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白居易對唐太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的看法

2021-03-12 15:41:18 字數 4020 閱讀 1301

1樓:無名小卒丶祖

對他們愛情的評價就體現在「長恨歌」中。

《長恨歌》主要描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楊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這故事是白居易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加以虛構的。《長恨歌》作於元和元年。

據陳鴻的《長恨歌傳》,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本意是要「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這可以說也有「諷喻」的意味。而且,《新樂府》中的《李夫人》詩中,特別提到「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今皆如斯。君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唸楊妃,縱令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也正是《長恨歌》創作的主觀意圖的乙個註腳。

所以,《長恨歌》從寫楊貴妃入宮到安史之亂,都對君主的耽色誤國和貴妃的專寵有所諷刺。但是,這一意圖並沒有貫穿到底。白居易在描述楊、李愛情悲劇本身時,又抱著同情態度,用了許多動人的情節和語言把這場悲劇寫得纏綿悱惻,這樣就出現了雙重主題彼此糾纏的現象。

特別是詩中對玄宗與貴妃二人生死相戀、夢魂縈繞的那種帶神話色彩的反覆渲染,更把前乙個主題大大地沖淡了。如詩中寫到楊貴妃死後,玄宗的對景傷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在這段之後,他又以濃重的筆調繼續寫玄宗回長安後的孤寂: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盼望夢中相會,卻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到這裡,可以說是把生死間的苦戀之情寫到了極致,但下面推開一層,又寫了臨邛道士鴻都客為玄宗上天入地尋覓,在仙山見到了死後歸仙的楊貴妃。

看來似乎生死懸隔的戀人可以相會了,但又一轉,楊貴妃的魂魄卻不能回去,「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這時讀者會代唐玄宗感到一種絕望,然而再一轉,又是楊貴妃請道士帶去當年的定情物給玄宗,並重溫舊日盟誓:

「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是一種深深的,又是只留下眷念而永遠無法實現的情意,所以白居易在結尾處寫下: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因而《長恨歌》留給讀者的,主要不是「懲尤物」式的道德教訓,而是對刻骨銘心的愛情的深深的感動。

2樓:來自木瀆古鎮妙趣橫生的鹹蛋超人

長恨歌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故事不是李世民曾孫子

結合白居易的《長恨歌》,談談你對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愛情的看法,100~200字左右

3樓:匿名使用者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似語時。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求色,終於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於得寵,雞犬**。

並反覆渲染玄宗之縱慾,沉於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的內因;

「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起後,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死」是悲劇的形成。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後,造成玄宗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思。

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

「臨邛道士鴻都客」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於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並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願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了「長恨」的主題。結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文字哀艷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認為,此詩是白居易借對歷史人物的詠歎,寄託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說,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於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的沉痛詩句。

,相當複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緻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

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那麼,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乙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乙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

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談談對白居易《長恨歌》中所寫李隆基與楊玉環愛情悲劇的看法

4樓:oo微微

世人總說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是由於李隆基疏於政務,任用奸佞小人,楊貴妃又專橫跋扈,一人得到雞犬**,致使朝綱無到,民怨四起,才讓安祿山有機可乘,發動叛變。在我看來,他們的愛情悲劇也有一方面是由於運氣不好造成的。試想,古往今來,多少帝王沒有後工佳麗的,哪個皇帝不是既愛江山又愛美人的。

現在好了,一聽說哪個皇帝時代有叛亂或被滅,有些人就一口咬定說是那個皇帝沉溺後宮,不管國事造成的。從歷史觀來看,人類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從原始到奴隸到封建到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都有其必然性,誰又能說王朝被滅不是一件好事呢,從另一側面,它推動了歷史地進步。

在《長恨歌》這首詩中,白居易是如何看待李隆基和楊玉環之間的愛情的?在對待李楊愛情的態度上,有沒有矛 10

5樓:林樹治

最初是專寵棄江山於不顧(從此君王不早朝),繼而是用楊玉環的命換自己的命(回看血淚相和流),最後是刻骨銘心的情愛(在天願做比翼鳥)以及深深地懺悔(此恨綿綿無絕期)作者客觀地寫下他們愛情的發展過程經歷,不是矛盾。

6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矛盾,就是寫作者自己理解的過程

7樓:山海關的東風

君王無情,你倆這麼愛,本不該有的

對於楊貴妃和李隆基的愛情故事你有什麼看法?白居易的《長恨歌》的主題是什麼?是為誰而寫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圍繞著長恨二字來寫的,主要說的是唐明皇和愛情悲劇,白居易一次和朋友們說起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來,白居易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長恨歌!

他們的確是很相愛,可是李隆基最後選擇的是作為乙個皇帝的責任,而不是作為乙個丈夫的責任。他們之間的愛情很無奈。我不認同什麼,楊貴妃禍國殃民,如果乙個君王已經不思進取了,那麼乙個女人又能夠怎樣去左右他呢?

楊貴妃很無辜,他不過是乙個弱女子而已,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試問天底下有哪乙個兒媳婦願意跟著自己的公公生活,承受這種罵名的。怪只能怪李隆基!

9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蘇蘇說的對!「承受這種罵名的。怪只能怪李隆基!

」李在有了楊貴妃以後,應與其私奔浪跡天涯!而不是再守著自己本已無心經營的江山,該禪讓帝位,另立新主!楊貴妃有點無辜,所謂自古紅顏多薄命!

10樓:匿名使用者

白居易的《長恨歌》的主題是 歌頌了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 是白居易為楊貴妃寫的

唐太宗和康熙的綜合對比

康熙大帝強些,不能籠統看成就評價啊。要看他們繼位時候的當前環境,以此為基礎的文治武功來評價,康熙雖然成就差點但他處的環境艱難多了,他繼位就是個傀儡小毛孩。李世民雖然得位不正,但他繼位後就集權一身,而且賢臣良將數不勝數,上下一心。康熙繼位就得從一無所有開始,還得先保命奪權,朝內又沒人才可用,朝外又是藩...

唐太宗李世民採取的措施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政治 封建大一統bai的鼎盛du 經濟 全面發展 zhi,長安城繁榮,絲綢之路全盛dao 外交 盛況 專空前,東西方交流頻繁,屬遣唐使來往 文化 輝煌燦爛 唐詩 科技領先 火藥 民族關係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有利於民族融合,共同發展 輕徭薄賦,提倡節儉,力戒奢侈浪費 知人善任,重視納諫 沿用隋回 ...

唐太宗的治國思想對他的統治有什麼影響

他的治國思想就是bai du君,舟也 人,水也。zhi水能 載舟,亦能覆舟 夫dao以銅為鏡版,可以正衣冠 以古權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等一些話,從這裡都能看出他重視人民,檢討自己等,這也使他的臣民敢於直言,從而使國家更富饒,政權更鞏固,使他的統治才有更深遠的影響。他還被少數民族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