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表現手法一般有哪些

2021-03-05 09:19:31 字數 5183 閱讀 7050

1樓:瀛洲煙雨

**的表現手法一般有: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白描和細描,側面描寫。

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

肖像描寫指對人物的外在特徵,比如容貌、服飾、姿態、氣派的描寫。生動的肖像描寫可以做到「以形傳神」。因為人物的外表體現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現著人物的內在思想活動。

肖像描寫在記敘文和**裡運用較多。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一段:「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的舊圍裙裡兜著許多火柴,手裡還拿著一把。

」這段文字描寫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徵就是「赤著腳」,其次是身上帶著許多火柴。這段肖像描寫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點,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慘境遇。

行動描寫:

指對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它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椿齡畫薔痴及局外》中的一段:「寶玉拿眼隨著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畫、一點、一勾的看了去,數一數,十八筆,自己又在手心裡拿指頭按著他方才下筆的規矩寫了,猜是個什麼字,寫成一想,原來就是薔薇花的『薔』字。

……」這段文字描寫了寶玉偷看椿齡畫「薔」的經過,文筆之細膩,令人感嘆。用寶玉的一系列模仿畫字的動作,表現了寶玉對於女孩兒的關心與憐愛,更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

語言描寫:

指對人物語言的描寫。俗話說,言為心聲。人物語言是其思想的直接體現,所以語言描寫也是表現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孫犁的《荷花澱》有一段精彩的人物對話:

「聽說他們還在這裡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的女人說。

「**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

這是很著名的一段對話,出自於《荷花澱》裡幾位婦女之口。他們的丈夫離開了家,準備去前線,她們的內心都想見自己的丈夫,但是,迫於社會環境和當時人們的思想侷限,不敢大膽表露自己的心聲,每個人都不直接說是自己想見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種各樣的理由和藉口,為自己遮掩。這五句話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婦女的思想活動和內心世界,也從側面反映了她們的聰明可愛,而且每一句話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

這段語言描寫對表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描寫:

指對人物的思想活動的描寫,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寫也要注意描寫角度,在第一人稱及全知敘事的情況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寫,第二人稱及第三人稱都不能有心理描寫。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寫:「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

亮光落在牆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麼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裡。桌上鋪著雪白的白布,擺著精緻的盤子和碗,肚子裡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著香氣。」這是一種幻覺,也是一種心理活動。

這種幻覺正是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篇**,用的是全知敘事。如果在寫作的過程中碰到是第一人稱,但是文中又有第二個人物時,就不能以「我」的口氣去寫第二個人物的心理活動,只能寫「我」的心理活動。

環境景物描寫:

環境景物描寫又分自然景物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環境景物描寫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氣氛、傳達感情等作用。比如老舍寫的《林海》中有一段:

「目之所及,**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夠寫下這麼多的綠顏色來呢!」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寫,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綠。

這段描寫在渲染氣氛的同時,也傳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在運用環境景物描寫時,要注意它與文中人物或事件的關係,不要為描寫而描寫,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所謂社會環境描寫包括時代風貌、民俗風情、城鄉建築、住所陳設等。比如《少年閏土》(魯訊**《故鄉》的節選)中有這樣一段:「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裡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這一段就屬於民風民俗的社會環境描寫。這段描寫作用是很大的,因為只有在準備這種盛大的祭祀活動時,人手不夠,才會叫閏土來幫忙。這段民俗的描寫成了少年閏土出場的緣由。

我們可以看出,這段社會環境的描寫,目的非常明確。

人物描寫與環境景物描寫的關係。從文章總體上說,人物描寫、環境景物描寫都要服從主題的需要。在這個大前提下,如果是寫人的文章,環境景物描寫當然應該服從於人物描寫的需要,環境景物描寫應該是為人物描寫起一種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閏土》中的民風民俗的描寫;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寫環境景物為主,當然環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

當兩種描寫同時存在的時候,人物描寫與環境景物描寫就都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映襯的。

全景式和特定式場面描寫,都屬於場面描寫。所謂全景式場面描寫就是把有關場景的各個方面都做出清楚的交代,對於人物的活動則採取略寫的方法,做總的描寫。這種全景式場面描寫,一般在描寫重大事件時運用的頻率比較高。

比如《開國大典》中的一段描寫:「會場在天安門廣場。廣場成丁字形。

丁字形一橫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併排架著五座白石橋;再北面是城牆,城牆**高高聳起天安門的城樓。丁字形的一豎向南直伸到中華門。在一橫一豎相交點南面的場中,挺立著一根22公尺高的電動旗桿。

」這是一段典型的全景式場面描寫,對開國大典的會場做出了巨集觀的描述,就像是電影中的全景鏡頭。

所謂特定式場面描寫就是在總體的場面描寫中,著重寫乙個人物或乙個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襯。比如《開國大典》中倒數第二段:

閱兵式完畢,已經是傍晚的時候。天安門廣場上燈籠火把全都點起來,一萬支禮花陸續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顏六色的火花結成彩,地上是萬萬千千的燈火一片紅。

群眾遊行就在這時候開始,遊行隊伍分東西兩個方向出發。他們擎著燈,舞著火把,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人民**萬歲!」他們一隊一隊按照次序走,走過正對天安門的白石橋前,就舉起燈籠火把,高聲歡呼「***萬歲!」「***萬歲!

」***在城樓上主席台前邊,向前探著身子,不斷地舉手向群眾招呼,不斷地高呼「人民萬歲!」「同志們萬歲!」

這段文字的前三行仍然是場面描寫,但它只是乙個鋪墊,這段主要要寫的是遊行。這個場面描寫的主體場面是天上是禮花,地上是燈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又有乙個具體的著重表現的場面,即遊行。這種特定式場面描寫要注意詳略的區別,一定要主次分明。

記敘文中的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刻劃與描繪。既可以用來記人、記事,又可以用來寫景、狀物。所以它在記敘文中應用比較頻繁。

細節描寫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要以小見大。細節描寫所關照的物件很小,雖然看上去不起眼兒,但是卻能表現大的主題。它是用最微小的事情來表現最豐富的內涵。

細節描寫的目的性很強,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能叫細節描寫,所謂的細節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儒林外史》中第五回寫到乙個嚴監生。他在臨死前三天已經不能講話,但是他總是向人伸出兩個手指。

許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最後還是他的妾猜到了他的想法。對他說:

「……你是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果不其然,燈草剛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

這個細節把這個土財主的守財奴醜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像這樣的細節描寫,可以強化人物的性格特點,雖然寥寥數筆,但是事半功倍,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印象。這是成功的細節描寫。

二是要典型。所謂典型就是要選擇那些有較強表現力的細節,而不是那種一般化的、瑣碎的、平庸的內容。為什麼要強調典型呢?

因為如果細節描寫不夠典型的話,這樣的內容就只能起相反的作用,會給人一種冗贅的感覺。像上面提到的《儒林外史》的例子就是乙個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有兩莖燈草同時點著,嚴監生甚至都不能閉眼,苦苦熬了三天。

這把守財奴的本性刻劃得入木三分。

三是要真實。細節描寫是為了表現人物、寫景狀物更生動、更富有表現力。如果所寫的細節不真實的話,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還會給讀者留下不好的印象。與其有這樣的細節還不如沒有。

白描和細描

白描是從繪畫的術語中借用來的。它原意指中國國畫的畫法之一,是指用墨線勾描的,素淡的,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的略施淡墨。寫作理論借用來作為一種表現手法。

指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鮮明、生動地勾勒出來的一種寫法。白描的特點是風格質樸,不事渲染。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裡對白描有專門的解釋:

「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段: 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

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乙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她從家裡出來的時候還穿著一雙拖鞋,但是有什麼用呢?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麼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

她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乙隻怎麼也找不著,另乙隻叫乙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孩子可以拿它當搖籃。

這段描寫沒有任何的修飾,描寫了小女孩的悲慘境遇。文字雖然樸實無華,但卻把小女孩的無助與無奈、貧寒交迫的現狀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來了。這是典型的白描。

白描的寫法運用得好,文章會呈現淡雅的風格。相反,如果運用不好,文章會給人平淡無味的感覺。總之,白描的運用要十分精練才好。

細描,也是從繪畫的術語中引進來的概念。原指繪畫中的工筆。細描也叫工筆描寫。細描的特點是,描寫細膩、全面。

如巴金《日出》的一段:「果然,過了一會兒,那裡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太陽像負著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公升。

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也突然有了光彩。

」作者用十分細膩的手法,一筆一筆描繪了日出的全過程,可謂精雕細琢。細描的效果是,常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

運用細描要注意,凡做細描的物件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關係到文章的核心的內容。如果作者將文章中次要的材料做細描了,文章就會出現混亂,就會沖淡主題。

側面描寫:

也叫烘托或襯托,指對描寫物件採取一種間接的表現手法,是從對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寫中來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寫物件的藝術手法。簡單說就是不直截了當地描寫客觀事物,而是在描繪其它事物的過程中去襯托這個客觀事物,以次要襯主要。就像宋代一位畫家說的那樣:

「山欲高,盡出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段話形象而準確地表達了烘托的概念。

側面描寫有多種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語言(包括對話);可以從旁觀者的反映來側面描寫;還可以運用擬人手法來側面描寫。

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最後,寫了一段伯父家的女傭阿三的事情,並且引用了阿三的話:「周先生自己病得那麼厲害,還三更半夜地寫文章。有時候我聽著他一陣陣接連不斷地咳嗽,真替他難受。

他對自己的病一點也不在乎,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乾重活兒。」這段內容沒有直接寫伯父,而是通過伯父家的女傭來側面描寫伯父。側面描寫雖然是以次要襯托主要,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十分真切的。

側面描寫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內容富於變化,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是**創作和記敘文寫作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哪些,常見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模擬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用典 想象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誇張 比喻 擬人 懸念 抑揚結合 點面結合 詠物抒情 開門見山 承上啟下 伏筆照應等 ...

詩歌常用表現手法詩歌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但常見的不外乎是 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映襯對比,伏筆照應,借古諷今,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開門見山,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等。一 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 3.情景交融 4.托物言志 5.用典抒情 6.借古諷今 7.敘事抒情 二 ...

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1 對比 對照 錢起 暮春歸故山草堂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該詩通過 春殘 鳥稀 花盡 花飛 與 幽竹 的對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劉禹錫 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今昔對比,抒發物是人非的滄桑變化之感。張繼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