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百度使用者
十三陵位於北京,是從北遷的永樂皇帝開始之後的明代十三個皇帝的墳墓。而之前的兩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於當時的都城南京,為現在的明孝陵,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在明成祖攻占南京的靖難之役中失蹤。
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鍾山南麓玩珠峰下,為明朝(公元2023年至2023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巨集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程序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的。
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2023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諡「孝慈」,故名。
明孝陵永樂3年(2023年)建成,歷時25年。明皇室先後呼叫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規模巨集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
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因屢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寢地宮外,現僅存神道、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等。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現存建築有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孝陵殿、大石橋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2023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乙個直徑約400公尺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公尺,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歷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近年來寶城牆體出現了區域性坍塌,牆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採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牆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牆面」,對變形的牆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龍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遊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敘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公尺,沿途分布著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布局巨集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才智。
2樓:流血一周的動物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截止2023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十三陵是從北遷的永樂皇帝開始之後的明代十三個皇帝的墳墓。而之前的兩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於當時的都城南京,為現在的明孝陵,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在明成祖攻占南京的靖難之役中失蹤。
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鍾山南麓玩珠峰下,為明朝(公元2023年至2023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巨集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程序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的。
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2023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諡「孝慈」,故名。
明孝陵永樂3年(2023年)建成,歷時25年。明皇室先後呼叫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規模巨集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
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因屢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寢地宮外,現僅存神道、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等。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現存建築有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孝陵殿、大石橋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2023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乙個直徑約400公尺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公尺,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歷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近年來寶城牆體出現了區域性坍塌,牆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採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牆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牆面」,對變形的牆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龍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遊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敘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公尺,沿途分布著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布局巨集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才智。
3樓:李家思
明初的首都是南京(金陵),朱元璋陵墓在南京,他兒子朱棣在朱元璋死後,奪了侄子的皇位,自己當皇帝後才遷都北京,並開始將皇陵定在北京,所以明十三陵中沒有朱元璋的陵墓。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死的時候沒有遷都,為了不打擾他的祖先嘛,就沒有朱元璋的陵墓在北京。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的陵墓在南京,那時候明朝還是定都南京的。後來永樂遷都到北京了,十三陵就從他的長陵開始
6樓:繆湛恩廣端
1:朱棣的陵墓
叫長陵2:十三陵位於北京,是從北遷的永樂皇帝開始之後的明代十三個皇帝的墳墓。而之前的兩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於當時的都城南京,為現在的明孝陵,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在明成祖攻占南京的靖難之役中失蹤。
為什麼明十三陵中沒有朱元璋的陵墓?為何朱棣的陵墓規模那麼巨集偉?
7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的「孝陵」;繼位的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發起「靖難之役」攻破南京之後下落不明,因此沒有帝陵;第七帝代宗朱祁鈺,在其兄明英宗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剌所俘之後登上帝位。後來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搗毀其在天壽山修建的壽陵[1],以親王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明十三陵神道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於2023年至2023年最早興建的明長陵,他當時經「車駕臨視」,欽定山名為「天壽山」,2023年他於北征韃靼途中駕崩,後安葬於此,但明長陵工程直至2023年始全部竣工。期後近200年的興建,形成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建築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帝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8樓:享受等待
朱元璋的墓在南京,當年南京是明朝首都所以他的墓在那裡,後來他讓他孫子繼位前把朱棣封到北京去了。朱元璋死後朱棣在北京謀反並在成功後定都北京,那裡是他的老巢所以墓自然壯觀拉。哈哈!
9樓:郝新成
明朝最初建都應天(即今日的南京),直到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大權才改遷至北京,所以朱元璋死時就地葬在了南京。至於為什麼朱棣的陵墓那麼巨集偉,原因在於黃帝陵寢的大小規格是與其生前的功績相對應的,明成祖朱棣是明王朝最為成功的皇帝,康熙曾稱他的功勳「遠邁漢唐」。
明十三陵中為什麼沒有朱元璋的陵墓?
10樓:匿名使用者
1:朱棣的陵墓 叫長陵
2:十三陵位於北京,是從北遷的永樂皇帝開始之後的明代十三個皇帝的墳墓。而之前的兩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於當時的都城南京,為現在的明孝陵,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在明成祖攻占南京的靖難之役中失蹤。
11樓:匿名使用者
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是當今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2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
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有人要問,明朝十六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乙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在已有
四、五百年了,是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儲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新中國成立後,黨和**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蹟,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2023年,北京市**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
2023年,十三陵被國家 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2023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定陵 是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 這裡埋葬的還有他的兩個皇后。 該陵坐落在大峪山 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2023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主要建築有譡恩門、譡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公尺。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朱翊鈞(1563~1620),10歲登基,22歲便動工興建陵墓,28歲時已把陵墓建成,陵成之後30年才死。他活了58歲,統治中國達48 年之久,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乙個皇帝。該陵墓基選擇在一處山包上,需除掉巨石方可動工營造,工程 艱鉅,規模巨集大,每天役使軍工、民匠30000餘人,連續施工約六年才建成。
全國平均每戶需攤派勞役六天半,共耗**800餘萬兩,為當時全國兩年田賦收入的總和,可供1000萬農民一年的口糧費用。 萬曆皇帝是個昏庸殘暴之徒。由於沉迷酒色,27歲病倒,開始不理朝政。
定陵建成後,他帶領后妃、臣僚來到陵園,一時興起,竟在"生壙"(地宮)裡飲宴起來。
昭陵 位於定陵西側的大峪山麓,陵園建築面積為35000平方公尺,現存有完整的譡恩門、譡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裡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戴篨和他的三位皇后。 穆宗,年號隆慶(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個平庸的皇帝,登基6個月便不願過問政務,在位6年從未公開發表過自己的政治主張。
穆宗雖不關心政務,但大臣們的建議與作法也不反對,例如歷史上著名的"隆慶議和",就是在大臣們的支援下促成的。 隆慶議和發生於隆慶五年(1571),當時蒙古族的乙個部落首領俺答,他的寵孫把汁那吉因婚事和俺答鬧翻了,於是帶十幾人投奔明朝而來,得到明朝的熱情接待與重封重賞。俺答得知此事十分感動,終於在隆慶五年(1571)與明朝議和。
朝廷也重封俺答為順義王並賜紅蟒衣一套,從此漢蒙兩族二十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無字碑 石龜負碑,豎立於譡恩門前的碑亭內,空白無字,可能因皇帝功過難評之故。遊人至此喜摸石龜,民諺道:
摸摸烏**,一生不發愁;摸摸烏龜腚,永遠不生病。
明十三陵中,為什麼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王承恩就是陪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的那個太監。李自成覺得他這個人是個護主忠臣,就把他葬在崇禎墓地 思陵 之側。在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很明顯的太監陵墓,這座太監墓的主人是明末太監王承恩。在人們的印象中,太監通常弄權 狡詐 滿腹壞水,但是王承恩並非如此。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崇禎皇帝被迫在景山上吊自...
明十三陵最值得去的是哪幾個陵呢北京十三陵哪個陵值得去看?
十三陵哪個陵最值得看 長陵 讓朱棣更用心 更花功夫的建築,莫過於他自己歸天后的陵墓 長陵。朱棣建造故宮用了14年,而長陵可是用了18年。長 陵位於十三陵天壽山的正穴,它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 規模最大的帝陵,也是如今地面建築儲存最為完好的一座。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
昭陵名稱由來的介紹,明十三陵的名稱由來
昭陵的陵名,史書上沒有專門的解釋。古代諡法解釋 昭 字說 聖文周達曰昭,昭德有功曰昭。古代諡法也有諡曰順 貞 獻等美好的字眼。根據唐代帝王陵墓如獻陵 貞陵 泰陵等選取吉利 祥順 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來看,昭陵的定名,顯然也是選取了一個 集帝王之氣 和 文治武功 之意 的美好字眼。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