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苗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2021-03-04 00:37:28 字數 5280 閱讀 7223

1樓:悠情波爾多

由於歷史原因,苗族遷徙到文山地區後,大多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服飾的差異往往與氣候、環境有關。

如馬關式的服飾,由於這部分苗族都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南的**帶高山河谷中,氣候炎熱,蚊蟲較多,其服裝款式多為右開襟繡花上衣,下著單層蠟染百褶裙,以便透風,小腿裹著單層繡花綁腿,以防蚊蟲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歸線以北海撥較高的山區,冬天氣候寒冷,其上衣為對開襟,下著雙層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著多層繡花綁腿,以抵禦嚴寒

開遠式的苗族也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北較為平緩的山區,冬天寒風襲人,上衣為右開襟繡花衣服,下身著蠟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繡花風衣,幾乎裹住整個身體,並且圍腰寬大。

「苗族住山頭」的分布格局,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同一文化習俗,同一民族語言的苗族服飾逐出現了與環境、氣候相關的差異,也導致了文山苗族服飾款式的多樣性。由此可見,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的差異是決定文山苗族服飾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2樓:匿名使用者

安地理人文風俗來說,其實風俗是跟著地理環境而長遠產生並完善的。 苗族一般都在雲貴地區,屬於熱帶、**帶地區,雨水充沛、天氣濕潤。小氣候影響大。

人們為了適應這裡,才有了苗族等其他族的不同穿戴風俗。

3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的特色建築是吊腳樓,苗族吊腳樓顯然是順應地勢的,令一方面是苗族居住於山區,氣候濕寒,建築底部吊空有助於不使濕氣上滲。至於苗族服飾也是和自然條件有關的,雲南一帶氣候炎熱,他們的服飾顏色多為白色,漢人於是稱呼他們是:白苗.

而湖南境內武陵山區多山多水,氣候偏寒,於是他們的服飾青色,也有紅色的,這是因為苗族崇尚紅色。苗族多銀飾,這與他們的審美關和信仰有關,銀白的東西可以驅邪,在我們看來

4樓:兔兒飛飛

馬關式的服飾,由於這部分苗族都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南的**帶高山河谷中,氣候炎熱,蚊蟲較多,其服裝款式多為右開襟繡花上衣,下著單層蠟染百褶裙,以便透風,小腿裹著單層繡花綁腿,以防蚊蟲叮咬。

5樓:匿名使用者

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與服飾,這是很多年沉澱下來的

6樓:印度二十三

百褶裙及銀飾通常都有特製花紋~傳說,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時期的苗族國家「南紹王國」的王室銀器局之後呢~

7樓:眼光決定發展

我國貴州苗族的吊腳樓,自然條件: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吊腳樓的優點就很好,人住在二樓就可以通風,防洪。

8樓:匿名使用者

祖先的習慣與信仰問題

苗族的服飾與其地理環境有什麼關係?

9樓:匿名使用者

跟地理環境沒多大關係!

1.苗族沒有文字,她把服飾作為載體,因而苗族服裝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很高的美感或觀賞價值、很深的文化內涵。

苗族服飾的圖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書: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一條條河流,一條條山路;背牌上的回環式方形紋,是曾經擁有的城市,有街道、城牆、角樓;那披肩上的雲紋、水紋、稜形紋,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是苗族祖先遷徙時萬馬奔騰過江河的壯觀氣勢……

2.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

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

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髮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慄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繡衣裙或蠟染。

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髮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髮,包一繡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繡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10樓:白色的明

1、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我國**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

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乙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節的休閒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11樓:匿名使用者

各具特色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族

服飾。各民族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服飾的多樣,例如:

1、藏族服飾: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

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乙隻袖子,甚至兩隻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隻袖子又都得穿上。**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

2、苗族服飾: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

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3、白族服飾:大理白族是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經濟較為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製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為生產工具,生息和勞動在洱海地區。

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在白族服飾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為貴,再配以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繡精美的披掛,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裝藝術上的高度智慧型。

4、土家族服飾: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二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采的機會。

5、傣族服飾: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髮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12樓:淺淺笑意

其關係是地理環境影響民族服飾特徵。民族文化與地理環境有著深遠的關係,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生產特點和生活習慣、生產、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獨特文化歷史淵源,因地制宜的服飾。

服飾實際上是乙個民族的標誌,也代表了乙個地區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風祛寒,二是裝飾美觀。但是,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和情感的影響,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無不打上這一地區的烙印。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地理環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飾。

擴充套件資料:

各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1.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繡花襯衣,外套斜領、無鈕扣的「裕袢」,「裕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常有鈕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穿繡花背心。

男女皆喜歡頭戴繡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

維吾爾族在此服裝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鍊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繡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帽上所繡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2.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水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也與他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和傳統文化習習相關。

(1)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們的蠟染聞名於世,成為貴州地區亮麗的風情線。由於這一地區地質構造複雜,山大溝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長期以來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為了生存,他們自己紡紗織布,加工洗染。

這種用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布料厚實、美觀、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僅有實用價值,更有觀賞價值,近年來又成為旅遊開發專案之一。

(2)作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們的傳統服飾,男子多穿對襟或大襟無領短衫,肥筒長褲,也有少數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淺藍、淡黃色的布包頭。女子服飾因地域不同而有明顯差異。

西雙版納的婦女上穿白色、緋色或淡綠色緊身窄袖短衫,下著各種花樣的長及腳麵的筒裙,束銀腰帶,喜歡留長髮,並挽髻於頂,插上梳子或鮮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頭的。

德巨集和耿馬的婦女上穿齊腰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筒裙,髮髻位於腦後,餘發散拖一綹在背後。服飾衣料過去為土布,現多為絲綢、細花布,更顯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3.彩雲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由於生活在祖國的西南邊疆,這裡氣候宜人,山川秀麗,天藍水碧,風景如畫。他們的服飾色彩艷麗,輕柔飄逸,女人們的裙子有擺裙,有長裙,有褶裙。

特別是傣家婦女穿的筒裙,五顏六色,美麗得像孔雀開屏,不僅好看而且合身適用。由於這裡地處邊陲,過去封閉落後,觀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婦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沒有傣族筒裙長,色彩以黑、紅相間為主,這與她們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

4.我國廣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是重要的農耕地帶和人口集中區域,生活在這裡的廣大同胞以漢族為主,服飾介於高原和水鄉之間。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民,服飾與其他各地區民族的服飾相比較,則是最簡潔不過的了。

漁民們長年生活在氣候溫熱溼潮的水上作業,捕魚打撈,穿著簡練、輕便、易於晾曬的服裝,這完全是由於地理環境而形成的。

5.貴州東南部地區的婦女,將多種圖騰崇拜的形象融合於一體,以水牛的頭和角、羊胡、蝦鬚、蛇身、魚尾等集成為意象中的「苗龍」形象,刺繡在自己的衣服和圍裙上,表達自己的民族信仰。

地理環境與文明的關係,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回頭我給你 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你可拉倒拔 地理環境是影響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僅受到地理環境影響,還與當地的物產 文化歷史等一定因素的影響。比如 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以植物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形成這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 靠山食山,...

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美食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係?

地理環境是影響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僅受到地理環境影響,還與當地的物產 文化歷史等一定因素的影響。比如 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以植物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形成這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靠山食山,靠水食水,窮鄉醃製食物就多,富庶地方小食多。水寒...

雲南少數民族建築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亭空 額 各位太積極了吧 答那麼多 雲南南部地區終年炎熱 夏季多雨,典型的熱帶季 風氣候。長期在這一地區生活的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便應用著相應的抗熱 防潮等措施以保證其正常的生產生活。同時,其民族文化中也突出的顯示的溼熱的氣候環境。如雲南獨有民族之一的傣族。傣族人民常年生活在滇南的熱帶地區,這使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