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夢之影
個人認為就是為了給諸葛亮壓力,你看,古代人最重血緣親疏,就算諸葛亮再怎麼厲害,在劉備眼裡終是個外姓人,再者,劉備為漢室後代,肩負著復興漢室的責任,他認為天下就應該歸為劉姓,讓諸葛亮來不就有違他的初衷麼,劉禪在怎麼扶不上牆,但終究是他的親生兒子,就好像我們父母再怎麼覺得自己不乖,但絕不會允許別人來欺負自己的孩子是一個道理。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那番話,甚是陰險,他嚇得諸葛亮一身的汗,逼的他不得不發誓眾生效力於漢室,所謂一諾千金,古人很重誠信,再加上估計諸葛亮的愚忠,他確實也不太可能背叛蜀漢,而劉備要的不過是諸葛亮的一句承諾。
還有一點,我覺得後期劉備已經不怎麼信任諸葛亮了,關羽死後,他一怒之下去討伐,諸葛亮是有勸他的,不過劉備重情義,這個時候勸他不要報仇就對諸葛亮有個疙瘩了,其實最重要一點,什麼得君就像如魚得水這句看似信任的話不過是拉關係,事實上,諸葛亮並不是毫無嫌隙地得劉備信任
2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我個人的觀點,劉備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拉攏諸葛亮,讓諸葛亮為劉家更加的賣命。以退為進。因為如果劉備不說這句話,那麼諸葛亮很可能會取而代之。
因為諸葛亮已經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而劉備說了這句話後,諸葛亮就會感覺十分的感動,外加他已經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那麼他就會放過劉禪,只把他當傀儡。
事實證明,諸葛亮數次北伐失敗,劉禪都想撤掉他,但都未能成功,便說明了這一點。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其意有兩個
一個是諸葛亮做主公
還有一個是讓諸葛亮廢劉禪,立其它人(劉永劉理)後者可能性很大
4樓:尤里哀
個人觀點偏向易中天。
需要明白劉備集團是以興復漢室為目標的,皇帝必須姓劉,不論怎麼說漢皇室真正掌握實權才是諸葛亮與劉備一生的願望。
劉備臨死前怎麼會忘了這個願望呢?他本意是:我那三個兒子你覺著哪個能承擔復興漢室的大任,你就擁立哪一個。明顯是把諸葛亮當成了周公一樣的人物。這是非常真摯的信任。
5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道理是比較簡單的,劉備深知道劉禪實力和智商都遠比不上諸葛亮,跟孔明是沒法斗的,孔明真要取而代之是易如反掌的事,要保住劉家江山,只能是要孔明遵循當時的道德規範,來維護合法繼承人劉禪的地位,讓孔明在眾大臣面前表明心跡,讓大家有個監督作用。
6樓:孫子兵法
據說趙雲救在屏風後面,諸葛亮真的答應了他就死定了,而諸葛亮說了被趙雲聽了,就是要趙雲監視以後諸葛亮
7樓:成文紅
不是,主要是防止以後孔明不臣二提前給予壓力,殺孔明的可能較小,因為劉備一輩子大多都是靠孔明,而劉阿斗更需要孔明的輔助。再說,孔明也不是那麼笨的人,知道劉備話裡有話
8樓:匿名使用者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的意思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劉備安頓諸葛亮說,如果嗣子劉禪的才幹不行,那麼你可以取而代之,也就是廢掉劉禪,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另一種是劉備叮囑諸葛亮說,如果嗣子劉禪的才幹不行,那麼你可以主持政務,另行在皇子中選擇一個人來取代他。兩種說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對“取”字的解釋,第一種“取”字是“取而代之”的意思,第二種“取”字是“選取”的意思。
9樓:高鴻鋒律師
此時,劉備心情是複雜的,不能一概而論。這些梟雄,肯定不會是完全讓諸葛亮來接替他兒子。
10樓:光堂界首
不是的,阿斗再不才,也是劉家的江山,估計當時小豬有一也那個意思,小命就沒了,你沒看劉備說了這話 諸葛亮是怎麼反映的。估計屏風後面刀斧手都準備好了
11樓:行者廋猴
1、亂世人人皆可成王;
2、探探底;
3、送人情;
4、保子孫平安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 那個“取”的意思是,再做選擇! 並不是取代的意思!文言文的語言用詞非常籠統,表達也不像現代語言這麼豐富,很難讓現代的讀者領會到真正的意思!
劉備的意思是,如果阿斗不中的話,你再在諸王子中選擇一個有用的儲君!並不是什麼要諸葛亮去取代阿斗,更不是什麼試探他,也不是拉攏他,劉備是個很現實的人,不會做那些無聊的事!
13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當做是一句試探,也可當做是一種警告,但就不能當真!以諸葛亮的精明,還能不知???????????
三國志中劉備臨終託孤給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到底怎麼理解?
14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我認為應該辯證的看待。作者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如果劉禪沒有治國才能,那你諸葛亮可以把他架空,自己拿主意(自取)。
另外,作者將“取”翻譯為“決斷”。這可能嗎?
我的判斷是:不可能!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若劉備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那麼他必須毫無選擇的接受遺詔。作者對此卻敢斷定諸葛亮一定不敢接受。
這一說法不符合史實。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讀一讀《三國志·諸葛傳》的有關記載就可以弄明白。
對於託孤,只要選對人即可。為什麼劉備在託孤時提到曹丕,並且還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難道劉備教唆諸葛亮學習曹丕嗎?
要知道那時曹丕早已把漢獻帝趕下了臺,自己做了皇帝。因此,這是劉備向諸葛亮施壓。並且,壓力不斷加大。
劉備竟然說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終於,諸葛亮涕泣曰:“臣敢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因此,諸葛亮被迫接下遺詔。況且,在這裡沒有敢與不敢之分。
其次,劉備為“如其不才”做好了準備。我們知道劉備有三個兒子。臨終時,他不僅給了劉禪,而且給了劉永、劉理一份詔書。
並且,劉備對劉永、劉理說:“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已。”這與劉備對劉禪說的話如出一轍。
因此,劉備把劉永、劉理視為“替補”。除此之外,沒有更為符合邏輯的解釋了。
再者,“取”為“選擇”與譯為“判斷”並沒有本質區別。讓諸葛亮自己選擇**人與讓其判斷誰當皇帝,這兩者是一致的。但是,作者卻說“取”為賦予諸葛亮“**之權”。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臨終前的迴光返照,讓他想出如此一招以退為進的辦法,把話挑明瞭,諸葛亮就不會真的廢了劉禪。
若非如此,光憑一個李嚴,諸葛亮讓他雙手雙腳,光憑舌頭就可以頂死他。
16樓:天馬流星
劉備不是你們的毛爺爺,人家做人才沒那麼陰險,這句話就是本意,如果不能輔佐,就可以自己取代。天下姓劉姓諸葛一個樣。電視劇裡劉備說這話之前還有一句,如無丞相,吾早已是草中枯骨。
你說這話還能是虛偽之辭嗎?當然對心理齷蹉的小人是怎麼說他們也是不會理解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那解釋是對的 讓給諸葛亮 總比讓給曹家強
18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 劉備 故意試探和考驗
君不見,他白帝託孤時也召了李嚴,實際上是分了諸葛亮的權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單純的來說,解釋是對的
因為劉備和孔明真的很要好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能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到底是何用意
20樓:
這是試探,也是威脅。
如果諸葛亮稍微流露出想取劉禪而代之的臉色,劉備會立馬殺了他。
劉備真實的意思是叫諸葛亮“輔之”。
21樓:匿名使用者
1.多贊其君臣肝膽相照,並取魚水之喻相印證。2.但也有人認為此乃劉備“詭偽之辭”[1](《蜀書·諸葛亮傳》注引孫盛曰),對諸葛亮心存猜忌,故以“自取”試探之。
新版三國劉備關羽張飛誰先死的,新版三國劉備關羽張飛誰先死的
不能改變歷史,都是關羽先死。根據新三國的劇情,關羽敗走麥城,丟失荊州,羞愧難當,麥城自刎。張飛和劉備悲痛不已,劉備做了打東吳的準備。後張飛因關羽離去,鬱鬱寡歡,因攻城器械的問題,怒打手下的官兵,導致半夜時分,張飛被兩人暗算,但兩人逃到了東吳,又將一番禍水引向了東吳,劉備兩位出生入死的兄弟都因東吳慘死...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虛偽形象表現,三國演義劉備形象人物分析
演義中的劉備,不虛偽,但是很沒氣度,經常哭鼻子。仁愛之心還是表現的很充分,缺少王者霸氣。真正的劉備,卻不是這樣,真正的劉備,是曹操和周俞都畏懼的,周俞最擔憂的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 趙雲救回阿斗,劉備接過孩子看平安無事後又把孩子扨出去!這一動作把劉備的虛偽表現的淋漓盡致 你這是典型的把古人當傻子,上...
三國演義對劉備人物評價,求三國演義中劉備人物性格分析 500 600字 急。
劉元起 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陳登 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袁紹 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程昱 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