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中紅軍士兵議論什麼,《蠟燭》複述故事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2021-03-04 00:28:19 字數 3644 閱讀 1613

1樓:匿名使用者

西蒙諾夫。蘇聯作家、**家、詩人、劇作家。(1915.

11.28-1979.8.

28)生於乙個沙俄軍官家庭,曾參加反法西斯衛國戰爭。2023年開始寫作。2023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

2023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等職。2023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

他的成名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前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戰爭初期的抒情詩作,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等著我吧......》《打死他》《請你記住,阿廖沙,斯摩稜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廣為流傳。劇本《俄羅斯人》(1942)歌頌經受了戰爭考驗的蘇聯人民的精神力量。

2樓:老娘獨撐怡紅院

甲:這是怎樣一位英雄的母親呀,戰鬥是我們的戰友失去了生命,客死他鄉,但是這位母親讓他們有了乙個歸宿。

乙:有這樣的母親,有這樣愛民的母親,我們還有什麼可猶豫的?

丙:衝鋒吧,為了這位母親,為了這位像母親一樣的愛我們擁護我們的人,解放這座城市,解放這座城市裡所有的親人!

《蠟燭》 複述故事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3樓:uc精靈

故事情節:

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起因.

事件發生的時間是2023年9月19日早晨,地點是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起因是五個紅軍戰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結果其中乙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在方場上了.連長準備第二天再去進攻時,再埋葬這位戰士.

在第一部分的敘述中,有環境描寫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一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從這句描寫中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側面反映了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國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再次交代了戰場上環境的危險,這也是為下文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從「方場的一邊」,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裡去了」,即第31段)寫老婦人埋葬紅軍戰士.

這一部分敘述的地點發生了轉變,以老婦人的住處為中心進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婦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礫」「磚瓦半掩著的乙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婦人就住在這地窖裡.是戰爭使她無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婦人對戰爭是無比的憎恨.

接著以老婦人所看到的情景來交代19日早晨發生的事情.當她發現有一位紅軍戰士已經犧牲在方場時,她決定去埋葬這位紅軍烈士.從她「爬出地窖」到後文的為烈士埋葬,這是全文的重點內容,具體而且感人.

老人不忍看到紅軍戰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於是她置生死於度外,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不顧體衰,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裡的積水,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並捧土堆成墳堆.最後老婦人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上.

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老婦人對乙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第三部分(從「拂曉前」即第32段至結尾)第二天當紅軍們準備找契柯拉耶夫的屍身時發現了那個墳堆,而且老婦人再次送來蠟燭.

這一部分的開頭照應了第一部分連長的決定——攻下橋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們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屍身,後來士兵們發現了那個墳堆,還有燃著的蠟燭,他們知道烈士是被葬在這裡了,然而這些戰士怎麼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婦人為這位烈士安葬的.老婦人又送了另一支蠟燭,並且為它點燃,臨走時「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雖然沒有說一句話,可此時無聲勝有聲.

老婦人明白這些異國戰士是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戰鬥在此,犧牲在此的,她心中懷著對他們的崇敬與仰慕之情.由此,我們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徑,心中也加深了對「和平」二字的理解.

文章主題:

本文講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婦人冒著生命危險向母親一樣埋葬一位紅軍戰士,並把自己珍藏45年的結婚喜燭點在戰士的墳頭的故事,歌頌了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結尾兩句話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蠟燭》 複述故事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4樓:匿名使用者

故事情節:

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起因。

事件發生的時間是2023年9月19日早晨,地點是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起因是五個紅軍戰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結果其中乙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在方場上了。連長準備第二天再去進攻時,再埋葬這位戰士。

在第一部分的敘述中,有環境描寫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一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從這句描寫中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側面反映了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國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再次交代了戰場上環境的危險,這也是為下文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從「方場的一邊」,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裡去了」,即第31段)寫老婦人埋葬紅軍戰士。

這一部分敘述的地點發生了轉變,以老婦人的住處為中心進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婦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礫」「磚瓦半掩著的乙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婦人就住在這地窖裡。是戰爭使她無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婦人對戰爭是無比的憎恨。

接著以老婦人所看到的情景來交代19日早晨發生的事情。當她發現有一位紅軍戰士已經犧牲在方場時,她決定去埋葬這位紅軍烈士。從她「爬出地窖」到後文的為烈士埋葬,這是全文的重點內容,具體而且感人。

老人不忍看到紅軍戰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於是她置生死於度外,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不顧體衰,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裡的積水,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並捧土堆成墳堆。最後老婦人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上。

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老婦人對乙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第三部分(從「拂曉前」即第32段至結尾)第二天當紅軍們準備找契柯拉耶夫的屍身時發現了那個墳堆,而且老婦人再次送來蠟燭。

這一部分的開頭照應了第一部分連長的決定——攻下橋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們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屍身,後來士兵們發現了那個墳堆,還有燃著的蠟燭,他們知道烈士是被葬在這裡了,然而這些戰士怎麼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婦人為這位烈士安葬的。老婦人又送了另一支蠟燭,並且為它點燃,臨走時「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雖然沒有說一句話,可此時無聲勝有聲。

老婦人明白這些異國戰士是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戰鬥在此,犧牲在此的,她心中懷著對他們的崇敬與仰慕之情。由此,我們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徑,心中也加深了對「和平」二字的理解。

文章主題:

本文講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婦人冒著生命危險向母親一樣埋葬一位紅軍戰士,並把自己珍藏45年的結婚喜燭點在戰士的墳頭的故事,歌頌了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結尾兩句話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不明,請及時追問~~~~

5樓:心園欣欣

一位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自身的安危,在連天的炮火中掩埋了一位素不相識的蘇聯紅軍戰士,並將自己珍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插在了烈士的墳頭,默默哀悼。

主題:讚美了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深厚情誼。

《蠟燭》複述故事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故事情節 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 開頭至 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即第7段 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 地點以及起因。事件發生的時間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點是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起因是五個紅軍戰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結果其中乙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在方...

物理中的蠟燭證明平面鏡成像中為什麼會看見倆個像

twt4876 你真是物理教師?蠟燭證明平面鏡成像中用的是透明的玻璃,有兩個面,光實際上在這兩個面都有反射,當然會形成兩個像了。就算是我們平時用的平面鏡,仔細看,也會有兩個像的,不過有乙個不太明顯而已。不過你所說的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倒是正確。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面,然後用刻度尺在玻璃板後面量長度...

五年級下冊語文《半截蠟燭為什麼只有前「中括號」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她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秘密情報工作.伯諾德夫人的任務是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好,等盟軍派人前來取走.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乙個絕妙的主意 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