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橘子洲頭
(1)首先,了解乙個歷史事蹟:佛教東來
據史料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做了乙個夢,夢見一位神仙,金色的身體有光環繞,輕盈飄盪從遠方飛來,降落在御殿前。漢明帝非常高興。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夢告訴群臣,並詢問是何方神聖。
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全身放射著光芒,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於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王遵等13人去西域,訪求佛道。
三年後,他們同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一批經書和佛像,並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四十二章經》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陽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儲藏他們帶來的寶貴經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陽白馬寺。據說是因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而白馬寺也因而成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發源地。
釋疑:對於歷史書籍乃至現代社會人士遇到的種種不可思議事情,尤其是佛經上所說的種種超出我們所了解的境界,有很多人的態度是不問三七二十一就當頭批評,認為是迷信,加以誹謗中傷……我想要說的是,乙個理性真實的知識分子,在不能接受之前,至少持中立的態度,因為當今科學知道的真實世界實在少之又少,你又怎麼可以不加思考的加以否定。可以負責任的說,很多事情不是不存在,是你沒有遇到,沒有發生在你身上,所以說「人生總在與緣不同」。
(2)中國文化特點為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中國的文化經過長期融合發展,在佛教東來之時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兩大主流,而且都是本土文化,即最開始的儒家跟道家。要知道儒家跟道家在本質上都追求和諧超然的人間天堂,尤其是儒家思想系統闡述了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整個儒家思想的根源都在於乙個「孝」字,一切錦綸都是圍繞這個字延伸和的,也就是說做人的根本就是「孝」,所以自古以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教育就是「孝親尊師」,延伸至大家所熟悉的各種「和而不同」,「禮義廉恥」等。而佛經指明,一切諸佛如來成佛修行的基本條件在於「淨業三福」。
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共十一句。第一句就擺明修學的首要就是要以孝為基礎,所以說佛教來到中國把儒家的孝道精神提公升了,昇華了,從孝敬一切人,昇華到孝敬一切眾生。基於中國文化本身這樣的特點,佛教來到中國發展壯大,開花結果,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甚至超過印度就可以理解了,而這是佛教在中國能被本土文化本土人民歡迎和接納的最重要的條件。
(3)佛教的本質是教育,是可以根據佛陀的開示證明佛經所述真實不虛,不是虛幻的理論,更不是脫離生活的玄學,而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真正可以給人帶來幸福美滿生活的教育。佛教修學講究「信、解、行、證」,可以說,這樣的步驟跟現代科學沒有啥兩樣,佛陀沒有說我說的就是對的,你們要信啊。而是告訴我們,我說的對不對,你可以根據我交給你的方法去證明,這就真正顯示出佛陀的智慧型。
正式這樣,佛教在中國2000多年,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層出不窮,對穩定社會,開化人心,斧正風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不可迴避學佛人也有做的不好的一面,畢竟我們是凡夫。但是問題不在佛法,問題在於學佛的人,就像有人半部論語治天下,有人學了論語壞事做盡,問題不在論語,問題在人。道理是相同的,東西沒有好壞,好壞在於用的人)。
(4)儒釋道的境界層次。從各自所追求的境界以及闡述的方法理論,境界最高的是佛教,其次是道教,再其次是儒教。儒家研究最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教更關心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佛教研究的是人與一切萬物之間的關係。
從修學所追求的成果來看,儒家在人道,道家在天道,佛家出了六道,更是直指究竟圓滿的佛果位,境界是一層高一層。
以上就是佛教在中國繁盛的原因的簡單解釋,膚淺之見,還請多包涵,僅供參考學習。
為什麼在唐朝以後長安不是首都了,為什麼唐朝之後長安就不能做首都了
這個純屬偶然,因為唐以後的開國集團都不是西邊根基的,所以就沒長安什麼事了,所有開國皇帝都會選自己經營的勢力範圍內建都。還有乙個要素是長安被朱溫毀了,而戰時是無力重建長安的,只能等和平了再遷都。如果朱棣是秦王而不是燕王那麼明的都城會是西安 其實,從東漢末年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政治不穩定,...
唐朝為什麼滅亡,唐朝為什麼會滅亡
唐朝滅亡原因 經濟上 土地兼併嚴重 根本原因 政治上 朝廷內部黨派鬥爭嚴重 農民起義打擊 根源還是土地兼併 制度上 節度使制度使地方勢力強過 軍事上 西方少數民族攻擊 至於當局無法處理土地兼併,是由於封建制度本質造成的。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農民無法獨自承擔耕種的損失 如天災 蝗災導致的損失 必須依...
唐朝時期為什麼這麼強大,唐朝為什麼強大
唐朝的創立者出生於乙個西北軍事世家,因此更注重國力中的兵力和武力 1 政治方面 唐朝諸多皇帝選賢與能,知人善用,且科舉制為唐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提倡科舉取士 武則天首創電殿試,皇帝親自監考。唐朝很重視科舉考試,那些考中進士出身的會覺得很榮幸,通過參加科舉改變了自己命運。朝為田舍郎,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