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創典文化
誦讀一般經書這在古代教育制度發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古代教育大體上確定了由集中識字到誦讀一般經書,然後進入高層次的專經研習的基本體系。即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層層遞進的教育體系。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樣發展演變的
中國古代教育史
2樓:_夢遊武林
一、中國古代教育發展概述
1.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物件的範圍。
2. 西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3.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
4. 宋代: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有太學、國子學等,宋代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
書院注重依照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學習方法上也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風氣比較活躍。
5. 明朝:強化了前代的科舉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實行八股取士,這體現出君主**的強烈色彩。明代中期以來,書院比較興盛,明朝後期東林書院以其評識朝政的活動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舉和學校,基本承襲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
二、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幾點認識
1. 孔子的「私學」,使「學在官府」發展到私人講學,反映了奴隸制教育制度的崩潰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發展。
2. 從漢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到地方的官辦教育體系經歷了建立、完善、衰敗的發展過程。漢武帝儒學教育加強了**集權,隋唐教育和科舉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明清教育則具有強烈的君主**色彩。
3. 封建教育與科技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發展,知識的傳播必然為科技進步創造條件。
但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中國封建教育是以培養封建官吏,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為目的的,「學而優則仕」,所以事實上對科技的進步作用,是極為有限的,甚至到了封建社會晚期,教育與學風對科技進步起了反作用。但封建社會繁榮時期至宋元專業教育的貢獻是較突出的,則應予以肯定。
古代科舉制度的弊端是什麼?
3樓:馬纓杜鵑
利: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弊在於: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4樓:匿名使用者
使知識階層成為官僚隊伍的後備力量,八股取士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
5樓:k莫沫
謝謝樓主採納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幹三百多年。
《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裡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
《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端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
「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進士】參見「殿試」條。
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
」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
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會元】參見「會試」條。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舉人】參見「鄉試」條。
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公升官發財。【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
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範圍,要模擬聖賢的口氣,傳達聖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科舉制度的內容和形式
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定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
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經濟科等。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形式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墨義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帖經帖經,有如現代詩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
▲策問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發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詩賦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經義經義,是圍繞書義理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發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乾脆專考經義,讀書人真正走進了「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胡同。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特點?
6樓:言之午
原始社會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
大約在西元前2023年左右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本」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成均」,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孟子說:「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稱為「庠」,到周成為「序」。
「序」又分「東序」、「西序」,前者為大學,在國都王宮之東,是貴族及其子弟入學之地;後者為小學,在國都西郊,是平民學習之所。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後者專為「庶老」而設。
國庶之界在於貴族與平民。「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
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別。一般情況下,塾中優秀者,可公升入鄉學而學於庠、序、校;庠、序、校中的優秀者或公升入國學而學於大學。
國學為**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
春秋戰國時代,官學逐漸為私學替代,出現新興階層「士」,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提倡「以吏為師,以法為學」。
西漢私學重新恢**展,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興建太學,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為教官,招收博士**,年齡在18歲以上。
漢平常時,規定郡、國設學,縣邑設校,鄉聚設庠序。
校學設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師一人。
魏晉南北朝,晉武帝在太學外另設國子學。
唐時,京師設國子監,長官稱國子監祭酒,學校六所,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以上專收貴族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教師稱博士。入學年齡在14歲以上,19歲以下(律學為18歲以上,25歲以下),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設博士,文學,助教與教官。
宋代除了太學外,有律算書畫醫諸學,書院制度開始興起。宋初有四大書院——白鹿,樂麓,應天,嵩陽。南宋書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國小學,回回國小學,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學。元代書院始設「山長」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有國子監,學生稱貢生、監生
明代國子監分南北兩監(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國學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貢——副貢、拔貢、優貢、歲貢、恩貢
明清府和州縣設孔廟和學官(學校),府學教官稱教授,縣學稱教諭
明學稱學正,副職均稱訓導,學生院試進學後的生員(秀才),按成績優劣依次分廩生
增生、附生。
還有啟蒙教育,明清有三類:私塾,義學,專館
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建立京師大學堂為新式學校
一般變壓器如何製作電焊機,一般變壓器如何製作電焊機
在容量條件及使用條件都合適時,用普通變壓器改制成電焊機是可能的,但首先得認識電焊變壓器的一些基本特點。普通的變壓器其外特性曲線要求盡量接近水平線,即要求空載電壓和滿負載時電壓相差不多,即所謂的恆壓變壓器,因此這種變壓器輸出端如短路則因電壓降得不多故短路電流特大,不適合用作弧焊機,否則工件會穿洞變壓器...
一般熬製香辣油都用哪些香料用什麼香料熬製辣椒油最香
原料 香料1千克 大料85克 桂皮85克 草果85克 香葉85克 小茴香85克 千里香85克 山奈85克 香茅草85克 靈苔草85克 木香85克 沙薑42克 良薑42克 丁香25克 白蔻42克,其中,丁香放多了會苦,要放得最少,白蔻 沙薑 良薑放多了會酸 郫縣豆瓣醬15千克,蔥節 薑塊各5千克,大蒜...
詩歌誦讀要什麼樣的燈光,詩歌朗誦一般打什麼燈光
什麼樣的燈光都行啊,只要不是汽車的燈光對著你就可以了呀。詩歌朗誦一般打什麼燈光 普通的照明燈就行了,效果燈是不用了,主要是面部亮度夠,能看清楚表演者的面部表情。面光 色彩用白光或者加黃光。適合朗誦的詩歌 2分鐘 蘇軾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