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

2021-04-21 09:08:03 字數 3130 閱讀 7499

1樓:匿名使用者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愛國奉獻,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愛國奉獻,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反映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什麼精神

2樓:小周子

對國家的忠誠和奉獻,先人後己的奉獻精神,個人的理想、前途和祖國的命運前途聯絡在一起,個人的幸福與民族的興衰緊密相關的精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反映的中華民族什麼的優良道德傳統

3樓:匿名使用者

精忠報國,

為國分憂,

先人後己,

大公無私!

……?????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0

4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

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

「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係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

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絡,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

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絡的。

「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衝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

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絡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鬥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

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

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鑑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裡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

5樓:維妮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反映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什麼精神

6樓:不呵呵是

壞人做壞事,只是讓人感到憤怒;好人為了美好的理想做壞事,卻能讓人感到痛心。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賞析

之是助詞,表示修飾關係,意思是的。而字應是表承接 順接的用法,可以簡單的理解為 然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 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 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1046年10月17日 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全詩 節選 如下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

范仲淹是怎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過完自己的一生的

因為范仲淹是宰相,他要做的自然是為國為民。所以他有胸懷。范仲淹的 岳陽樓記 一文中寫到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是什麼意思?答 一 岳陽樓記 一文中寫到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意思是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二 該文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什麼意思

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樂 這句話出自宋朝范仲淹的 岳陽樓記 在這篇文章中,范仲淹首先描寫了 遷客騷人 以物喜以物悲,然後得出 古仁人 與遷客騷人不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表達自己要向古仁人學習的時候,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負 即這句話 同時與友人滕子京共勉。在天下人開始憂心之前先 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