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神祭祀有哪些,古代的祭祀一般有哪些

2021-03-04 00:29:51 字數 6106 閱讀 6080

1樓:不曾明了

1、祭天

在古人看來,天

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是萬物之父。它控制著萬物的生死禍福,甚至是人間的改朝換代。人們對它望而生畏,自然產生了對它的崇拜和祭祀。

幾千年來,無論帝王將相或是貧民百姓,無不信天、敬天、拜天,他們都以種種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護。祭天大約從周王時就有了,王被稱為「天子」,所以要隆重的祭天。祭天是郊祭。

天的功德至高無上,祭天也最隆重。祭天突出乙個「尊」字,天子才有資格祭天。通過祭天,君王的權威也會得到加強。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祭天與王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趨勢。秦漢之際,祭天有了更加正規的儀式,主要有封禪和郊祭。至唐宋之世,祭天已完全成為了政治倫理中必備的儀式,即使是異族君王,也會採納漢制舊俗。

祭天,是國家的第一大禮,也是王室的特權,所以,祭天已成為一種必備的政治儀式,歷代帝王不論是開國奠基者,還是承繼中興者,或是危亡喪國者,都不敢忘記祭祀上天。

2、祭地

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乙個「親」字,百姓可以祭地。臘祭是每年歲末合祭萬物而舉行的祭祀。

臘祭的物件包括與農耕有關的各神,甚至包括督促農耕的田畯之神、撲食傷害莊稼的田鼠、野豬的貓神、虎神,還包括堤防之神和水溝之神。除了地神,人們還要祭拜的比較重要的地界神靈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徵,社與五穀之長的稷相連,稱為社稷,表示整個農業,而農業又關係到王朝興衰,所以社稷成了國家政權的代名詞。它也作為王朝的重要的祭祀物件傳承下來,後來由於佛教的傳入,道教的興起,官方的社祭只留下了外在的形式,而民間的社稷演變成了城隍神與土地神。

地上的神靈很多,人們要祭祀的物件也很多。有些神靈在人們心中並不佔特別重要的地位,但他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息息相關,所以人們也會進行一些祭祀。除了祭祀地神、社神外,山林、川谷、丘陵供給民眾生存需要的物資,都有功於人類,人們也會祭祀山神(山鬼)、水神、石神、火神等地界神靈。

3、祭祖

殷商時期人們尊崇的鬼神非常多,但對祖先神的崇拜卻尤為突出。殷人的祭祖活動會用人祭,手段也是非常殘忍的,如砍頭、活埋,甚至把他們剁為肉泥,焚燒、肢解就更是常見。祭祖活動在周代就已形成定製,周代也為後世的祭祖活動樹立了典範,歷經千百年而不衰。

初時的祭祖除了死時厚葬及人殉之外,還要定期的供奉酒食玉帛,後來發展為燒紙錢供祖先花銷。而祭祀也是給了祖先遊蕩的魂靈乙個歸宿。對祖先而言,由於他在冥冥之中影響乃至支配人間子孫的一切事情,所以子孫如有重要的活動或發生災難,就要祈求祖先保護。

同時對已故長者的敬畏,也使人們定時為祖先供奉衣食。如此代代相傳,遂成定習。

春秋時期,祭祖內涵已發生了變化,對祖先的敬畏與祈求已轉化為「致意思慕之情」的倫理觀念。秦漢時期,在平民社會中,祭祖與社祭成為一般百姓生活中及心靈上的寄託,社祭扮演著凝聚社會功能的角色,而在各個家庭中,祭祖則成為全年中不可或缺的行為。魏晉後,佛教思想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也融入祭祖思想中,形成了儒佛整合後的時代面貌。

此後,又歷經元明清朝,經過千百年的沿革變遷,中國古代的祭祖匯成了一種傳統,歷代相承,雖然偶有枝節增減,但其主流趨勢儼然成形。在近現代中國的多數地區,祖先祭祀成為了各種祭祀中最重要的一種。幾千年間,對其他神靈的祭祀或淡漠或消亡,或併入佛道兩教之中,惟有對祖先的祭祀歷經千年而不衰。

4、祭聖賢

於人界神靈的祭祀,除了祭祖先之外,還有祭聖賢的禮儀,如對黃帝、炎帝、孔子和關公的祭祀。另外古代各行各業都有行業神,還有行業神的祭祀。比如學算命先拜鬼谷子,木匠、水泥匠、瓦匠、油漆匠等很多行業則尊奉魯班。

還有人們繼承下來的祭奠家神,比如門神、灶神、井神等。

2樓:陸地天人

祭天地(相應的神),比如天壇祭天就是祭皇天上帝

祭祖宗(相應的神,或者說祖先本身就有神性),比如商代祭帝夋那幫子神

祭正神(得到古代朝廷官方認證的神),這個根據朝代更迭會有一定變化,但主要就是三皇五帝皇天后土女媧那幾個(區別於盤古這種民間傳說神和三清那種宗教神)

古代的祭祀一般有哪些?

3樓:大朗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物件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觀則記載儒教《周禮》《禮記》與《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書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

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時代,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祭祀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

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岩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物件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

祭祀禮節祭品有一定的規範。舊俗備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請採納

4樓:兆鄭

主要有以下:

1、祭天

2、祭地

3、祭祖

4、祭聖賢

中國古代神職人員都有啥?

5樓:非洲小白郞

有隋一朝稱太bai史監,唐為太史局,du五代與宋初稱司zhi天監,明初沿置dao司天監、回回回司天監,旋答改稱欽天監,有監正、監副等官,延用至清。

官職有監正,監副,主薄,五官正,五官靈台郎,五官保章正,五官監侯,五官司歷,漏刻博士,五官司晨。

都在在京城裡的,有什麼天象可以及時告訴皇帝。

最早好像漢時就有了,不太清楚了。希望可以幫到你哈。

6樓:匿名使用者

補充點~~~

除了占卜、祭祀、觀察天象的這些人除外

有的朝代還有宗教色彩的

比如講經的和尚、煉丹的道士什麼的,這個和皇帝的信仰有關係

7樓:血唇

中國古代沒有像西抄方國家乙個職責的神職人bai員。

中國的神du

和西方的神有本質的不同zhi,這個問題,想說明白,得dao幾千字。反正就是沒有那個東東。至於樓上說的欽天監,那個機構只是為皇家服務的,其職責也和西方教庭不同。

神職人員是代表神與凡人勾通的,也就是個傳話的,並且能夠行使天神的部分權力。

而欽於監,是觀天象以預示皇朝氣運的,其實他的最大功用是古代天氣預報。

啊,突然想起來的。中國古代還是有不正規的神職人員的,古代的一些部族祭祀,還有民間一些跳大神的。呵呵,他們的職能和西方神職差不多,但是,能權力就天差地別了,沒人家那麼大,而且,不被世俗政權所承認。

而西方的神職,是凌駕於政權之上的。

8樓:閒雲起

在商代,有來一批神職官吏,源如巫在政治上還是一種重bai要的du

力量。巫總管一切「神事」

zhi,所有的「民事」又dao都要塗上「神事」的色彩,所以巫對一切軍國政事都能起著直接或間接的支配作用。

以巫為首,有祝、宗、卜、史等專職人員,組成相當龐大的巫職機構。有關祭祀的極為繁雜的事務,都由巫職機構經營。 另外,事無大小,都要通過占卜,以**吉凶,決定行止。

商代有很多的卜人、貞人,專管占卜事務。殷墟出土的大量卜辭,就是商代後期王室的占卜記錄。

古代祭祀的種類有那些?

9樓:紙張

主要有以下幾種:

1.獻食

食物民以食為天,最初的祭祀以獻食為主要手段。《禮記·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意思是說,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只要燔燒黍稷並用豬肉供神享食,鑿地為穴當作水壺而用手捧水獻神,敲擊土鼓作樂,就能夠把人們的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會發現,表示「祭祀」的字多與飲食有關。

在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在原始採集和狩獵時代,肉食是人們拼著性命獵

來的。當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起來時,肉食仍極為寶貴。孟子構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歲能吃上肉為重要標準,**拜師的禮物也不過是兩束肉乾,可見肉食的難得。

正因為如此,肉食成為獻給神靈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魚兔野味也用於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

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犧牲」,古書只說「用人」,不說「人牲」。

作為祭品的食物除「犧牲」外,還有糧食五穀,稱「粢盛」。鮮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間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詩經》中屢屢提及;佛教傳入中國後,「齋祭」中果品更豐。另外,酒也是祭祀神靈的常用祭品。

2.玉帛

神講究衣著飾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傳》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墨子·尚同》雲:「其事鬼神也,圭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種玉製禮器和皮帛,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禮》裡有記載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之說!!

玉是貴族佩帶的寶物。在缺少金銀飾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貴的。佩玉,成為貴族特有的標誌,在漢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說,有用玉作符節、印信,十分貴重。

玉的禮儀制度在這時候空前發展!人們把玉視為美好的代名詞,連想象中天神的居處也稱為玉台。帛,是絲織物的總稱,是貴族用於禦寒蔽體的生活資料。

古代普通人僅能以葛麻為衣,《左傳》記述的衛文公也不過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極為珍貴的。正因為玉帛的稀罕與貴重,古人祭祀時以玉帛為祭品。

3.用人

人以人做祭品祭獻神靈,古書稱「用人」,後世稱「人祭」。人祭,不僅在原始宗教中有過,而且在往 後發展階段的宗教中也有過,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人祭起源於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

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的價值不能體現。戰爭中的俘虜,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兒童可能被收養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殺祭神靈。商代的人祭之風熾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殘,不僅有大量卜辭記述,而且有考古遺跡證明。

人祭的形式有火燒、水溺、活埋、刺喉瀝血和砍頭,甚至於把人剁成肉,蒸為肉羹。春秋時代的人祭現象雖不象商代那樣觸目驚心,殘不忍睹,但也並不罕見。《左傳·昭公十年》載:

魯國季平子「用人於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記述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雎之社」。《史記·秦本紀》說秦穆公「將以晉君祠上帝」,《陳涉世家》也稱:「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人做為祭品的另一現象是為男神提供美女。當青銅時代的廝殺開始後,婦女由於體力上的缺欠,失去了母系氏族時期的尊位,漸次淪為男性的奴隸,其生產、生殖能力也被貶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迎合男性統治者的需要被片面強調起來,面目姣好的女奴成為色慾的犧牲品。

為了滿足想象中的神靈貪戀女色的慾望,產生了以美女為祭品的習俗。不論殺死、活埋、淹死,都是以美色娛神的表現。名義上是讓她們的靈魂去做神靈的妻妾,實際上是供神靈玩弄。

古籍載,秦靈公時曾經用公主妻河,而戰國時魏國鄴地「河伯娶親」的鬧劇更是有力的證明。

人祭中還有以童男童女祭神靈的現象。以童年人體作祭品,一是由於童體肉嫩,二是基於神仙喜歡兒童,兒童天真無邪,純潔無瑕,這正與仙家凌空御風、長生不老的追求相關聯。

4.血血,是一種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靈魂的,血能維持人或動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著受傷甚至於死亡,好像血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獵人頭作祭品的習俗,獵頭的血跡就有神秘的意義,獵頭血摻以灰燼和穀種播進地里,認為這樣能促進穀物的生長。錫伯族祭祀地神時,就把殺豬後的豬血灑在地里。

一些彝族人祭地時,以雞毛醮血沾在象徵土地神的樹枝上。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物件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稱祀,地祗稱祭,宗廟稱享。祭祀的法則詳細記載於儒教聖經《周禮》、《禮記》中,並有《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經書進行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

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漢人宣告自己為炎黃子孫最直接的方式。 祭祀,從內容上包括場地、儀式、祭文(祝禱、詞)、祭品等內容。

儀式:有祭禮、祭典;

節日:有祭典、祭日、廟會;

物件:祭亡靈、祭天地、祭神靈(神和世界萬物),有祭祖、祭烈士、祭死難者;

手段:有活祭、牲祭,包括活人祭; 祭品,祭祀用品包括活人、動物和其他祭品;

根據儀式大小分類,有官方祭典(公祭)、民間祭祀活動包括家祭,有祭飯(祭席)、祭食;

設施和用具,有祭祀建築、祭祀用具、祭品。

祭祀形式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發生著變化,近幾年新興的網上祭祀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並且在國家民政部的倡導下,正在被人們廣泛採用。有人**,未來網上祭祀將成為人們主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中國古代精通算命的人有哪些,中國古代人常說的指迷算命到底是指八字算命還是手相面相方面的算命?

伏羲 黃帝。在中國的神話中,上古時期 的伏羲 黃帝等都是具有極大神通的人物,其中一點就是都具有神奇的占卜能力。周文王 周易 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奇書,相傳為文王所著。書中記載了以八卦進行卜筮 的方法,書中的眾多理論成為後世推命學研究的基礎。鬼谷子 珞琭子 鬼谷子,姓王名詡,號玄微子。春秋戰國時期著...

中國古代人物畫發展史,中國古代人物畫特徵

中國古代人物畫發展史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時期 1 隋唐前期中國古代人物畫,主要是用勒濃烈的背景色彩,墨筆勾畫,來突顯人物個性,注重細節寫真。2 唐 元時期,中國古代人物畫開始朝另一方向發展。從重視教育認識功能,轉向重視審美作用 從為物件傳神,轉向更多地抒發作者情感。3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人物畫主要向民...

好聽的古代人名,中國古代人名中的常用字?

男名 雲倬 詩 大雅 雲漢 倬彼雲漢,昭回於天。倬彼雲漢,為章於天 此名可取字 漢昭 或 漢章 其倬 詩經 小雅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有倬其道 君顒 爾雅 釋訓 顒顒昂昂,君之德也 顒若 易經 觀 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馬注 敬也。虞注 君德有威容貌。伋淵 尚書大傳 伋然淵其志也 維禹 詩經 小雅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