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鳩
用不同的裝束,來指明角色的身份、性格、所處環境,這是中國戲曲的乙個美學特徵。
如你所說,每個角色人物的穿著都有固定的要求,甚至同一齣戲中的同乙個角色,在不同的場次,都有不同的穿著規定,舉個例子,比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頭場穿紅帔,表示他是乙個**,但是處在非正式場合;後面三堂會審的時候,則穿紅蟒,表示他以八府巡按的身份,在公堂審案。
所以,角色的服裝都是有嚴格規定的,行話說,寧穿破,不穿錯,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女帔,除了紅帔用於喜慶場合,黃帔是娘娘所用之外,其他均屬花帔,用於出身官吏、鄉紳豪門的未婚女子(所謂「大家閨秀」,一般青衣花衫應工)。
像你所說的的穿粉帔的角色,有很多,比如《鳳還巢》中的程雪娥,《詩文會》沈婉娥等等。
推薦你一本書,叫《中國京劇衣箱》,是專門講京劇角色服飾穿戴的,很專業、很全面。
再有啥問題歡迎繼續。
京劇中所有角色服裝詳細描寫,要所有的角色的服裝描寫,要詳細,還有化妝頭飾都要寫,謝謝
2樓:demon陌
京劇中的裝束非常有講究,尤其是服飾,最能夠體現人物背景、身世、性格。不同的人物,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或地位不同,會有不同的服飾,以便區別,也便於觀眾理解。
京劇中的服飾大體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大衣,是京劇內部的分工行當之一,此類服飾包括的服裝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祆以及其它服飾配件。
從裝束的角色範疇上面來看,穿著大衣的角色大都是文職**、老爺太太、少爺小姐、丫鬟僕人等,它和二衣、三衣的區別是,蟒、帔、開氅、褶子、八卦衣、宮裝、官衣等服裝在袖口處都有水袖。大衣具有很明顯的名稱識別效能,對於塑造不同的人物起到了保證作用。
二衣,在技藝處理上和大衣有著共同之處,不過它們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二衣包括的服裝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龍箭衣,花箭衣,素緞箭衣,布箭衣)、馬 褂(其中含龍馬褂,黃素緞馬褂,鏟子馬褂)、抱衣(含花,素)、誇衣(含花,素,絨,布)、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
除了不同的身份穿著不同的衣服外,角色 還會佩戴一些物件和裝飾品,如鏢囊、彈囊、僧背心、道背心、絛子、大帶等,這些對於區分不同的身份和處境也有幫助。
三衣,俗稱「靴箱」,這類物品大多為人物所穿的靴鞋、內衣裝束等,其物品還可分為兩大類,即軟片類和硬類。軟片類又被稱為軟硬類,主要包括水衣子、胖襖、彩褲、護領、 大襪等。硬類主要包括:
厚底、朝方、福字履、登雲履、皂鞋、薄底、彩鞋、彩薄底等物。在三衣行當中,還有一些專用的靴鞋,比如魚鱗灑、虎頭靴、黑白道打鞋、旗靴、小孩靴、 僧靴等。
雲肩,也叫披肩,是從隋朝(581—618年)以後發展而成的一種衣飾,常用四方四合雲紋裝飾,並多以彩錦繡製而成,曄如雨後雲霞映日,晴空散彩虹。在漢民族服飾文化中, 雲肩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款式,裝飾圖案內涵豐富,符號的藝術語言,數字的喻意,文化底蘊哲理深邃。
同時,雲肩又是漢民族吸納外來服飾文化,融會貫通,昇華為自己民族服飾 的結晶;也是中國服裝史上,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範。京劇的裝束和表演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漸漸地發展到不可分割的地步。服裝藝術的完善,為京劇藝術步人臻境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3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演青衣的京劇主要是有四個行當:生、旦、淨、醜。
生行流派:葉、姜、劉、徐。
旦行流派:梅、尚、程、荀、王、宋、毛、李、張、楊、陳、筱、小李、大李、龔。
淨行流派:郝、侯、袁、裘、金。
醜行流派:蕭、葉、劉、馬。。。
戲曲角色名稱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乙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生、旦、淨、醜」是用「反喻」取名的,這其實是個很老的傳說,早在雜劇、傳奇流行的時代就有了。
不過,就在此說正盛時已指出其謬。如明代文學家祝枝山的《蝟談》中說:「生、淨、旦、末等名,有謂反其事而稱,又或託之唐莊宗,皆謬雲也。
生即男子,旦曰裝旦色,淨曰淨兒,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義理之有?」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戲曲角色「反喻」的說法。
先說「生」。祝枝山說:「生即男子。
」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來含義不都是對男性的稱謂嗎?有人可能覺得這太簡單、普通了,硬要去考證其中的奧秘,結果就生發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說法。
再說「旦」。人們常想弄明白為什麼舞台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繫由「姐」字演變而來。
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既然「旦」即「姐」之訛,那麼「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說「淨」。元人柯丹丘認為「淨」即「靚」之訛。他解釋說:
「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淨。」「淨」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柯丹丘的說法是可靠的。
說到「醜」,其實不用解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人們不是常說「醜扮」、「俊扮」嗎?「丑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醜的。
回答者: 孫之望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3-4 21:50
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
1.生 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鬚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鬚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鬚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淨 行 簡稱「淨」,亦叫花臉。淨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乾淨,故反其意為『『淨」淨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
銅錘花臉稱正淨,架子花臉叫副淨、武工花臉名武淨,武二花臉言紅淨,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醜 行 簡稱「醜」。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醜、武丑。文醜中又分為方巾醜(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醜笨性又完全不同。
回答者:小松部落格 - 首席執行官 十五級 3-4 21:50
旦淨末醜,名從何來,很多研究戲曲的人已經靠猜了。乙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生、旦、淨、醜」是用「反喻」取名的。
這其實是個很老的傳說,早在雜劇、傳奇(古代戲曲的不同形式)流行的時代就有了。明代才子祝枝山就很不以為然,他認為把生旦淨醜說成是反話,或者假託是唐莊宗取的名,很沒有意思,這只不過是大家的通俗叫法,有什麼大道理可談。真是大才子,一句頂別人的一千句。
由此而看,生,就是指男人,要不然怎麼會有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叫法。旦,解釋起來複雜點,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是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接著「姐」被人們訛為「妲」(宋代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等劇,「妲」就是「姐」),再由「妲」簡筆為「旦」(金代、元代的劇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以前的《老孤遣妲》也成了《老孤遣旦》)。
「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這一點在天津可以得到實證。既然「旦」源自「姐」,那麼「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淨,元人柯丹丘認為「淨」是「靚」之訛。
他說,淨要用臉譜,粉白黛綠的,真是靚裝。靚就叫開了,後來不知道怎麼就訛變為淨了。醜,
不用解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丑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醜的。有人可能覺得這種解釋太簡單、普通了,如硬要去考證其中的奧秘,定能找到新說法。
現在的京劇角色也分為「生、旦、淨、醜」,不過每一項又有很多分類。在此,就不乙個乙個扒拉了。
明代的戲曲編劇李漁很窮(話又說回來,又有哪乙個戲曲編劇不窮呢),有一次他去乙個富親戚那裡借錢,親戚只是乙個勁兒地敬茶,並不提錢字。李漁也不提,喝完茶,坐船就走了。富親戚暗笑。
不多時間有人送來乙個小包,裡面有丑角勾臉用的白粉和一支筆。富親戚看後,馬上備了乙份錢追著送給李漁。李漁見到銀子,笑笑放下筆,一部以富親戚為主角的丑角戲已經寫成一半了。
***************=
京劇,又名京戲、國劇。初產生於2023年左右,距今150歷史。最初的京劇並沒有固定的唱腔和流派,參雜了徽班、崑曲、吹腔和四平調等,經歷了變更與摸索,最終有了自己的風格,也就是——京劇。
這些都是酷愛京劇的外公告訴我的,說起京劇的歷史,他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引經據典,上至宗派淵源下至唱腔門人,他都能詳細道來。說實話,我是不甚喜愛京劇的,若真要扯上什麼喜好的關係,無非也就是對京劇的臉譜和服裝以及動作感些興趣。
第一部看得最全的京劇片段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扮演的貴妃醉酒一場。貴婦面泛紅潤,眼波流轉,亦嗔亦喜,以及那一後下身喝酒的姿態都讓我深深折服與陶醉。小快板一敲響,嗒嗒嗒嗒嗒……咚咚嗆,停頓。
外公開始片場解說:以前的女角都是男的扮演,唱戲是最被人看不起的行當了。都說戲子戲子,那可是遭人唾棄的呀。
真是封建。我不屑一顧。好!
台上貴妃乙個亮相,台下外公乙個叫彩。
京劇的唱詞我雖不大聽得懂,但臉譜和服裝還是略知一二。京劇中臉譜是關鍵一步,人物性格與身份往往在唱詞尚未脫口時,可以從臉譜中看出。如關公的紅臉、項羽的白臉、張飛的黑臉,曹操粉白臉細眉長目,晃蓋是黃老三塊瓦臉,等等,這都是最基本的區分了。
京劇裡一整套的扮頭都很複雜。單是服裝來說吧,就分為六大類:長袍類、短衣類、鎧甲類、盔帽類、靴鞋類和附屬類。
長袍類大都是**穿著,長袍及腳背,帶水袖,寬鬆的腰帶。這類長袍的花紋一般是散龍圖案,最好記的就是《秦香蓮》中包公的長袍了,黑底上布金色散龍,大氣莊重。短衣類則一般分為酒保、小廝服,媒婆或是年輕女子穿的彩旦褂子,還有就是緊身服,亦稱夜行衣。
水滸中的石秀就是這樣一身「快衣快褲」的打扮。鎧甲類很好理解,也就是戰服。衣服後有乙個硬靠,插上五彩戰旗,轉動起來煞是好看。
典型的當數《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扮相了。盔帽類如其名,也就是人物的頂戴,皇帝的龍冠、皇后的鳳冠,書生的文生巾,**的烏紗帽。京劇裡冠也是代表了乙個人物的身份,常說摘掉你的烏紗帽也就是罷了你的官職的意思了。
鞋靴分為厚底官靴和便靴,官**大都底為白色,求的是與官服的和諧。便靴中分為女性穿著和男性穿著,亦有不同。最後乙個附屬類,裡面包含了水袖、腰帶、飯單等行頭。
水袖最常用於表達人物的情緒了,喜悅時甩袖繞圈,憤怒時拂袖而去,無一不活靈活現。
京劇裡角色眾多,細細分來,大致有: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馬旦、架子、文醜、彩旦等。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唱腔和神態,細至乙個手指的擺弄,大到服裝行頭無一不能出錯。
這般講究的表演形式,怕是世界上只在中國才有。
戲曲是中國的國粹,除了京劇外,還有崑曲、豫劇、黃梅戲、高甲戲、河南梆子、淮劇,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京劇作為傳統戲曲裡的一大戲種,還將繼續繁衍發揚下去。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戲曲。
京劇中的「大花臉」所屬的行當是,京劇角色四大行當是什麼?
京劇中的 大花臉 所屬的行當是淨行。淨行是中國戲曲行當的一種,又稱 花臉 花面 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質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妝勾畫臉譜,演唱時運用寬音和假音,表演動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 氣度和聲勢。淨行分為正淨 副淨和武淨三類。淨分文淨與武淨,細劃分則有銅錘花臉 黑頭 老臉 奸白...
影視劇中都有哪些「可愛」的反派角色
仙劍奇俠傳三 裡面的魔尊重樓,我覺得一開始他是乙個壞蛋,後面慢慢的喜歡上他了。還有 千與千尋 無臉男,這個角色應該好多人喜歡吧 自殺小隊 他們的氣場強大得無法讓人忽視,成為經典影視中不可忽視的一類。甄嬛傳裡面的貴妃就是這種型別的。喜羊羊與灰太狼 中的灰太狼,明明是乙個反派,但是卻可愛迷人。他幾次吃羊...
銀行招聘面試,群面中的角色都有哪些
中公教育 1 銀行招聘面試,群面中的角色分為 leader,timer follower等角色 2 群面也就是我常說的無領導小組面試的形式居多,不同的角色,但都可以幫助自己通過面試的。3 leader責任最大,風險很高,但是如果做好收益也是最大的。要讓整場成員相信你有這個能力去帶領團隊進行討論,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