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急,杜甫詩三首(原文)

2021-03-23 09:36:06 字數 4966 閱讀 8292

1樓:清江釣魚者

望嶽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全詩沒有乙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而詩人或許也鍾情於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泰山的深遠,巍峨。而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

「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乙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

」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乙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

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也寫出了詩人的偉大抱負和雄心壯志。

(2)此詩描述眺望泰山的景色。前四句寫它橫跨古齊、魯兩國之地和兩地山色光暗不同,表現了它的綿延廣大。第

五、六句,寫眺望時的主觀感受:層雲蕩胸,激盪著浩然正氣;歸鳥入目,頓覺眼界開闊。末兩句,表現他望之不足,還要登上絕頂,俯望群山。

這個結語,進一層從反面表現了泰山的雄偉高聳,也表現了作者的雄豪抱負。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此詩系作者早期作品,當時他考進士不中,漫遊山東,心中還充滿著雄心壯志

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

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

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

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

」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2樓:百度使用者

《望嶽》五言律詩,是杜甫在科舉落第後遊泰山時所作。嶽即指東嶽泰山。詩人臨嶽而望,故題名叫《望嶽》。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一句大意為遠望泰山,層雲疊起,心胸激盪,目視飛鳥歸巢,眼眶快要睜裂。點明是以遠望的角度來觀泰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是作者表達一定要登到泰山頂端,去欣賞「一覽眾山小」的意境。而非作者本人已經在泰山之巔。

《望嶽》描寫了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之景之勢,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氣;尤其是最後一句,不但表現出杜甫敢於攀登的雄心大志,也包含有「只有不畏艱險去攀登,才能達到俯視一切的雄奇境界。」的哲理。

《春望》一詩描寫了至德二年,唐長安城經歷安史之亂後,詩人眺望淪陷後的長安城的初春景象,有感而發。杜甫此時因被俘而困居長安,親歷禍亂,深刻感受到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的災難。此詩以景襯情,將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融為一體。

杜甫詩三首(原文)

3樓:林漫雪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濤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木砧。

詠懷古蹟 (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老年多病多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高中杜甫詩三首原文

4樓:匿名使用者

1、《秋興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譯文: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裡面波浪滔天,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

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

小船還繫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

2、《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湧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3、《詠懷古蹟(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4、《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諸葛亮的大名永遠留在天地間他的遺像清高讓人肅然起敬。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籌畫策略,萬代好像鸞鳳高翔,獨步青雲。

伊尹、呂尚難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揮軍隊作戰鎮定從容,讓蕭何曹參都為之失色。

漢朝帝位轉移是因為運氣,諸葛亮也難以復興,但他意志堅決,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

5、《詠懷古蹟五首·其二》

唐代:杜甫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譯文:落葉飄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悵望千秋往事灑下同情淚水,身世同樣淒涼可惜生不同時。

江山依舊故宅猶在空留文藻,雲雨荒台難道真是荒唐夢思。最可嘆楚王宮殿早蕩然無存,駕船人還指點遺跡讓人生疑。

杜甫詩三首的詩意

秋興八首 其一抄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解析 1.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寫夔州一帶的秋景,寄寓詩人自傷漂泊 思念故園的心情。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僅供參考。中國文學第一詩歌文學總集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先...

杜甫詩三首中杜甫思想的發展

杜甫 712 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由盛唐到中唐大詩人,號稱 詩聖 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 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 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 致君...

泰戈爾詩三首泰戈爾詩三首的賞析

在這首詩中,榕樹成了那孩子的朋友。詩人運用第二人稱,生動描寫那孩子對一棵高大的榕樹的沉思和幻想。站在池邊的蓬頭的榕樹 池邊 是寫榕樹生長的位置,為下文進一步對話伏筆。蓬頭 是狀榕樹的形態。榕樹,常綠喬木,樹幹分枝多,有氣根,樹冠大。它生長在熱帶地方,在印度是一種常見喬木。在文學作品中,榕樹往往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