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2021-03-04 07:33:05 字數 6661 閱讀 7578

1樓:百度使用者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乙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

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

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

」(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

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閤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

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

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

」(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2樓:燒仙草裡有什麼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一說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二是和農業生產有關,還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其可能於月餅的誕生也有關聯。風俗習慣有很多種,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等等。中秋節意義在於,它象徵著家庭的團圓幸福。

中秋節起源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及秋社(祭祀農業神)活動,到宋代逐漸演變為全國性的大節日。在中秋節長期的演變流傳過程中,人們根據各自對於中秋的理解,創造了五彩繽紛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月兔搗藥、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每個故事都膾炙人口,影響深遠。

中秋節的來歷、習俗,有何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乙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

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

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

」(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

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閤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

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

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

」(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中秋節的由來和意義,中秋節的來歷習俗,有何意義。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 一詞最早出現在 周禮 一書中。到魏晉時,有 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 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 太宗記 記載有 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是啥啊,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說起中秋的 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 朱元璋月餅起義 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 這一詞最早記載於 周禮 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

中秋節習俗,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賞月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 中就記載有 秋暮夕月 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 西瓜 蘋果 李子 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 玩月頗為盛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