不可分。在這五個目標中,能否實現法治化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
剛剛結束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強調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什麼是國家治理能力
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體系在實踐中的績效彰顯,是檢驗國家治理體系是否科學、合理的重要槓桿。
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明確提出,要通過理論和實踐創新,更好地發揮作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也強調,要進一步改進履職方式、提高履職能力、增強履職實效,著力推進履職能力現代化建設。可見,提出治理能力現代化,表明了黨和**正在從思想上、行動上革除傳統的「管理」套路,由**一元單向的管理,向**、市場、社會和民眾多元互動共治轉變,這也正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治理能力現代化:
首先,從治理主體角度講,有效的治理,突出強調社會公共事務的多方合作治理。過去我們的社會管理存在乙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管理主體的**一家獨攬,市場、社會、民眾的力量比較薄弱,甚至缺席,這導致了社會治理的過度行政化,造成了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通過改革,從**與市場關係而言就是要回歸市場本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從**與社會關係而言就是要回歸人民本位,讓人民群眾以主體身份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實現自我治理,這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點。
其次,從權力執行角度講,有效的**治理,必須合理定位**職能。原來**承擔了其他主體的許多職能,現在要通過簡政放權,放權於市場、放權於企業、放權於社會,明確**與市場、**與社會權力的邊界範圍。在此基礎上,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要求,推動**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最後,從組織結構角度講,有效的治理,必須以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為基礎。重點是要優化**職能配置、機構設定、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執行機制,用機制再造流程、簡事減費、加強監督、提高效能。
理順兩者的內在邏輯關係
把兩者結合起來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和理順兩者的內在邏輯關係,是推進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治理體系」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治理能力」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目的和結果。要想實現真正的治理能力現代化,首要任務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有了科學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內在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決定著改革的成敗。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經到了攻堅階段,如何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打破思維定式等,都需要強有力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予以推進和保障。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如何準確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樓:匿名使用者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這一總目標中,大家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比較熟悉,而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夠了解。
那麼,應該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呢?
一般說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乙個國家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就我國而言,國家治理體系主要是指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這是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絡的制度體系。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指運用制度體系管理國家和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治黨治國治軍、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維護****利益、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處理各種複雜國際事務等方面的能力。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治理體系是治理能力形成的基礎,治理能力的提公升有賴於治理體系的建構;另一方面,治理能力彰顯治理體系的功能,治理能力強大是治理體系完備的表現,只有不斷提公升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治理體系的效能。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適應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必然選擇。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家治理之路,積累了寶貴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實踐證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自信。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相比形勢任務的新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陷,還有許多亟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要確保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完成,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制度層面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我們比較強調物質文明層面、精神文明層面的現代化建設。其實,社會主義現代化除了物質文明層面、精神文明層面的現代化,還應包括制度層面、治理層面的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和科學化,使國家治理者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民主思維和法治思維等,善於依靠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來,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提公升到了乙個新的更高水平,表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制度體系。不斷改革那些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執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另一方面,要繼續提公升治理能力。當前,我們雖然在各方面都建立了制度,但在發揮制度效能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很多制度雖然建起來了,但並沒有能充分發揮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注重治理能力的提公升,努力把制度體系的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的實際效能。
如何認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 治理理念的高度昇華 治理是一門駕馭和引導社會和組織的藝術,它決定權利如何應用,決策如何做出,居民或利益相關者如何參與的結構之間 過程之間以及傳統之間的互動。治理不僅決定走向 而且也決定誰應當參與決策和以什麼樣的資格參與。國外的經驗研究表明,公共對話與 的信任度之間有明顯關係,公...
談談怎樣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作文
人民所嚮往的美 好生活,社會和諧 公平正義自然在其中。黨的十九大報告充版分關注民生訴求,提出要 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這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科學指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法治建設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 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 法治化 智慧型化 專業化水平 強調要 發揮社會組...
怎樣理解國家創新體系,如何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 專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屬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 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