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舉人貢生庠生相當於現代社會的什麼學歷

2021-03-04 00:26:45 字數 6280 閱讀 8318

1樓:小草的心闖天涯

進士,相當於每三年的全

國前200-500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院士,博士學歷;舉人,相當於每個省的前幾百名,大概相當於中國前十高校的學生,學士學歷;貢生,就是通過舉薦到國子監讀書的秀才,是通過了縣試的,相當於現在的市前幾十名,高中學歷;庠生只要是秀才都可以自稱庠生,初中學歷。

一、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

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二、舉人

舉人是參加全省範圍的科舉考試(鄉試)及格後所取得的資格,亦稱作孝廉。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

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

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此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乙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三、貢生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公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

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四、庠生

庠生,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等。

擴充套件資料

宋制進士分五甲,元製為三甲,明清從元制。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從六品,第二名榜眼,賜進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賜進士出身授正七品。

三甲八十名(後增到百三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正八品。

舉人是參加全省範圍的科舉考試(鄉試)及格後所取得的資格,亦稱作孝廉。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

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

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此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乙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2樓:匿名使用者

1、進士可以當縣官(七品),有時候,舉人也可以當七品,但是得有空缺。

2、縣學(庠生)------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相當於現在的普通二本。

3、秀才------國家公****通過

4、府學(生員)-------地方黨校

5、舉人------地方黨校領導培訓班畢業6、國子監(貢生)------中共**黨校青年領導幹部培訓班7、進士------中共**黨校青年領導幹部培訓班畢業所以,貢生畢業就是進士,當然,最後沒考過,沒畢業的就還是舉人

3樓:鳳翩翩求其凰

進士,相當於每

三年的全國前200-500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院士;舉人,相當於每個省的前幾百名,大概相當於中國前十高校的學生吧;貢生,就是通過舉薦到國子監讀書的秀才,是通過了縣試的,相當於現在的市前幾十名吧;庠生只要是秀才都可以自稱庠生。

4樓:新月帝國

科舉制與現代教育制度相差太大,想找準確對應是不可能的。但大概可以模擬:假如我們把萬眾矚目的殿試視作今天的高考的話,那麼貢生、廩生、庠生等諸生員可以說是初中生們,他們在地方的鄉試裡若中了,就是舉人,相當於各省/地方的中考最高分們。

這些像高中生一樣的舉人們若能在殿試上中了進士,那就是高考成功,上了大學,更有讀研深造的機會(翰林院)。

不過以上僅僅是模擬。因為科舉和現代的小初高及至大學完全不同,基本不存在知識的梯度性與連貫性,所以不能說「生員就相當於初中生學歷」。這個模擬只是從時間順序和地位上做個比較罷了。

進士,舉人,貢生,庠生相當於現代社會的什麼學歷

5樓:du知道君

這個很難具體的比較。因為古代科舉考試是人才選拔考試,並不是簡單的學術能力評定。

有一種坊間流傳的說法,以清代科舉為例。

通過鄉試的稱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學士。

通過會試的稱貢士,相當於現在的碩士。

通過殿試的稱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

雖然這樣說,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下的學歷和古時的科舉極不相稱。

以前的進士每年全國不過百人;現在的博士往人才市場扔乙個磚頭就能砸到好幾個。

以前能考中舉人就不得了,光耀門楣,安享皇糧,從《范進中舉》一文可見一斑;而現在的本科學士無非是苦逼的、多識幾個字的廉價勞動力。期不可同日而語啊。

進士、舉人、貢生、庠生相當於現代社會的什麼學歷

6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是帶有政治性的,中得什麼就可以當什麼級別的官

現在的學歷再高,就一定可以當官嗎

解元、貢生、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學位?

7樓:匿名使用者

解元:古代是鄉試第一名; 現代:碩士學位獲得者,考試全省第一名;貢生:

古代是國子監或太學學生; 現代:**黨校學生;進士:古代是殿試後上榜的舉子; 現代:

博士學位獲得者。

秀才第一名叫解元,舉人第一名叫會元,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果乙個人連中三次考試的第一名,就叫三元及第,這是極大的榮耀。在整個科舉考試的2023年歷史上,三元及第的人一共才有16個,可謂鳳毛麟角。

進士是**級別的考中者。公元605年科舉制的開端,隋朝首次開科取士開的就是進士科。隋、唐時期,「進士科」只是科舉考試中的其中一科,也是考取最難的一科,因此,進士的地位也是各科之首。

唐代很多人都以考取進士為榮。《唐才子傳》選錄唐代詩人278名,其中171人是進士出身。可見,唐代詩人對進士的熱衷程度。孟郊曾有一首《登科後》描繪自己考中進士後的喜悅心情。

8樓:匿名使用者

貢生是古代地方向國子監推薦的本地最優秀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的學生。解元是古代鄉試的第一名(考舉人全省第一),因為古代三年才進行一次科舉,而且每次都有無數的復讀生跟你競爭,考中後就有了做官的資格,所以這個頭銜比現在的全省高考狀元加上公****含金量高了數倍。之後全國的舉人每三年參加會試和殿試後被錄取就是進士。

進士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國家包分配,最差也能分個副縣長,所以進士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高考全國前100名(進士每三年錄取100-500人)加上公****和處級幹部選拔考試通過者。

9樓:匿名使用者

貢生就是秀才,秀才是州府一級的考試錄取的,一般按縣的大小分配名額,也是三年一考,考取了秀才後才有資格參加省級的鄉試,叫考舉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中了舉人才有資格參加全國的會試考進士,第一名進士稱會元,取得進士後才參加最後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前三名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也稱三甲,這三甲均為皇帝欽點。

10樓:匿名使用者

與學歷學位無關,相當於公****而已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11樓:一笑而過看回頭

秀才相當於現

代的重點大學畢業生的水平,因為考中秀才的難度相當於現在的985大學。舉人相當於如今的清華北大畢業生,在古代舉人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中舉相當於考起了副處級幹部。進士在如今就相當於博士生,中進士相當於考取博士的難度,考中進士,相當於考上正處級幹部。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公升官發財。

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

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公升官發財。

10、生員

即秀才,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12樓:穎

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論地位的話,秀才相當於高考考上大學的,舉人感覺就是大學畢業後考了碩士,並且考了公務員的,進士可就是博士級別了,進國家大學當老師,培養新一代人才,或者進入國家重要機關,當國家領導人。

秀才由地方科舉考試選出,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秀才資格,秀才擁有諸多的特權,比如見著官不下跪,受審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在古代社會裡,能夠當上秀才,就已經在地方上是個人物了,因為在身份上他們已經與普通的「民」有了本質性差別。儒林外史裡的匡秀才,原本家境貧困,但是中了秀才後,他的老師竟願意將自己外甥女嫁給他。

說明秀才很有地位的。相當於現在農村考出乙個大學生一樣,大家就對你刮目相看。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舉人乙個縣能產生乙個舉人,已經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績的。范進中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也是乙個貧困家庭出了乙個舉人的故事,一旦成為了舉人,全家人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公升,也相當於如今的公務員呀,可以吃鐵飯碗了呀,從范進中舉的瘋狂勁可以看出考上舉人,人的地位也得以提公升乙個等級。

在古代中了進士,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庶吉士出身的人公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大概率注定了你這輩子的結局是實權省部級到副國級幹部,如果成績好的話(一甲或者二甲前幾名),基本可以確定出閣拜相,實權國級幹部了。

劉墉(宰相劉羅鍋)於乾隆十六年(2023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 太原府知府、 江寧府知府、 內閣學士、 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不能拿現代的學歷來衡量,若非要來衡量的話,從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和官位來說至少都是相當於現在本科以上學歷。就個人能力,官位逐漸上公升。

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秀才相當於碩士 舉人相當於有正職的公務員 進士相當於清華北大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生畢業。進士 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 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 鄉試考中者 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

當年的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古代科舉進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號人,可以說鳳毛麟角,絕不像文藝作品中一抓一大把。可以這樣比較,古代的童生 例如洪秀全 要通過縣試 府試兩場考核,相當於現在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或研究生。秀才 例如蒲松齡 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錄取乙個,相當於現...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秀才相當於研究生,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博士,進士相當於現在的教授。童生試之上就是鄉試,鄉試可不是在鄉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會考試,考中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鄉試就被稱為舉人,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舉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舉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人生軌跡了。整個清朝舉人一共十五萬,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