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雍季 雍季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故事竭澤
而漁竭澤而漁的主要人物。
竭澤而漁
《呂氏春秋·孝行覽》的《首時篇》有一段有關「竭澤而漁」這句成語的故事。說是的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的事情:
晉文公親率軍隊同楚軍大戰于城濮(在當時衛國境內,今山東濮縣南)。這次戰爭,晉國大勝,晉文公從此奠定了霸主的地位。(參看「退避三舍」)
當時,晉軍的力量不如楚軍。晉文公問狐偃道:「敵眾我寡,將怎樣才得取勝呢?
」狐堰答道:「禮不厭美,戰不厭詐,您用『詐』好了。」文公把狐偃的計策告訴雍季,徵求他的意見。
雍季起初不贊成,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後來只得同意。他說: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畋,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戽幹了池塘裡的水而捉魚,**還會捉不到的?可是明年這裡就沒有魚可捉了;燒光了叢林中的草木而打獵,**還會打不到的?
可是明年這裡就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計策也是如此,雖則現在偶然用一次是會成功的,可是下次再用也就不行了,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晉文公這次採納了狐偃的欺詐計策,果然得了大勝。回國以後,**行賞,雍季卻在狐偃之上。有人感覺奇怪,以為文公賞錯了。
文公說:「雍季之言,百世之則也,咎犯(狐偃)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一進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
上述雍季那段話中的:「竭澤而漁,焚藪而畋」,後來就成了成語。《淮南子·本經訓》作「焚林而畋,竭澤而漁」;《淮南子·至述訓》作「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現在,我們一般都只用「竭澤而漁」一句。比喻無止境地索取,不留餘地。例如用來形容反動統治者的橫徵暴斂、搜刮民財。
2樓:不曾明了
雍季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但並沒有記載他到底是什麼職位。
竭澤而漁中最後一句什麼意思雍季所說的
3樓:雲歸月獨白
原文:竭澤而漁,豈
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譯文:使河流乾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
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翻譯古文
4樓:夢回北大
申叔--是個人。反--同「返」,還-歸,回。反還-返回申叔當政的那個朝代,被派遣到齊國去,回來後卻不慶賀(一般使者出使後歸國都該慰勞)
朝-朝使
諸侯聽說後都向楚國派出使者(有向楚臣服之意,依附之意)。
至於原因,因為你這裡只有兩句話,我不知道上下文。也不知道這兩句話的先後順序。請給出更多資訊,方便作答
5樓:匿名使用者
忠誠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諂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領土擴充套件。怎麼證明這點呢?陳國的夏徵舒殺害了他的國君,楚莊王發兵討伐他,陳國人也聽從楚王的命令。
莊王討伐有罪之人以後,留下部隊駐紮在陳國,楚國的大夫們全都來表示慶賀。當時申叔時正出使齊國,回國以後卻沒有表示慶賀。楚莊王就問申叔時:
「陳國叛臣大逆不道,我發動大軍討伐他們,平息了**,懲處了罪人,群臣都來慶賀,唯獨你不慶賀,為什麼呢?」申叔時說:「有人牽牛踩踏了別人家的田,田主殺了那牛的主人又搶走了他的牛。
牽牛人的罪過倒是有的,但是這樣的懲處也太重了。今天您認為陳國弒君者大逆不道,發兵征討,已經誅殺了罪臣,卻還派兵駐紮在陳國不走。諸侯們聽到這件事情,認為你君王發兵征討的目的不在誅殺罪臣,而是在貪圖人家的國家。
我聽說君子是不拋棄道義來謀取利益的。」楚莊王說:「你講得好。
」於是便撤走了戍守陳國的部隊,並立了陳國國君的後代作新的國君。諸侯們知道這件事後,都到楚國來朝拜。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6樓:匿名使用者
《淮南子·人間訓》白話
《長歌行》是什麼朝代的古詩,長歌行是在那個朝代的詩?
長歌行 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這是作者借樂府古題而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表達的是作者期望盡早建功立業 功垂千古 名留史冊的強烈用世之心。此詩共二十句,分為兩個部分,以十句作為乙個部分,前後思想貫通,展示作者理性與悟性相互作用的心象。全詩熔敘事 抒情 議論手法於一爐,詩情跳盪,變化莫測,意脈妙結,自然...
成吉思汗執政的是那個朝代
蒙元孛兒只斤 鐵木真 1162年5月31日 農曆四月十六 1227年8月25日 蒙古帝國可汗,尊號 成吉思汗 意為 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 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1162年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 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 今蒙古國肯特省 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
「即趙匡」是那個朝代的皇帝,趙匡胤是哪個朝代的?
歷史上沒有姓 即 的皇帝啊.在宋太祖趙匡胤繼位前是哪個 朝代的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繼位以前是後周的一位將軍,黃袍加身 的故事說的就是他了 趙匡胤繼位前只是後周的乙個將軍,而非皇帝 趙匡胤是哪個朝代的?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生活在宋代。宋太祖趙匡胤 927年3月21日 976年11月14日 字元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