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呆為書狂
原文;每時每刻都看得見
古文;時時刻刻皆見
看到,見到用古文怎麼說
2樓:佛心向魔
「看到」古文:望、觀、顧、瞥、瞧、視等。
「見到」古文:睹、會、閱、訪等。
一、古文「看到」:
1、望 [wàng]:古字形像一人站立地上張大眼睛遠望的樣子,本義指向遠處、高處看。
組詞:看望、望月、仰望、張望等。
2、觀[guān]:意為,看,察看,視覺,看到的景象或樣子。
組詞:**、觀察、觀賞、觀光等。
3、顧[gù]:意為回頭看;泛指看。
組詞:回顧、光顧、舉目四顧、惠顧等。
4、瞥[piē]:本意是指目光向下歪斜地掃了一眼,很快地看一下。
組詞:瞥見、一瞥、瞥視、瞥見等。
5、瞧[qiáo]:本意解釋作看。可做形聲詞和動詞。
組詞:瞧見、細瞧、觀瞧、瞧扁等。
6、視[shì]:最主要的意思為看,還用來表示看待、看望等意思。
組詞:忽視、無視、藐視、歧視等。
二、古文「見到」:
1、睹[dǔ]:本意有察看,明白、懂得的意思。
組詞:目睹、有目共睹、熟視無睹、耳聞目睹等。
2、會 [huì]:本意有見面;會見的意思。
組詞:會面、約會、相會、幽會等。
3、閱[yuè]:本意有看,察看;經歷, 容許的意思。
組詞:閱覽、閱讀、檢閱、閱歷等。
4、訪[fǎng]:本意有訪 問,探問,向人詢問調查,與國之君晤談。
組詞:訪客、回訪、拜訪、互訪等。
3樓:匿名使用者
看到看見:看、視、覽
仔細的看:審,熟視
向遠處看:眺、望
向高處看:望
從高向低看:瞰
暗中察看,偷偷的看:覷、窺
大略的看:草草視之
用古文怎麼說
4樓:蝦彈文化
「用」字在古文中也是「用」。
用 yòng
釋義:1、人或物發揮其功能:使~。~心。~兵。~武。
2、可供使用的:~品。~具。
3、進飯食的婉辭:~飯。
4、花費的錢財:費~。~項。~資。
5、物質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6、需要(多為否定):不~多說。
7、因此:~此。
古文中的「用」:
1、《明史·詹榮傳》
二十二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魯迷貢使留甘州者九十餘人,總兵官楊信驅以禦寇,死者十之一。榮言:「彼以好來,而用之鋒鏑,失遠人心,且示中國弱。」
白話譯文:嘉靖二十二年,(詹榮)以兵部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魯迷國派遣的貢使九十多人滯留在甘州。總兵官楊信驅趕他們與蒙古軍隊作戰,戰死十分之一。
詹榮上疏說:「魯迷國為雙方交好派來使者,我們卻驅趕他們與蒙古兵作戰,這樣做會喪失遠方的人心,況且讓人以為中原國家實力弱小。」
2、《新唐書·張文瓘傳》
勣曰:「子無為嫌。若某,冘豫少決,故贈以刀,欲其果於斷;某放誕少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若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
白話譯文:李勣說:「你不要疑忌。
像屬僚中的某某,做事猶豫缺少決斷,所以我用佩刀贈給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斷:屬僚中的某人行為放縱缺少檢點,所以我用玉帶贈給他,使他遵守各種規章法令。而像你這般才華,沒有什麼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還用得著贈送什麼禮物(來警策)呢?
」3、《淮南子·道應訓》
故曰:無細而能薄,在人君用之也。
白話譯文:所以說,沒有地位低微而且能力微薄的人,關鍵在於賢能的君主是如何利用他們。
5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李鵬亞
他文言文怎麼說【篇一:他文言文怎麼說】第一人稱:又叫「自稱」.
常用「吾、我、餘、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輸》——我知道你用什麼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3、餘聞而愈悲.
《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餘」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
——我乃一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
「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7、爾安敢輕吾射!
《賣油翁》——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9、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
6樓:申綠柳隗鵑
「怎麼」在現代漢語中有不同意義、不同用法,對應文言文的表述也就不同。
我們可以將各種不同意義歸納為代詞性質和副詞性質兩種型別。
1、當「怎麼」表示「為什麼」、「如何」時,詢問目的、原因,途徑、方法,屬於疑問代詞性質。
如「怎麼不說話?」「怎麼不回家?」文言文可表述為:「曷不語?」「胡不歸?」
如「怎麼回答?」文言文可表述為:「何以對?」
2、當「怎麼」表質疑、反問等意思時,屬於疑問副詞性質。
如:「你怎麼能輕視我?」「怎麼能這麼說?」文言文可表述為:「爾安敢輕吾?」「豈出此言?」
總之,文言文與現代漢語之間的詞語並非絕然一對一的關係,熟練掌握了文言虛詞之後,完全可以根據語境來確定表達方法。
7樓:釁振華仰巳
(現代文)見過真國色,庸脂俗粉怎麼喜歡
(古文)曾見國色,庸脂俗粉何喜
8樓:文以立仁
略嘗之;品之;嘗之;淺嘗輒止。都可以表達嘗一下的意思。使用時要結合語境。
9樓:夏沫逝言櫻花落
解釋古文的方法:
判斷句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1陳勝者,陽城人也。
2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3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4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3梁父即楚將項燕。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
3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型別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1臣誠恐見欺於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3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1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3為予群從所得。
4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4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2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3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4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吾子取其麋鹿,以閒敝邑,若何?(《之戰》)
3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4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5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6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麼辦」,2---4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麼樣」,5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麼樣」,6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乙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麼辦」、「把......怎麼樣」、「拿......怎麼辦」、「怎麼」,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麼樣」、「怎麼」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
二.表反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無乃......乎、得無......乎。
例如:7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8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麼......」,「何功之有」即「有什麼用處」,是反問句。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
「何以......為」、「何......為」可譯作「做什麼」,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麼」,「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呢」。「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麼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麼呢」。「不亦......乎」譯作「不是......嗎」。
「不亦樂乎」譯作「不是很快樂嗎」。
三.表測度的固定結構常 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
例如:1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12.成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之戰》)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得無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嘆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麼」。何......之,解釋為「怎麼......這樣啊」。
例如:1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錄〉後序》)
五.表判斷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
例如:17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詩云:「殷鑑不遠,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謂也。(《孟子·離婁》)
17句中的「是之謂」可譯作「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謂」只能譯作「就是說這個」。這兩句均為判斷句,不過這裡的「是」或「此」在古漢語中卻是前置的賓語。
————望採納
我們只是分開而不是分手,我每天每時每刻都很想她,我要怎麼克服思念的痛苦
你好朋友 愛是關懷而不是寵愛 愛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單相思 愛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包容所有的版一切,權包容那過往的故事,包容那曾經的快樂回憶與憂傷感受。愛是有人在你不開心或開心的時候為你分享,可以時刻守侯在你身邊與你分享每一天的人 是讓彼此卜舍 讓彼此傷痛 讓彼此幸福 淚總是莫名其妙的落下 愛,是哪怕是...
半年了腦子每時每刻想起已離開我的人你們相信嗎
每天都想起,有過這種體會,但是只持續了乙個月。聽看mv,腦袋就放空了。深深的埋在心底吧 多年以後也許是份美好的回憶。相信,有一種愛叫做刻骨銘心 喜歡,你要愛的話,就會去表白,而不是思念 錯過的花copy 季才是最美麗的回憶。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屬於初戀。順其自然吧,如果是你的菜,不可能離開你的。如果不是...
狐臭是每時每刻都會臭還是只有在身體大量出汗才會臭的?用止汗劑有效果嗎?需要每天使用嗎?正常人在大量
年齡問題,青春期發育比較旺盛,很多人有臭狐。根本不是問題,過兩年自然消失。我也是狐臭,少吃些油膩的食物,多吃點清淡點的蔬菜,豆類,在輔助塗甲正王涂在出汗的部位,很有效的,每個人的體味是不同的,同時心情也會有些影響 狐臭是每時每刻都有異味的嗎?不是 出汗的時候會有味兒 尤其是夏天 有一種藥物很好使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