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稱呼,古代對別人的尊稱

2021-03-23 21:39:30 字數 8422 閱讀 8338

1樓:從頭再來好風彩

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

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崑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

一、令尊

令尊,稱對方父親的敬詞。見《紅樓夢》:「你今日回家就稟明令尊,我回去再稟明祖母。

出處:唐 李公佐 《南柯記》:「王曰:『前奉令尊命,不棄小國,許令次女瑤芳奉事君子。』生但俯伏而已,不敢致詞。」

注:令,敬辭,美好的,用於對方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並非「你的」。古籍中常見「你令尊」可理解為「你的好父親」。

二、令郎

令郎,指稱對方兒子的敬詞。見《西遊記》:「我今須與你令郎同去。」

引證解釋:

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原稱「令郎君」,後省作「令郎」。

1、《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

2、宋朱熹《答徐彥章書》之三:「兩日偶看經說,有疑義數條,別紙奉扣,並前書送令郎處,尋便附致。

三、君

君,jūn,尊也。從尹從口,治理發號。古文象君坐形。故從口。

(1) 會意。從尹,從口。「尹」,表示治事;從「口」,表示發布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號施令,治理國家。本義:君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2) 古代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的通稱 [sovereign;ruler]

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引申為人的尊稱,相當於「您」。道德品行良好的人也可稱君子。

四、先生

先生是稱呼,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觸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為先接觸陌生事物的人,

所以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達者為先,師者之意。後延伸為對人的一種尊稱。在現代語境下,先生是對男士的稱呼。

五、令正

舊時以嫡妻為正室,因用為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此外,這亦是古代掌文告辭令的官名。

(1).古代官名。掌文告辭令。《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子大叔 為令正,以為請。」 杜預 注:「主作辭令之正。」

(2).舊時以嫡妻為正室,因用為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宋 陳昉 《潁川語小》卷上:「若謂合正為令正,令嗣為令似……傳習已深,不覺其謬,亦不可得而革矣。」

2樓:小白楊

1、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2、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3、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4、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5、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6、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7、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8、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9、賢弟、賢侄等。多用於平輩人之間的稱呼。

中國是禮儀之邦,來往稱呼接洽往往使用敬辭。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在人們日常交際,特別是書信往來中往往要運用到。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絡在一起。

謙辭是表示謙虛的 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3樓:匿名使用者

令,尊稱,基本可以理解為「你」,但通常後面還會跟著別的稱呼,一般是對方的親人。比如令尊,是對對方父親的尊稱;令堂或令慈,是對對方母親的尊稱;令兄,是對對方兄長的尊稱;令弟,是對對方弟弟的尊稱;令郎,是對對方兒子的尊稱;令愛,是對對方女兒的尊稱;令正或令閫(「閫」音同「捆」),是對對方妻子的尊稱。

高,尊稱。高足,指對方教授的**;高見,指對方的意見;高論,指對方的見解;高壽,尊稱對方的年齡(特指年紀比較大的人);高就,尊稱對方的工作。

擴充套件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針對不同的物件,稱呼可有多種。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崑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不再一一枚舉。

4樓:虔誠的圖騰

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對品格高尚、智慧型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5樓:禾木由

針對不同的物件,稱呼可有多種。

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

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

6樓:吞食小筍

敬辭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裡來

惠存:請別人儲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7樓:匿名使用者

令郎,犬子,內賤,家君,令尊,

8樓:匿名使用者

子!指德高望重,或受人愛戴的人士!多在名或字後加。

貴!多是對他人相關事物的尊稱!多在他人相關事物前加!閣下!

古代人的稱謂

9樓:陳奇平龍

有以下十種稱謂:

一、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2)用於介紹或作傳。(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二、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絡。

三、稱號:號又叫別號、錶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四、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階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

五、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六、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

七、稱郡望:如韓愈雖係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八、稱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

九、稱爵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

十、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

10樓:團長是

1、父親:令尊、令嚴

2、母親:令堂、令慈

3、兄弟:令兄、令弟

4、姐妹:令姐、令妹

5、妻子:令正

6、兒子:令郎

7、女兒:令愛(嬡)

8、親戚:令親

9、學生:高足

10、老師:恩師、夫子

11樓:梟雄曹阿瞞

古代人的稱謂都以年齡而論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讀者文摘》202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公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

『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雲:「若呂岩贈張泊詩:

『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

「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云。」

在先秦時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與男方婚配的重要標誌,而且還具有區別女子結婚與否的重要作用。因為那時的女子雖有名字,但限於周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規定,女子的姓於是擔負社會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為了加以區別,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

二、老三、老么這種排行。如古書所記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兒,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么姑(哭倒長城的孟姜女並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兒)。女子嫁出去以後,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並列稱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給衛國大夫孔圉做妻子後,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給張姓男子,婚後只能稱為「張李氏」或「李氏」,這種稱叫方式在當今某些農村還能見到。

根據《國語辭典》記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同時,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長幼的次序。

辭典的解釋為:「兄弟排行的次序,長兄為伯,次為仲,又次為叔,最幼為季。若兄弟三人,則稱孟、仲、季。」

古代人怎麼稱呼自己為學生,古代人對自己的稱呼

古代人以 來稱呼自己為學生。弟之子在中古時期稱為 在當時是常用的宗親稱謂詞之一。到唐代以後開始廣泛地稱為侄。另外,也指侄女,即弟弟的女兒。後來 漸漸代表著徒弟,學生,門生的意思,也是求學之人的稱謂,在古文中已早有這種稱謂。論語 雍也 哀公問曰 孰為好學?白話翻譯 哀公問 學生好學嗎?擴充套件資料 在...

古代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些,古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些?

老年婦女謙稱 老身 王妃 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 臣妾 王妃 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 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 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 小女子 民女 未婚女子稱奴家.如 那婦人便道 官人不知,容奴告稟 奴家是東京人氏,因同父母來渭州投奔親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親在客店裡染病身故。父女二 落在此生受。此間有個財主,...

古代對馬的稱謂有哪些古代人對馬有什麼稱呼?

駔 zang三聲 好 馬,壯馬 駘 tai二聲 劣馬 驍 xiao一聲 好專馬 駰 yin一聲 淺黑 屬帶白色的雜毛馬 驊 hua二聲 騮 liu二聲 古稱赤色的駿馬驪 li二聲 純黑色的馬 駹 mang二聲 毛色黑白相間的馬 騧 gua一聲 黑嘴的黃馬 騂 xing一聲 赤色的馬 騏 qi 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