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利用儒家思想為人處世

2021-03-07 16:05:22 字數 3911 閱讀 2987

1樓:匿名使用者

悠久的歷史文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諸子百家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在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滲透之下,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做人做事的特點。

《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經書,這四部書被稱為"四書"。在儒家的"四書"中,詮釋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即仁、義、禮、信、智。仁是做人的基礎;義是做人的氣節;禮是做人的文表;信是做人的支柱;智是做人的主導。

"仁"是做人的基礎,人做得好與不好,首先要看他是否有"仁"。 有一天,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問孔子何為仁德,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論行動都合乎禮儀就是仁。

一旦堅持做下去,天下的人都會推崇你為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顏回道:

"請問行動的綱領。"孔子答:"不合禮制的事不看,不合禮制的話不聽,不合禮制的話不說,不合禮制的事不做。

"顏回說:"我顏回雖然遲鈍,但一定要把您剛才講過的話當成座右銘。"(先秦《論語•顏回》)關於仁德,孔子還對另乙個名叫子張的**說過這樣的話: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子張問他哪五者,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先秦《論語•陽貨》)

由此看來,孔子倡導的"仁"包含諸多方面,其中包括知廉恥、知善惡、自重自愛,有強烈的榮辱感,還包括為人真誠、博愛、寬厚待人等等。

孟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

敬之„„"(先秦《孟子•離婁下》)孟子的話,又對孔子關於仁的觀點作了補充。

孔子十分強調做人要仁,並且嚴格區分"義"和"利"。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行義而不謀利,即"推己及人"。在中國,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一直傳承到現在。

人們普遍認定仁是做人的基礎,也就是乙個人的本質,乙個人的所有的德性。仁與不仁,是衡量乙個人品德修養優劣的象徵。

"義"指的是做人的氣節。義是一種絕對的道德觀,也就是指道義以及符合道義的行為。"義"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所崇尚的一種精神。

"義"的界限在於取不取不義之財;"義"的氣節在於能不能主持公正;"義"的境界在於敢不敢為正義獻身。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先秦《論語•述而》)孔子的意思是說,吃粗食,喝涼水,睡覺時彎著胳膊作枕頭,也有不少樂趣。幹不正當的事而得到的富和貴,對我來說就像是天上的浮雲。

孔聖人對義的界限可謂分明。

忽必烈勸降文天祥失敗,便下令殺害文天祥。文天祥死後,人們發現了他寫的遺書,書中"讚詞"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義"是需要決斷的。瞬間的取捨,是判斷乙個人道德高尚或道德淪喪的分水嶺。

"禮"是做人的文表。

古人云:禮多人不怪。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人的禮多到了讓西方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傳統中國的大"禮"蘊含在"仁"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祭神)祀(祀祖先),如葬儀、祭禮等。在古代,這些儀禮十分普遍,其中不乏迷信和神秘色彩,後經儒家的重新詮釋,使之成為詩意的了。這在儒家經典《荀子》、《禮記》和《儀禮》中都可以看到。

這些經典之作對祭祀做出了新的解釋,賦予了它們新的意義,使它們成為一種詩歌和禮樂。在荀子所著的《樂論》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

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

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詛,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可見,荀子認為**是一種道德教育的工具,這種觀點形成了儒家的一般看法:儀禮即是詩意的表現。

傳統中國還有許多必須遵循的禮節,如君臣之禮、夫妻之禮、父子之禮、長幼之禮、待人接物之禮„„等等。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的意思是說:後生小子,在父母面前要盡孝,出門在外要尊敬兄長,平時少說多幹,真誠守信,對人有愛心,與有仁德的人交朋友。

如果還有多餘的力量,就去學文化。"孔子的話,把做人的仁禮之道深入淺出地說了出來。

"信"是中國人做人的乙個重要支柱。孔子曰:"言必信,信必果。

"乙個人言而有信,就能夠得到人們的信任,信譽度高了,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反之,言而無信,出爾反爾,哄過一時一事,下次就沒人買你的賬,事情也就做到頭了。道理誰都懂,卻不一定都做得到,乙個誠實守信的人,能給人以信任的基礎,做起事情來就方便得多,有時甚至是棘手的事,或者眼看就要陷入困境的事,說不定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些時侯,一部反映晉商文化的電視連續劇在央視火爆上映,劇中主人公喬致庸以誠經商、取信於民的做法和"匯通天下"的壯舉令人感動。其實,這是乙個真實的故事,劇中的大部分內容,寫的就是當時山西祁縣富商、喬家的第三代大東家喬致庸。對於自己的經商之道,他曾經說過:

"一是守信,二是講義,三才是取利。"喬致庸誠信守義的故事很多,單講清末年間,他家的復盛油坊從包頭弄來一大批胡麻油,準備在山西做一筆好生意,誰知經手夥計心生邪念,竟在油中摻假以牟取暴利。這件事被掌櫃發覺後,不但下令立即停止銷售胡麻油,還將已經售出的胡麻油全部收回,為顧客調換正宗的好油。

如此一來,從表面看喬家商號雖然吃了一些虧,但在無形中卻提公升了商業信譽,反使喬家的商業越發興旺昌盛起來。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信是做人的基礎。在中國,乙個不講信

譽的人,想做成什麼大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智",顯而易見,說的是人的智慧型。智慧型是做人的主導,乙個沒有智慧型的人,一輩子休想有所建樹。人並非單憑想象就能做成大事,做事裡面有很多學問,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莫過於充分利用你的智慧型。

智慧型不是天生的,必須不斷地學習,獲取知識的養料,才能成為有智慧型的人。孔子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

"古代哲人荀子也說:"學不可以已。"人如果停止學習,必然遲鈍。

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更體現出學習的重要性。

學習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從娃娃抓起。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3歲喪父,他的母親仉氏為了把孟子培養成有作為的人,連住處的選擇都十分"挑剔",生怕對兒子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以前,孟家緊挨墓地而居,孟子隔三差五就與孩子們鑽到墓地裡,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遊戲,孟母看在眼裡,憂在心裡,便把家遷居到乙個鬧市附近,誰知,沒過多久,孟子就活靈活現地模仿起商販叫賣來。孟母意識到自己這一次遷家遷得不是地方,於是她再次遷居,把家搬到了乙個學校的附近。

這以後,孟子模仿的再也不是"送葬"、"叫賣"等沒有品味的遊戲,而是正兒八經地模仿起學校裡傳授的禮儀課程。孟母欣慰地笑了,心裡的石頭落了地,從此定居下來。"孟母三遷"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美談。

古人刻苦學習的範例數不勝數,人人都知道的古人因刻苦學習而"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等故事,就足以說明一切了。知識昇華為智慧型,有乙個學習的積累過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文化知識對人的影響。

若要把人做好,就必須做到老,學到老。正如漢人劉向在他所著的《說苑•建本》中說的那樣:"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在今天,許許多多的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出人頭地,不惜重金、不辭勞苦地把孩子送到這樣那樣的學校裡學習,或請人"開小灶",期盼孩子能夠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這或多或少都是受了傳統思想的影響。

為什麼中國人會如此看重學習?因為自古以來儒學灌輸的就是人必須從學習中獲取知識,人有了知識才能有智慧型,而智慧型是做人能否成功的根本。

自古以來,儒家學派中仁、義、禮、信、智的做人之道,被中國人奉為聖明,因此許多膾炙人口的、有關做人之道的好故事才會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2樓:徐天來

道家追求清靜無為。

儒家追求兼濟天下。

道家是唯物主義。儒家是唯心主義。

總之,與儒家以「建構」的方式來裝點邏輯化、秩序化、符號化的美學世界不同,道家則是以「解構」的方式尋求著乙個非邏輯、非秩序、非符號的審美天地。如果說,儒家的努力是一種從無到有、由簡而繁的過程,其追求的是「充實之謂美」、「不純不粹之不足以為美」的境界;那麼道家的努力則是一種刪繁就簡、去蔽澄明的過程,其追求的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境界。

如何正確認識儒家思想,如何正確認識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時代的一個思想流派,主張禮治,強調倫理關係,倡導中庸之道,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有所建樹的,...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什麼,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儒家提倡人治,德治 法家提倡樸素的法制觀點 儒家認為人本善,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對社會的決定作用法家認為人本惡,強調法律規範對社會秩序的保護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 概括和繼承了夏 商 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

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1 當時未受重視,後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2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 聖人 儒釋道一樣了不起。著作中表現出的思想不過是前人的教學方式,他們根本不需版要這些思想,早就化為權境界了。思想化為境界,境界轉為行為,才能算真正的入道。滿腦子道理,一嘴的理論,屁用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