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sweetbox丶
元日古詩全文:爆竹聲中一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3062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從思想內容上看,詩人分明是在寫新春佳節永珍更新與萬家歡樂的動人景象的。但這並非主要的,詩人所要表達的,主要是他進行改革後社會出現的新氣象,以及他自己激動而興奮的思想感情。而從寫作藝術來看,主要用的是雙關的手法。
請看:第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表面上是說,舊年在歡快的爆竹聲中送走了;其實隱含的意思是:舊的那套阻礙社會發展的東西已成為過去了。
詩人似乎覺得這一句還不足以表達他的激動與興奮,於是,他迫不及待地寫下了第二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迎來了新年,送來了溫暖,這毫無疑問是新春的特點;但詩人的筆鋒中所藏著的「春風」,可不是一般的風,那是改革帶來的嶄新的社會面貌啊!
這「春風」不僅使萬物生機勃勃,而且溫暖著每乙個人的心。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中的曈曈,表面上當然是指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但它又恰好象徵著改革已經帶來與將要帶來的無限光明無限美好的前景。
最後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面上是寫當時的民間風俗:人們在過年時,都要用新桃符去替換舊桃符。註解裡我們解釋過:
「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的桃木板,據說它有驅除**的作用。詩人非常奇妙地借用這個習俗,暗中卻是在讚頌他用生機勃勃的新法取代弊病多多的舊法的舉措。
2樓:朱桂瑋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樓:不愛吃飯的香蕉
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的賞析
《元曰》古詩全文?
4樓:推薦看書了
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5樓:星夢雅子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6樓:誠海
元日宋 楊萬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挑換舊符。
7樓:匿名使用者
元曰(宋) 王安復石
爆竹聲中製
一歲除,
春風送bai暖入屠蘇。
千門du萬戶曈曈zhi
曰,總把新桃換舊符dao。
8樓:出差
元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9樓:儒雅的
不:不想說是為了自己
10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呵呵和**長呵呵呵
王安石寫了一首《元日》,問一下詩原文和詩的大意
11樓:小胖子不愛洗澡
原文: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公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擴充套件資料王安石(2023年—2023年),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
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曆二年(2023年)進士。嘉祐三年(2023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
宋神宗熙寧二年(2023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2023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2023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
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
王安石的《元日》原文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
13樓:匿名使用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竹石原文怎麼寫,鄭板橋的《竹石》原文
蘇冰堰 你好!竹石 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譯文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岩石縫中。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麼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它還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詩,託巖竹的堅韌...
求王安石《取材》的原文與翻譯求王安石《取材》的原文與翻譯
梅花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為數眾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 梅花 堪稱一首饒有特色 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詠梅詩吟詠的是早春之梅。全詩雖僅4句20字,卻較為形象地刻畫...
急求王安石的《原性》原文以及譯文
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是由宋神宗在熙寧年間,主持任命王安石為宰相,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 雖然當年上課不怎麼聽,可是學過的東西居然現在想起來都記得 我們的歷史書是這樣介紹的 王安石,是個改革家,為了民眾的疾苦而日夜操勞,然而在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一群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下,最終失敗。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