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平仄問題

2021-03-12 14:01:00 字數 5277 閱讀 6492

1樓:靜水樓苔

詞語注釋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公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現代漢語中的平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並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公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

陰平聲是乙個高平調(不公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乙個中公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乙個低公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乙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乙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儲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公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乙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乙個公升調,去聲應該是乙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乙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儲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

有時候,乙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

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開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

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文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平仄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乙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仄,按字**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公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公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公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型別。

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乙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長征》詩的第

五、六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乙個節奏。

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乙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乙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

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

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

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

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裡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

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乙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2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的母語中有入聲,則很容易區分平、上、去、入。如果沒有入聲(主要是北方官話和普通話),那麼麻煩點,因為入聲字被派入其他音調去了,通常只能靠查字典或者硬記。

如果你的母語中分清濁,則很容易區分陰調和陽調。在分清濁的語言裡(好像只剩吳語和老湘語),聲母是清音的讀陰調,是濁音的讀陽調。也有一些語言雖然沒有濁音,但是音調同樣保留了陰陽之分的(比如粵語),也可以根據音調的區別來區分陰調字和陽調字。

如果是北方官話和普通話,則很不幸,雖然普通話有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之分,但是這個不足以區分漢字的古代音調,至於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就更難區分了。

3樓:永苒歧婉

在我們漢語裡字的發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舉乙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

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

分。如:"方"為陰平,"房"為陽平。至於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

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乙個字,要不屬於平聲,便屬於仄聲(即上、去、入)。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

如果把這四聲調熟,那麼,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乙個字是屬平屬仄的。這裡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熟一些,請看下面:

因(陰)、忍(上)、印(去)、一(入);

人(陽)、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聲調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

4樓:機皛原平松

仄起平收

平起平收

貌似第2種的第三句起是可平可仄的。具體參見下------------------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打()的說明此字可平可仄

順序:甲句開頭: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乙句開頭: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丙句開頭: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丁句開頭: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律詩中2468句必須為平聲,357必須為仄聲,1句可平可仄,若為平,須與2468押同韻

中古音讀入聲的平聲字:

數字:一,七,八,十(拾),百

顏色:白,黑

身體:腹,脊,腳,足,咽,額,頰

芍,菊,馥,竹,叔,桔,熟,節,鴨,鴿,啄,蝶,答,各,屋,宅,窟,塔,室,別,國,得,德,責,不,學,習,毒,錫,過,峽,給,接,哭,急,及,插......

yue韻除了:嗟,靴,缺.其他全為仄聲

偏旁相同的例如(頰,狹,俠)(答,合鴿)......都為入聲拗救:有的不完全按格式,會出現"拗",那就必須"救":

丙句拗救:(平)平(平)仄仄

有時會出現:(平)平仄平仄

第四個字拗了,靠第三個字救,而第三個字正好是可平可仄的乙句拗救:仄平平仄平

第乙個字拗了,靠第三個字救,而第三個字也是可平可仄所以救的字一定是可平可仄的

以上為本句自救,還有另一種甲乙對救:

甲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個字拗,不能自救,只能靠乙句的第三個字變化平仄來救也有可能出現犯孤平的情況,就是甲拗而乙不救,不過很少七言的格式和五言一樣,在五言前加兩個: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的25字是一定不變的

七言的247字是一定不變的

求如何區分律詩的平仄,古詩如何分平仄

現在通行的復律詩平仄有四種格式 制 七律 1 格 平平bai 仄仄du仄平zhi平,仄仄平平仄dao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律 2 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關於對聯中的平仄問題,對聯中的平仄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 公升降 長短。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對聯中上下聯平仄相對 仄起平收 一 平仄歸類標準 在現代對聯寫作 評選中,提倡以普通話四聲 陰 陽 上...

古詩中的「楊花」通常指什麼,古詩中楊花代表什麼?

楊花 柳絮。楊花落盡子規啼 柳絮落盡,杜鵑鳥鳴叫的時候。詩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代 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要路過五溪那個地方。我把自己憂愁的心思寄託給明月,希望它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的地方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