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譯文是什麼

2021-03-29 04:49:47 字數 7247 閱讀 4956

1樓:沐雨蕭蕭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乙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2樓:守巧雲通寄

【譯文】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讀解】

在《里仁

》篇裡孔子對

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時,曾子曾

概括「夫子這道,忠恕而已矣。」把「恕道」作為「夫子之道「的乙個重要方面.《

顏淵》篇裡,當

仲弓向孔子問什麼是仁時,孔子也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仁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仲弓推薦。

在本章中,聖人又再次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他的

高材生子貢。

人們遇事常說:「將心比已。」又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這實際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

問題在於,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讓別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巴不得賣給別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鍾愛的東西,就不那麼願意與別人分享了。

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所以會如此,其基本原因在於凡事都很少為他人著想,而是為自己著想。

說到底不是乙個私字在作怪。

其實,我們也看到,在《

公冶長》篇裡,子貢自己曾經說過: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無加諸人。」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當即孔子就說:「子貢啊,這不是你做到了的。」

可這裡又要子貢終身這樣做。這一方面說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說明它的確很難做到,就是連孔門的高足之一子貢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際上是孔門儒學中的頂上功夫之一,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公冶長》)所說過的:

「『恕』道之難,難於

上青天!」

青天雖不能上,但心嚮往之,努力追求不是可以的吧!

3樓:星緣默絡

【題解】

孔子認為,乙個人應該終身堅持行「恕」,就是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格言育有普遍使用的價值。

【譯文】

子貢問道:「有乙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望採納:)

4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譯文如下: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乙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拓展知識: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十則》

全文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2.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該文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乙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

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5樓:閻鵬舉夔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乙個民族或乙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裡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係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係卻未必如此。

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

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6樓:姬寒安

摘自於《論語》的一句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道:

「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道)』吧!

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7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讓人終身收益的麼?」

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8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

先生說:「大概就是『寬恕』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

9樓:潘援朝

可以作為的意思。可,可以。以:憑藉,作為,用來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子貢問道:「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準則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10樓:粉

1.《論語·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主要闡述了孔子對「仁」「恕」的看法,《顏淵篇》中仲弓向孔子討教如何為「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理解成倫理道德規範和為人處世標準似乎都說的過去,;在《衛靈公》這篇中,明顯是子貢向孔子詢問當怎樣為人處世,這時候理解成倫理道德似乎就說不過去了。

那我這樣總結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反映了什麼,還得看在什麼樣子的語境中,一般認為是反映為人處世標準的標準。特定語境下反映倫理道德規範,注意了這裡是「為人處世」而不是「為人處事」。

11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孔子說:『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12樓:匿名使用者

自貢問老師孔子為仁之道,說:「有沒有簡單的一句話可以用來讓我一生都以它來作為行動的指南?」孔子回到說:「那就是仁啊,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

13樓:匿名使用者

解釋首先要看出處,背景.不然依文解義,三世佛怨.

語出:《衛靈公十五》:「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在在上論《公冶長》篇中,我們看到子貢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下面我解決這個矛盾:

引用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本書非書生輩的見解,裡面多是真知灼見. 可以參考.

多為別人想一想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乙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

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

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乙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乙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

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社會上都是如此要求別人,尤其是宗教圈子裡更嚴重,政治圈子裡也不外此例。乙個**教徒、或天主教徒、或佛教徒,對領導人——牧師、神父或法師們的要求,都很嚴格。

因為宗教徒忘記了領導人也是乙個人,而認為牧師、神父、法師就是神。這個心理好不好?好。

但是要求別人太高了。從這個例子,就可知恕道之難。後人解釋恕道,把這個恕字分開來,解作「如」「心」。

就是合於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別人也要;我所想佔的利益,別人也想佔。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給別人,這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恕道對子貢來說,尤其重要。

因為他才華很高,孔門**中,子貢在事功上的表現,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業的鉅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傑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饒恕別人的毛病,看到別人的錯誤會難以容忍。所以孔子對子貢講這個話,更有深切的意義。

他答覆子貢說,有一句話可以終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難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恕道的註解。

問題又來了,在上論《公冶長》篇中,我們看到子貢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

「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也已經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說過「我不希望別人給我的;同樣的,我也不想轉加給別人。

」可見他早已在實行恕道。可是在這裡孔子卻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

現在孔子反而教子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與子貢的前言,又有什麼差別?難道孔子老是擺權威,只有他的對,學生的話對了也是錯嗎?

其實不然,子貢所提出的話,和孔子現在答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義是一樣的。事實上,大有立足點的不同。

子貢是說,我所不想別人加給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樣的不想加到別人身上。這是以我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後,才想到不要同樣地找別人的麻煩。現在孔子說的,只要我自己發現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給別人。

根本上在嚴格要求自身的淨化,不要靠比較以後才想到別人。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其次,如果把這兩節連起來講,正好互作闡發,那便是「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

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機鋒銳利,等於後世禪門中乙個故事:唐末詩僧貫休作了兩句很得意的詩:「得句先呈佛,無人知此心。

」他拿給一位禪門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問他:「如何是此心呢?」貫休反而答不出來了。

老和尚便笑說:「無人知此心。」這段孔子與子貢的對話,便同此一樣雋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書呆子的立場,專門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做不到,隨時隨地我們會犯違背這八個字的錯誤。尤其在年輕一輩的團體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乙個正在服兵役的學生回來說,他三支牙刷,六條短褲,都被「摸」跑了。

事實上自己根本有這些東西,可是就喜歡把別人的「摸」來,「摸」到了心裡覺得很痛快。這種行為說他是「偷」嗎?不見得這麼嚴重。

前天我們的樓梯口的一副門簾不見了。辦事的人說被偷了,我說算了,一定是被年輕人「摸」去了。說他有意偷嗎?

他沒這個意思。說他沒有偷嗎?年輕人有這種心理,摸來很好玩,很有味道,還在那裡稱英雄。

東西被人「摸」跑了,心裡一定會不高興,可是自己有機會,也會「摸」人家的。過團體生活的時候,有的人洗了手,本來要在自己的毛巾上擦乾淨,看見旁邊掛了一條,順手擦在別人的毛巾上。為什麼會有這樣乙個思想行為出來呢?

這是小事,不能做到「己不所欲,勿施於人。」對於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讓別人承受,就太偉大了,這個人不是人,是聖人了。太難了!

可是作人的存心,必須要向這個方向修養。能不能做到,另當別論。

這八個字的修養,要做到很難很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也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後來佛家思想傳到中國,翻譯為「布施」。

施字上加乙個「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這個恕道思想一樣,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兩樣最難捨,一是財,一是命。

只要有利於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財產都施出來,就是施。這太難了,雖然做不到,也應心嚮往之。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

題解 孔子認來為,乙個自人應該終身堅持行 恕bai 就是du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 zhi施於人 這句格dao言育有普遍使用的價值。譯文 子貢問道 有乙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孔子說 大概是 恕 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望採納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隻者乎? 子曰 其怒乎!己所

子貢問道 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 那大概是 回恕 道 吧 自己所答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www.pep.com.cn 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你的教科書還有老師的教師教學用書上面都有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怒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有沒有一句話讓我...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是什麼

子貢問 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先生說 大概就是 恕 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問 有沒有乙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說 大概就是 恕 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孔子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