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和控制攻擊行為社會心理,如何預防和減少攻擊行為

2021-03-17 12:46:08 字數 4787 閱讀 6800

1樓:彼岸的暗夜

①懲罰。懲罰是在發生不良行為之後施以令人厭惡的刺激,是控制攻擊等不良行為最常見的手段。懲罰對減少攻擊是有效的,但是,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效。

要使懲罰能夠發揮作用,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首先,懲罰必須在攻擊行為發生之後盡可能快地實施;其次,懲罰必須要有足夠的強度,以起到懲前毖後,殺一儆百的作用;最後,懲罰必須具有一貫性和連續性,即發生攻擊行為就必須進行懲罰。

②宣洩。宣洩這個詞來自希臘文,其本意指用文學作品中悲劇的手法使人們的焦慮和恐懼得到合理的釋放,宣洩的途徑有:參加激烈的、大量消耗體能的對抗性體育運動,向無生命的替代物進行攻擊等等。

③認知干預。讓個體學會正確認識事件,並提高反應能力。

如何預防和減少攻擊行為

2樓:雌鉤蛹

一、不滿性攻擊行為及糾正策略

小學生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他們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可能產生攻擊性行為。小學生攻擊性行為常常因受尊敬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引發。如某學生因為媽媽是環衛工人而常被同學笑話,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只要同學一提起環衛、掃地的事,他就以拳相對。

這種攻擊行為我們稱之為不滿性攻擊行為。

糾正這種攻擊性行為,首先要盡可能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比如,老師可以請他的媽媽到班上來向同學們介紹環衛工作的意義,讓學生了解環衛工人的高尚,老師對他的媽媽表現出充分的尊重,讓該學生得到尊重的滿足,以此減少他的攻擊性行為。其次,可以培養學生的「延遲滿足需求」的能力。

所謂「延遲滿足需求」,就是當自己的需求暫時得不到滿足時,能控制自己,延緩這方面的需求。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乙個試驗:對7至9歲的小學生進行訓練,每當他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便引導他們同其他小朋友協作繪畫或解答難題,以此延緩滿足需求的慾望。

結果,經過訓練的孩子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因此,當學生發生不滿性攻擊行為時,可以引導他們做其他的事情,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延緩他們的需求慾望。

二、取樂性攻擊行為及糾正策略

這種攻擊行為的目的是使自己獲得愉快體驗。如,一群一年級的學生走到培智班門口,便模仿有智力障礙、身體障礙的學生說話、走路的樣子,這就是取樂性攻擊行為。又如五年級小學生,以逗低年級小朋友哭為樂,這也是取樂性攻擊行為。

那麼,小學生發生取樂性攻擊行為的原因是什麼呢?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發生取樂性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小學生共感能力較低。

所謂共感能力是指從他人的觀點感知某種現象或體驗他人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小學生的共感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為了糾正小學生的取樂性攻擊行為,可以引導他們開展「假如我是殘疾人」、「我們是大哥哥、大姐姐」等活動,組織他們慰問、幫助殘疾人,關心愛護比他們年紀小的小朋友。

這些都有利於小學生共感能力的培養。

三、遷怒性攻擊行為及糾正策略

小學生的攻擊行為,有時並不指向於直接刺激自己的物件,而是把脾氣、怒氣發洩到沒有與其發生直接關係的另一物件身上。如某個小學生在課堂上做小動作挨了老師的批評,他可能將這種怒氣遷移到課外,並用身體或言語去攻擊其他同學,他會抱怨其他人:「就是因為你,老師才批評我」。

如何糾正這種遷怒性攻擊行為呢?筆者認為可以做好以下兩點:

1.在「源頭」上下功夫。就剛才那個事例,「源頭」是老師當眾的批評。為此,老師要避免在課堂公開批評學生,改用課堂提醒或課後談話較為妥當。

2.開闢情緒發洩道。如為了讓學生的情緒得到宣洩,可以開闢「心裡話我想說」、「我的心情」等交流活動;可以在班裡建立「心情角」,開闢「心事點點欄」,讓學生把自己的心事、感受寫下來張貼出來,既讓他的情緒得到發洩,又讓其他人來關心、理解他。

四、模仿性攻擊行為及糾正策略

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做過這樣乙個實驗:讓被試兒童觀察**對塑料大玩偶一邊大聲臭罵,一邊拳打腳踢。然後給兒童玩這些大玩偶,發現許多兒童模仿**的攻擊行為,對玩偶施行攻擊。

現實生活中,電影、電視、他人等所表現出來的攻擊行為都有可能導致小學生的模仿。如有一次,乙個小學生模仿電視劇集中的武術動作,把同學的牙齒打掉了兩顆。其實,這個學生主觀上並非有意去傷害他人,可是客觀上他確實造成了傷害他人的嚴重後果,這就是小學生模仿攻擊行為所導致的。

糾正小學生模仿性攻擊行為,筆者認為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放任孩子的

興趣。現在,很多動畫片、電視劇集都有武打和攻擊性內容,這些內容使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這類電視劇集看多了,攻擊性行為也隨之增多。為此,教師和家長應該指導孩子有選擇地**一些電視劇集,指導孩子對好壞、美醜做對比性評價,提高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

要讓學生知道,學武術,首先要學武德;練拳腳,尤其要練意志和毅力。

五、受**性攻擊行為及糾正策略

由於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當外界事物具有較大吸引力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比較容易受其**,進而產生攻擊性行為。如一學生帶來一本非常好看的***,另一學生非常想看,急切的心情導致他產生攻擊行為。

如何糾正受**性攻擊行為?筆者認為,創設情境,進行移情訓練,可以降低受**性攻擊行為的發生率。在移情反應中,學生不僅可以覺察出他人的情感,還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產生與他人相同的心情。

比如,在角色遊戲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讓學生玩遊戲,可以選一位平時較多去攻擊別人的學生扮演乙個受人攻擊的角色,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了解被別人攻擊時的心理感受,知道攻擊性行為給別的小朋友帶來的傷害,使這位經常攻擊別人的小朋友在以後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能自覺地抑制自己的攻擊性行為,進而改掉自己的攻擊行為。

攻擊性行為在小學生身上是經常發生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這種行為,切不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教師應當運用教育的藝術去幫助學生糾正這種不良行為。

3樓:

其實只要了解孩子攻擊性行為背後的原因,就能夠對症下藥,及早減緩和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幫助孩子:首先父母應做好表率,在家庭中營造一種文明禮貌的氣氛。要切忌對孩子實行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孩子在父母那裡受到委屈和壓抑時,就有可能模仿並通過攻擊行為發洩出來。

二是父母要做好積極的防禦工作,積極控制可能誘發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多種因素,並引導孩子與人友善、助人為樂等等,讓他認識到攻擊性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傷害。

三是訓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心理上面要經受起挫折的打擊,要學會將挫折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通過轉移、消除等方法解除,有什麼不滿,要通過正常的渠道表達出來並解決。

四是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代替武力,用武力解決衝突是不理智的,應告誡孩子不要用武力來解決和別人之間的衝突,當遇到爭執時,最好通過講道理或是尋求第三方幫助來解決問題。

五是平靜對待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立即大聲呵斥孩子,更不能因為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而護著孩子,應該要讓孩子說清楚發生的原因,讓他自己提出解決方式,或是提出一些建議。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並不是無可救藥,父母要心平氣和引導孩子,逐漸改善孩子的行為。 --誠道則文章(如何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行為的攻擊行為的預防和控制

4樓:偷星

個體的攻擊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社會不斷發展、人類不斷進步,這種現象也不可能徹底消失。攻擊性行為的減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當人們能**攻擊,即了解到誰將會有攻擊行為,以及它發生在何時、何地的時候,攻擊就會得到最理想的妥善處理。

①懲罰。懲罰是在發生不良行為之後施以令人厭惡的刺激,是控制攻擊等不良行為最常見的手段。懲罰對減少攻擊是有效的,但是,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效。

要使懲罰能夠發揮作用,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首先,懲罰必須在攻擊行為發生之後盡可能快地實施;其次,懲罰必須要有足夠的強度,以起到懲前毖後,殺一儆百的作用;最後,懲罰必須具有一貫性和連續性,即發生攻擊行為就必須進行懲罰。

②宣洩。宣洩這個詞來自希臘文,其本意指用文學作品中悲劇的手法使人們的焦慮和恐懼得到合理的釋放,宣洩的途徑有:參加激烈的、大量消耗體能的對抗性體育運動,向無生命的替代物進行攻擊等等。

③認知干預。讓個體學會正確認識事件,並提高反應能力。

④習得性抑制。指人們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所學到的對攻擊行為的控制機制,包括社會規範的抑制(用社會規範,行為準則來抑制攻擊行為,提高對攻擊行為後果的憂慮感和內疚感)、痛苦線索的抑制(通過被攻擊者受到傷害時的悲痛跡象或狀態,引發同情心,控制攻擊性)和對攻擊後報復和制裁的畏懼等。

⑤置換和尋找替罪羊( scapegoat)。在挫折**明確的情況下,由於對造成挫折的**不能或不敢加以還擊,此時就採用「置換法」。尋找合適的目標來滿足自己的要求,達到心理平衡;在挫折**模糊的情況下,可能會尋找乙個可以攻擊的「替罪羊」,以此來發洩自己的憤怒與不滿。

替罪羊往往是代人受過者。

⑥社會交往技能訓練。發生攻擊行為的乙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而這些技能有助於他們避免對抗性事件和攻擊行為的發生。

⑦利用積極感情。因為乙個人同時產生兩種互不相容的反應,或表達兩種互不相容的情緒狀態是不可能的,所以,通過引導一種與憤怒或外在攻擊行為不相容的情緒狀態或不相容的反應,有可能減少憤怒和攻擊行為

⑧創造良好環境。攻擊行為多與周圍的環境有關,例如,攻擊當時的情境、個體成長的環境。因此,在兒童成長時期,教師、家長提供非攻擊性榜樣,減少大眾**的攻擊和暴力資訊對兒童的影響,創造乙個良好的環境,將有助於減少兒童和成年後的攻擊行為。

怎樣處理攻擊性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5樓:匿名使用者

1是家庭因素:現在我門知道父母很少跟兒女說話,他門唯一就能和玩具完,你有可我沒,可我也想有怎麼幫?那就去搶.

2是社會因素:模仿能力很強.

3是人的本能:美國打伊拉克為什麼不打中國,按道理來說中國的能源比伊拉克好很多,這個能源就好比玩具,因為美國知道中國有很多核**打起來代價很高,為什麼會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和打仗一樣,知道打不過.

打起來很吃力.,就找比自己小的下手,這樣很容易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又不受傷.

從這三方面入手 :其一 家長要以身作則 孩子為什麼像父母親 孩童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成長的

其二 完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其三 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 培養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其四 隨機應變

基礎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區別,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一 相同點。心理學和社會學都是研究群體中人們的行為。二 主要區別。1 性質不同。社會學。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心理學。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2 研究範圍不同。社會學。研究範圍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或人際互動,至巨集觀層級的社會系統...

認知觀如何解釋攻擊行為,進化心理學如何解釋攻擊行為和利他行為

大部分攻擊行為都是有原因的,即是被引發的。1.前提,在這個人的認知中有 事不如 版意是權糟糕可怕的災難。有些人是壞的 卑劣的 的,他們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與懲罰。對可能 或不一定 發生的危險與可怕的事情,應該牢牢記在心頭,隨時顧慮到它會發生。這些認知。2.發生機制,當某種情景讓這個人有了 糟糕 可怕 ...

心理學和社會學具有一致性嗎,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學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

同 心理學和社會學都會研究群體中人們的行為。異 在研究取向和側重點內上有區容別,社會學注重社會本身,注重社會 群體 功能 變化等問題,而心理學更注重社會 群體背景中的個人,注重社會相互作用對人的影響。社會學研究的是社會組織,結構,群體,制度,文化等等方面,是從比較巨集觀的角度來分析。當然有少數學派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