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曹植1、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面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闢了乙個新的境界。
2、《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3、《洛神賦》全篇大致可分為六個段落
①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佇立山崖,這段類話本的「入話」。
②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
③第三段寫「我」非常愛慕洛神,她實在太好了,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
④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的情狀。
⑤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賦的寄意之所在。
⑥第六段,寫別後「我」對洛神的思念。
2樓:韓帥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其中「驚鴻」更是常被後代詩人引用而成為美女的代名詞!
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這幾句也堪稱經典,把乙個美女欲行還止,脈脈含情的神情動作寫的讓人神往!
<洛神賦>中最經典的詞句是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公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
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
4樓:匿名使用者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5樓:匿名使用者
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洛神賦中傷感的句子有哪些?類似於 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 的 15
6樓:匿名使用者
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形容洛神美麗容顏和行止的這幾句: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其中「驚鴻」更是常被後代詩人引用而成為美女的代名詞!
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這幾句也堪稱經典,把乙個美女欲行還止,脈脈含情的神情動作寫的讓人神往!
洛神賦中最經典的語句
7樓:北枝花開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青松。
8樓:匿名使用者
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9樓:匿名使用者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10樓:都別說話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11樓:匿名使用者
恩···應該是(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吧
曹植《洛神賦》中最能突出女子的句子是?
12樓:匿名使用者
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洛神賦是曹植寫的吧? 洛神賦的最有名的句子是什麼?
13樓:匿名使用者
是曹植寫的。最有名的是: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14樓:匿名使用者
《洛神賦》曹 植。本人認為裡面最著名的句字當屬「凌 波微步,羅襪生塵」二句。
15樓:井松蘭益黛
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洛神賦的經典語句是哪句,為什麼經典 10
16樓:龍翔天裂血影
。《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17樓:匿名使用者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曹植的《洛神賦》最經典的一段是哪?
18樓:匿名使用者
描寫洛神的那段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公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
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
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
19樓:多肉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公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擴充套件資料
洛神賦 (三國曹植辭賦作品)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曹植模仿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神女賦》中對巫山神女的描寫,敘述自己在洛水邊與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描寫上多有借鑑宋賦。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為六段: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佇立山崖;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作者非常愛慕洛神,她既識禮儀又善言辭,作者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的情狀;第五段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寫別後作者對洛神的思念。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託。
洛神,又名宓妃,中國遠古時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陽。曹植的《洛神賦》即是描寫她千古名篇(是否是通過她描寫甄宓存在爭議)。而《太平廣記》卷三百十一《蕭曠》篇和《類書》卷三十二《傳奇》篇,記述著蕭曠與洛神女豔遇一節。
創作背景
曹植此賦據序所言,係其於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國後也為監國謁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俱見《三國志·陳思王傳》)。
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的曹植來說,無疑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其心情之抑鬱與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再給你推薦 一句曹植詩中的名句 原為西南風 長逝入君懷 箇中滋味 不知能否品出
21樓:匿名使用者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
曹植《洛神賦》中的名句是什麼
22樓:寂寞倚殘霞
人認為裡面最著名的句字當屬「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二句。在歷代的詩詞中,用到該典故的著實不甚牧舉。「凌波不過橫塘路,更目送芳塵去」等等就是例子,但我現在也舉不完這麼多,你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但此二句最著名,應該當之無愧。
「凌波」的「凌」是越過。「波」的意思就是水波。「塵」不是灰塵,而是指細小的波紋。
總的意思是說:(看到美女洛神)在水波上小步而優雅地走著,腳邊濺起了細小的水花。但古詩的學習應該是從總體上把握並體會其意境創造,而非侷限於對一字一句的理解。
23樓:匿名使用者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公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纖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環姿豔逸,儀靜體閒。
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請問洛神賦中洛神是指誰的妻子洛神賦中洛神是指誰的妻子
不是誰的妻子,是傳話中的人物。洛神,又名宓妃,中國遠古時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陽。曹植的 洛神賦 即是描寫她千古名篇 是否是通過她描寫甄宓存在爭議 而 太平廣記 卷三百十一 蕭曠 篇和 類書 卷三十二 傳奇 篇,記述著蕭曠與洛神女豔遇一節。洛神賦...
洛神賦圖賞析,洛神賦圖賞析2500字
洛神賦圖 將曹植 洛神賦 的主題思想表達的完整而和諧。顧愷之巧妙的運用各種藝術技巧將辭賦中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愛情故事表達得純潔感人 浪漫悲哀。畫面奇幻而絢麗,情節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充滿了飄逸浪漫 詩意濃郁的氣氛。洛神賦圖 中顧愷之充分發揮了藝術想象力,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形象表現為畫面上具體...
《洛神賦圖》是誰的作品,《洛神賦圖》是什麼時候的作品?
顧愷之,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 洛神賦圖 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 洛神賦圖 是誰的作品?在一般教材中 洛神賦圖 署名為晉代顧愷之,他是根據曹植的同名文學作品採用連續圖畫形式畫成的長卷。這幅畫真跡不存,現在有四個摹本多為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