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du知道君
蘇軾和辛棄疾豪放詞的差異 (一)內容方面 1、題材 蘇軾是第一位對詞的內容題材做了大面積改變的作家,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的長足發拓了道路。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所以劉熙載說:
「東坡詞似是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入也。」(《藝概·詞概》)〔2〕後人常用「以詩為詞」來概括蘇軾的特點,著眼點也主要在題材和內容與詩的相似性。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蘇軾在詞中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
他以寫詩的超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蘇軾對詞的內容進行了全面改革,最終突破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蘇軾在詞中表現出辭氣激昂,境界闊大之曠達的氣勢。 詞到了辛棄疾時,他在繼承蘇詞豪放詞風的同時,把詞引向比蘇軾更廣闊、更激盪的現實。
他的詞縱橫揮灑,慷慨激昂,有的抒寫恢復中原的雄心,有的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有的歌頌祖國山河的壯麗,有的寫田園生活的幽靜,但熱愛祖國是他一生創作的基調;使詞涉及的內容更加豐富。辛詞藝術上的獨特成就表現在雄奇闊大的意境的創造上。辛棄疾發揮了詞在抒情、狀物、敘事、議論等各方面的功能,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經傳、辭賦等各種文體的表現手法和語言技巧,對豪放詞做了更深的開拓和大力的發展,把詞提到了新的高度。
辛棄疾是南宋詞壇上豪放派領袖。辛棄疾的豪放詞風透露出更豐富的內涵和底蘊。他的創作給了我們許多另外一些詞人所沒能給予的東西。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的上片即景寫實。通過寫景,一方面寄託詞人豪情壯志,同時亦為英雄人物出場造成雄壯氣氛。「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起三句寫出了聲勢浩大的長江,大浪滾滾,向東流去,捲起了多少英雄豪傑人物,他們象滾滾東流大浪,一去不復返了。作者登高眺遠,點出江流浩蕩,高唱入雲,無窮興亡之感形諸筆端。作品開頭,便把大江和古代英雄合寫,把沉鬱的心情與豪邁的氣概融為一體,使全詞籠罩了一層豪邁激盪之氣,沉鬱憤懣之情。
英雄不見了,這是令人傷感之事;長江波濤洶湧,這是令人振奮景象。江山人物合敘,更顯風格雄渾、蒼涼。「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這兩句承上啟下,呼應開端,又勾起下片。上片重寫江山;下片則緊承「豪傑」二字重寫人物。「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這句是用以突出周瑜少年英俊,使這個英氣勃勃的青年將領形象躍然紙上,表現出周瑜的英雄氣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最後一句詞人於天地之中頓生達悟,既然人生如夢,何不灑脫情懷,復歸於沉靜,曠遠;表現出一種曠達的氣度。
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前二句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道勁,為全詞定下乙個基調。正如唐圭璋先生所雲:"起句浩蕩,籠罩全篇,包括山水空闊境界。
這首詞作者抒發了抗金壯志無人理解,不堪大好年華,在國勢風雨搖中虛度的悲憤心情;同時抨擊了那些一味"求田問舍"、對國事漠不關心的人物。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異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報國的南宋朝廷的激憤。寫得悲涼慷慨,沉恨塞胸。
陳延焯評價說:「把吳鉤看了三句,寫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於紙上,仲宣之賦無此慷慨也。」 這兩首詞是他們豪放詞風的代表作,題材都是登臨懷古。
前者雄奇的景物,懷古的豪情,造就了曠達超逸的藝術風格。它超越歷史時空,曠達高遠,懷古是追慕前代英雄的千古豐功偉業,基調明朗開闊;而後者抒寫詞人在夕陽景色中自己孤獨憂憤的心境,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慨溢於胸中,懷古是抒發自己胸中的抑鬱悲憤的豪情。 2、內心書寫方式 蘇軾和辛棄疾都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也都受盡了現實的**和打擊。
蘇軾反對新法、遭「烏台詩案」,三起三落,一生漂泊,暮年投荒,經受無數的磨難,辛棄疾則一度戎馬,終被投閒置散,不得重任;這種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在他們的詞中都有所流露。但蘇詞對內心痛苦可憤慨的抒寫是隱蔽的、含蓄的;蘇詞種種憂鬱的情緒總會在詞人超脫和達觀的心態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終也會表現出坦蕩瀟灑、樂觀的情懷。「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水調歌頭》),從中可以看出詞人健康開朗的思想情緒。作者通過想象設問,展現中秋月宮瓊絕塵寰的奇景,再從景物的自然更迭引到人事的流轉變遷,以自然境界的清澄遼闊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開朗廊達。語言脫卻柔靡,不落俗套,是歷來中秋詞中意境最高、流傳最廣的一首。
辛詞則不然,其抒寫痛苦和憤慨是溢於言表的;所流露的悲憤和哀痛總是那麼悲壯、深切,那麼激越、蒼涼!讀辛詞,自有一種熱血奔湧、悲壯慷慨、甚而至於潸然涕下的激情,英雄末路的無限孤獨和對現實的怨憤溢於言表,那種孤獨和怨憤,是不能排除也是無法排除的!「老大那堪說。
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神州畢竟,幾番離合」。(《賀新郎》)滿腔怨憤,悲壯慷慨。「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魂沒,弦解語恨難說」(《賀新郎·賦·琵琶》),如嗚咽悲歌,感慨悲涼。
說到底,蘇詞中的悲憤和痛苦,畢竟只是蘇軾個人懷才不遇情緒的表露,加之蘇軾固有的開朗和放曠的性格,自然會有蘇詞曠達、飄逸的風格。而辛詞中的憂憤之情,悲傷之意,遠非辛棄疾個人之悲痛。辛棄疾一生以報國為志,卻被投閒置散,一腔愛國激情無處可發,他的憂憤不只是從個人得失出發,而與當時的民族災難是一致的,故有辛詞沉鬱、豪邁悲壯的風格。
辛詞之所以不朽,是因為他以敏銳的眼光,深刻的筆觸描寫。當時社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使其詞有了很廣闊的社會現實性,從這個意義上講,辛詞所承載的內容,遠比蘇詞要沉重、深刻! (二)形式方面 蘇軾在語言上一變花間詞人鏤金錯採的作風,多吸收詩賦詞彙,兼採史傳、口語,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聯貫流暢的風格;不似柳詞的俚俗,更沒有花間詞的脂粉氣,而以清雄韶秀見長。
蘇軾用詞自然流暢,讀來清新,蘇軾有著豪放不羈的心靈、熱愛生活的情感這一切都在清新流暢、處處生春的語言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給人以一種清新樸素的感覺。如《浣溪沙》五首中,作者置身於這種「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的豐收環境中,心中充溢著無限的喜悅。這一組詞,筆調極明快,寫來生意盎然,興會無窮。
作者勾勒出了一幅農村耕織圖,他把鳥苔蟲魚草木等自然風光,還有男女老幼活躍的姿態,都細緻而有聲色地寫進詞中,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再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詞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美麗浪漫的把酒賞月的美麗風景畫面,色彩濃淡有致,畫面動靜相宜,有作者人物、有朱閣綺戶、有青天橙月、有月宮的瓊樓玉宇的靜物實景;又有清風吹拂、有月光「轉」「低」「照」;有「把酒」相「問」、有「起舞弄影」的動感鏡頭,更有生動的言語表達和內心思想活動的虛實寫照。全詞情感真摯而又情景交融,韻律激昂而又氣勢豪邁,結構嚴謹,用詞幹練,語言流**然,音律和諧多變,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技巧和浪漫豪放的詞風,表達了作者巨集大的報國志向,對國家、對生活的堅定信念和不貪權貴、正視現實、腳踏實地、胸襟寬廣的無私奉獻精神。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還有乙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大量用典,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彙、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裡。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一連用了五個典故,正是運用這五個典故,寄託了詞人對南歸四十三年的沉痛經歷的總結,是他才兼文武,富於韜略的突出表現。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語言以少勝多的作用和詞的精煉性、含蓄性。
辛棄疾不僅打破了詩詞界限,並達詩詞散文合流的境界。並且用韻絕不限制,不講琢雕,隨意抒發,形成一種散文化人歌詞。 (三)風格方面 同樣的豪放風格,在蘇詞和辛詞中,又表現出了明顯的差別。
蘇軾在**上大起大落,屢遭貶謫,當時的恐悸、孤獨、苦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卻能徹悟人生,樂觀對待生活,這使他的詞有一種曠達的超脫氣勢,表現自我疏狂不羈、瀟灑飄逸的曠達情懷;能感覺出詞人高曠博大的胸襟。辛棄疾因國家仇民族恨的長期壓抑,使他的詞既豪邁奔放,慷慨激昂,熱情澎湃,而又憂思悲壯,沉鬱蒼涼,政治理想和社會現實的矛盾,妥協投降派的排擠打擊,決定了他的詞沒有也不可能有蘇軾詞的那種空曠灑脫的風致。 蘇軾詞已不再侷限於傷春傷別與離情相思,而是以一種超然曠達的樂觀精神,抒寫個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態度、內心的苦悶等等。
作者在詞中表現出苦樂隨緣、開朗樂觀、意存歸隱的人生態度和曠達超脫的胸襟。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於被貶黃州時期,三年的謫居生活,長官同僚的厚待,鄉野村夫的尊愛,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顆孤獨受傷的心。東坡的心從剛被貶謫的絕望中逐漸甦醒,心態變得緩和、寧靜。《定風波》一詞正好反映了這一點,全詞是緊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主旨描寫、抒情的。
「穿林打葉」的雨聲說明風急雨驟,「何妨」表現了詞人的淡定,映稱詞人的態度是那麼從容不迫,瀟灑自得,且吟且嘯,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表明了他著裝的輕便與簡陋,更重要的還在於他那種冒雨徐行的心情,他認為竹杖芒鞋還輕快勝於騎馬,可見他對風雨的無所畏懼。「一蓑煙雨任平生」則進一步寫出了他的曠達與倔強,並將自然界的風雨與人生道路上的風雨聯絡起來。
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下片「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
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最後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表明了他那種隨緣自得的寧靜心境和曠達的胸襟。 《定風波》運用顯與隱、實與虛、明與暗的藝術結構法,表面上是寫詞人對待風雨的態度,實際上反映詞人在政治風雨中的坦然與曠達。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超曠氣度,他能夠在逆境中保持樂觀情緒,解脫苦悶,表現出曠達超脫的性格。
辛棄疾生活於南宋,當時金兵入侵,朝廷屈膝投降。國破家亡,美麗河山不再。詞人承載著更多的是痛徹心扉的亡國之恨,欲將一腔熱血灑於抗敵戰場,渴望恢復祖國河山的豪情壯志,但卻被貶官閒居,不得重任。
因而在辛詞中形成辛詞特有的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沉鬱的獨特風格。如《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 首句是詞人現實生活的寫照。詞人一生懷抱收復大計,卻被投閒置散。想起故鄉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怎不使作者憂心如焚,於是只好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
就是在醉後也仍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的大業,於是拿出寶劍仔細端詳。「醉裡」點明在酒醉之中,「看劍」一方面說明人物身份是夜晚,而且勾畫出作者仔細端詳寶劍的神態,從而寫出強烈要求殺敵的心情。在「醉裡」猶自「看劍」,醒時可想而知,夜晚尚念念不忘,刀劍大事,白天如何奔忙恢復大業的情況可想而知了。
這句極盡精練,少不得一字,一「醉」字、一「挑」字,寫醉態維妙維肖,更可貴的,很好地傳出了詞人壯志未酬的內心。「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表現了義軍勇士們鬥志昂揚、奮勇殺敵的壯觀情景,「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寫大功告成的那種意氣昂揚的神態。「天下事」指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大業。
「生前身後名」指為國家、民族建立功勳永垂史冊的榮譽。這裡充溢著愛國精神。詞中所刻劃的形象是壯烈勇猛的,所表現的思想是奮發激昂的,最後一句使全詞的感情發生急劇變化,它是一聲無可奈何、感慨萬端的嘆息,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這一轉折,使上面所寫的夢境理想成為幻想,全都落空。
全詞至此也由「雄壯」而變為「悲憤」。這一句與開頭的「醉裡挑燈看劍」相呼應,都是敘寫現實生活與感受。 全詞基調雄壯高昂,而結句又是悲涼低沉,前後形成乙個鮮明的對比,有力地表現了詞人滿懷壯志而不得伸的苦痛。
這首詞著重表現他報國欲死疆場的憤慨,猶如一曲悲壯慷慨之歌。詞人寫夢境中的豪壯雄偉,大顯身手,極力渲染威武雄壯的軍營和激烈的戰鬥場面,風馳電掣,驚心動魄。而表達的情感卻是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因蘇軾是個文士,所處是承平時代,而辛棄疾是個英雄,生當亂離之秋,故辛多豪情悲壯,蘇多清新曠達。
為什麼我在湯圓創作上發我寫的小說後搜不到呢,只能搜尋使用者名稱
先看看你寫的 發布了沒有,只有發布過的 才能搜尋出來 為什麼我在湯圓創作上發我寫的 後搜不到呢,只能搜尋使用者名稱求解答 5 說實話,我也在湯圓上發表過文章,不過結果,就不說了,也許是我寫的不好吧!為什麼我在湯圓創作上發我寫的 後搜不到呢,只能搜尋使用者名稱,為什麼呢 第一部作品 那個名字其實沒填上...
在現代漢語中,為什麼多義詞的數量比單義詞大
多義詞的抄出現是詞義發展的必襲 然結果.乙個詞產生的最初階段,它的意義只是對某一類事物或現象的概括反映,往往是單義的.但是,事物現象是複雜的,具有多方面的特徵,甲,乙,丙等類事物現象可能有共同的特徵.因此,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就可能根據兩類或幾類事物現象之間的某些特徵方面的共同之處,用表示甲類事物現象的...
在漢語字典裡為什麼有的詞明明有兩種詞性,比如漂亮,既有形容詞
部分小字典為了節約成本就只寫常見的釋意就可以了!自我感覺,這個詞只有形容詞的意思,你舉個名詞的例子好嗎?在漢語字典裡為什麼有的詞明明有兩種詞性,比如漂亮 漂亮 pi o liang 釋義 1.好看 美觀 鮮明 2.出色,精彩 3.喻通情達理 高分求教!英語中,為什麼有的詞有形容詞性還有副詞詞性又有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