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觀書有感》-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釋〕
1.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南宋理學家、教育家與文學家。
2.鑑:鏡子。開:開啟。
3.天光:天空的光景。
4.渠:代詞,它,此處指方塘。那得:怎麼會。如許:如此,這樣。
5.為:因為。
[評析]
本詩發揮了說理淺顯親切的長處,雖是直說明說,但包含了一種真實的生活體驗,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同,再加上比喻恰當,畫面生動,人們不能不承認它是首好詩。最後兩句細讀令人回味無窮。
---------------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
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2樓:清風明月
你問我這裡的渠水為什麼這麼清澈,是因為源頭之水是流動的水。就是說,你問他為什麼他有那麼豐厚的知識,是因為他讀了很多的書。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
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3樓:愛在煙火季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半畝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鑑開〔一鑑開:像一面鏡子被開啟。鑑,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開啟。〕,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開啟。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鑑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雲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問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麼。〕得清如許〔如許:如此,這樣。〕,
為〔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
這種情景,同乙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
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乙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
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4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
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者設問:這「半畝方塘」為什麼這麼清澈呢?並自答:因為有這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才使得它這麼清澈。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
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朱熹用這兩句詩來說明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用心觀察才能發現源頭活水,汲取源頭活水,做乙個生活的有心人。
5樓:匿名使用者
問它怎麼能那樣清澈?是因為源頭上有活水呀!
6樓:幸靖葷霞綺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活頭源水來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7樓:mini梅竹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意思是:問一下水塘水怎麼這樣清亮,還不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清水流進來。
《觀書有感》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體裁】七言絕句
【原文】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
這種情景,同乙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
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乙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
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主題思想】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有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
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進步。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
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翬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
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乙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觀書有感》最後兩句詩的意思
8樓:你幾睡啦
《觀書有感》最後兩句詩的意思是: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原文: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賞析: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
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乙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
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
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乙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作者簡介:
朱熹(2023年9月15日~2023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的觀書有感意思,急急急
朱熹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 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裡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開啟的鏡子,藍天和白雲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彷彿悠閒自在地來回走動。它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發源處不斷有活水流下來。觀書有感二首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
《書憤》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書憤》最後兩句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壯心未遂 時光虛擲 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表達了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施展抱負。書憤 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原文為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
最後兩句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的憂愁與無奈,以及對朋友的關切之情.最後兩句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人生就像是一次長途旅行,一路走過,有上坡也有下坡,沿途有美景也有陷阱,有風雨雷電,也有烈日炎炎,有好人相助,也可能有壞人攔截,所以一切都要謹慎行事,防止中途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