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敖小明小剛
這幾天,我學了一首詩,名叫——題西林壁,它是蘇軾寫的詩這首詩內是描述廬山的容景色,描寫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從正面看廬山像山嶺,從側面看像山峰,從遠處看,從近處看,從高處看,從低處看的景色各不相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的意思是不知道廬山的真正樣子,因為人們站在這座山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明白了看一個東西或想一件事,一定要從各方面來看,不能只單純的看一個方面,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當我們學完第五課,古詩兩首時,有一首古詩令我感受最深刻,遊山西村讀後感.它便是《遊山西村》.前一句: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意思是:不要嘲笑農家臘月釀的酒很渾濁,他們每年做的飯菜都能招來許多的客人.
這便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看一件事情要全面,不能以貌取人,讀後感《遊山西村讀後感》.最後兩句: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民又一村.意思是: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正懷疑沒路可走.
柳色濃綠,花色明豐,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這又告訴了我們:做一件事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穫.
2樓:匿名使用者
oth nations sit
古詩兩首題西林壁和遊山西村
3樓:阿九九
【《題西林壁》原文】: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遊山西村》原文】:
《遊山西村》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題西林壁》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據南宋 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題西林壁》賞析】: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
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蘇軾簡介】: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遊山西村》譯文】:
正值豐年,樸素的農家自釀臘酒,殺雞宰豬殷勤待客,可別笑話那酒漿渾濁,酒香中溢位的農家熱情早已使人心馳神往。
尋尋覓覓,山巒重重疊疊,溪流迂迴曲折,似已無路可走,繼續前行,忽然柳樹茂密,山花鮮豔,又一村莊出現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裡**打鼓的熱鬧起來了,農家人布衣氈帽,淳厚的古風猶存,好一派清新古樸的鄉村風貌!
從今後,若是您(農家)同意我隨時來拜訪,閒來時我將會拄著柺杖,踏著月色,前來叩門。
【《遊山西村》賞析】:
這首詩是蟄居山陰老家農村時所作。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 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於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閒散的思想感情。
詩人陶醉於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裡,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捨的情感。詩人在語調極其自然親切的詩句中向人們展示了農村自然風景之美、農民淳樸善良之美,並把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於其中。
【陸游簡介】:
陸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月26日),南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佃之孫。紹興三十二年進士,官至寶章閣待制。
中年曾在川陝一帶參加軍旅生活,先後九年。詩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齊名,稱南宋四大家,有《劍南詩稿》、《放翁詞》。[1]後人每以陸游為南宋詩人之冠。
陸游是現留詩作最多的詩人。
4樓:知否
題西林壁
蘇軾.宋
正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遊山西村》
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註釋選自《劍南詩稿》。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
①臘酒:臘月裡釀造的酒。
②足雞豚(tún):意思是準備了豐盛的菜餚。豚,小豬,詩中代指豬肉。
足:足夠,豐盛。
③山重水複: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疊疊。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綠,花色紅豔。
⑤簫鼓:**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做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穀神,祈求豐收。
⑦古風存:保留著淳樸古代風俗。
⑧若許:如果這樣。
⑨閒乘月:有空閒時趁著月光前來。
⑩無時:沒有一定的時間,即隨時。叩(kòu)門:敲門。
譯文正值豐年,樸素的農家自釀臘酒,殺雞宰豬殷勤待客,可別笑話那酒漿渾濁,酒香中溢位的農家熱情早已使人心馳神往。
尋尋覓覓,山巒重重疊疊,溪流迂迴曲折,似已無路可走,繼續前行,忽然柳樹茂密,山花鮮豔,又一村莊出現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裡**打鼓的熱鬧起來了,農家人布衣氈帽,淳厚的古風猶存,好一派清新古樸的鄉村風貌!
從今後,若是您(農家)同意我隨時來拜訪,閒來時我將會拄著柺杖,踏著月色,前來叩門。
5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說明了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分析判斷主題感悟題,西林壁這首詩作者抓住廬山的,姿態談感受,讚美了,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的景象,富於人生哲理。
龍山西村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給我們啟示,當我們身處困境時,千萬不要放棄,要充滿信心,相信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會出現新的墨跡,找到希望和出路主題感悟,遊山西村這首詩生動描繪出了,豐收之年,農村一片歡樂的景象,表現了村民好,村民熱情好客的品質告訴我們當陷入困境似已無望的時候,千萬不要放棄,只要心中充滿希望,絕處逢生現新的轉機
6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 遊山西村宋蘇軾 宋陸游橫看成嶺側成峰, 莫笑農家臘酒渾,遠近高低的不同。 豐年留客足雞豚。
不識廬山真面目, 山重水複疑無路,只緣身在此山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
7樓:匿名使用者
也好聽溝通過tv硬幣木vr**想一句
遊山西村的讀後感50字
8樓:匿名使用者
《遊山西村來
》讀後感
當我自們學完第五課,古詩兩首時,有一首古詩令我感受最深刻,《遊山西村》讀後感。它便是《遊山西村》。前一句: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意思是:不要嘲笑農家臘月釀的酒很渾濁,他們每年做的飯菜都能招來許多的客人。
這便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看一件事情要全面,不能以貌取人,讀後感《遊山西村》讀後感》。最後兩句: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民又一村。意思是: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正懷疑沒路可走。
柳色濃綠,花色明豐,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這又告訴了我們:做一件事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穫。
《題西林壁》和《遊山西村》
9樓:很拽的櫻桃
題:bai書寫,題寫 緣:因為 臘月釀的du酒 莫:zhi不要 疑:以為,懷疑dao 豚:豬為什回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答
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
。一重重山,又一重重水,正在懷疑已無路可走,可是走到跟前,峰迴路轉,在垂柳掩映的地方,又是一個鬱鬱蔥蔥、山花爛熳的村莊。
《遊山西村》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捨的思想感情《題西林壁》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關於題西林壁和遊山西村的關於題西林壁和遊山西村的資料
題西林壁 北宋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23061 蘇軾 作者簡介 蘇軾 1037 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 繪畫 詩詞 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 黃庭堅 ...
遊山西村中蘊含人生哲理的詩句是《題西林壁》中蘊含著人生哲理的詩句是什麼《遊山西村》中千古傳誦的詩句是?
使用者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 浮畫若華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詩中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家鄉的風光和習俗,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詩的頭兩句,用 莫笑 和 足雞豚 這些親切的詞語,表現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摯的情態。詩的第 三 四兩句對山村風光的描繪,是歷來為人稱頒的名句。第三句中的 重 復 ...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古詩兩首題西林壁遊山西村詩意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註釋 這是作者初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詩。正看廬山,高嶺橫空 側看廬山,峭拔成峰 遠近高低,形象各異。為什麼總看不清廬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為自身在這山中的緣故吧!此詩寓理於情景,巧妙地道出了 當局者迷,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