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出塞》為何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2021-05-04 01:39:06 字數 5811 閱讀 4001

1樓:牛奶咖啡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時期,盛唐詩歌的星空之下,佳作迭出,星光熠熠,永珍爭輝。然而在這其中,有資格被評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卻只有鳳毛麟角的幾首詩,而王昌齡的《出塞(其一)》就是其中的一首,可謂是詩中的詩、七絕中的七絕了。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首次將王昌齡《出塞(其一)》推上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位子的,是明代後七子領袖的李攀龍。"於鱗選唐七言絕句, 取王龍標"秦時明月漢時關"為第一。""於麟"即李攀龍。

明代"七絕壓卷"之爭也由此引發。後七子另一位領袖王世貞也贊成此說,"李於鱗言唐人絕句當以"秦時明月漢時關"壓卷, 餘始不信, 以少伯集中有極工妙者。既而思之, 若落意解, 當別有所取。

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 不免此詩第一耳。"《唐詩絕句類選》將這首詩推得更高了:"'秦時明月'一首為唐詩第一。

"不僅是七絕第一,甚至是唐詩第一了。

明孫鑛《唐詩品》更加具體地指出了這首詩的不足之處,"'但使''不教'四字, 既露且率, 無高致, 而著力喚應, 愈覺趣短, 以壓萬首可乎?"直指三四句發議論過於直白淺露,大失含蓄之旨,缺乏咀嚼的餘味。當然也有反對者,《唐詩摘抄》就反對這種觀點, "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 此詩亦涉議論, 而未嘗不佳。

"絕句離首即尾,離尾即首,因此貴在含蓄,貴在婉轉回環,貴在餘音不絕,而忌淺露直白地大發議論。因此,這種批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2樓:匿名使用者

《出塞》沒有細緻描寫景色,「秦時明月漢時關」勾勒出冷月照邊關的蒼茫景象,同時加上「秦、漢」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說明邊塞歷來是兵家重地。「萬里長征人未還」指出中原到邊關路途遙遠,空間遼闊。這兩句從時間和空間上下手,「人未還」讓人聯想到戰爭的苦難。

以王昌齡的「七絕聖手」的成就,加上《出塞》這種家國情懷、昂揚向上的情緒噴薄,稱為邊塞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是沒有問題的。

3樓:if小小諾

王夫之認為,第一句格局甚高,應該用於一首八句的七律,用在一首絕句上,可惜了。有頭重腳輕之感,其實和胡震亨意見一樣,除了認為後面三句不相稱(豬隊友)外,還提出了建議,「可作律詩起句」。

這個意見很有價值,可見唐朝人對於七絕和七律的認識,七律八句,可以放入更多的內容,而且七律普遍莊嚴肅穆,格局甚大,更能夠配得上「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發端。

4樓:nice心歸途

1,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這首詩,既有讓人感嘆的邊塞場景,也有大氣磅礴的雄渾情緒,還有將士們的日常生活場景,這些交織在一起,讓我們閱讀的時候感受的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情緒,宛如是在欣賞一幅畫卷,所有的東西彷彿躍然紙上,讓我感到佩服讚嘆。

2,用字一針見血

在這首詩中,詩人所選取的字詞都很精妙,甚至是起著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

3,情緒鼓舞人心

在邊塞詩歌中,情緒是非常重要的,而這首詩就是以昂揚向上的情緒鼓舞著人心,格調激昂,讓人讀了產生一股沸騰的熱血。

5樓:hh七涼

王昌齡把七絕的題材、用途、境界都提到乙個非常高的高度。他對七絕的體式、寫法、結構、表現手法做了很多嘗試,被後人延用,並且基本沒有超越。王昌齡自負「七絕聖手」,送別詩大概佔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而盛唐七絕四百多首,王昌齡乙個人就貢獻了七十多首,將近六分之一。

他以一人之力,扛下盛唐七絕一角。

6樓:你還沒完沒了

初唐的詩以五言為主,畢竟從魏晉南北朝下來,這是詩歌主流。而七言雖然出現很早,在漢武帝時期便有七言「柏梁體」,張衡、曹丕也寫過七言,卻一直不被重視,被認為「體小而俗」,直到初唐胡樂大規模進入中原,作為演唱的歌詞大發展,七言詩開始被重視起來。而王昌齡、王之渙就是七言絕句的重要的開創性人物。

7樓:小鬼知道哈哈哈

意義上,秦時明月漢時關,一片雄關,蒼茫深遠,有時間的縱深遼闊,萬里長征,龍城飛將,有空間和歷史的疊合,戰爭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延伸!讓人有一種置身歷史時空的交錯感與穿越感。同時,後兩句,其實又有對現實的嘲諷,這樣就在豪放中見得曲折幽深。

最後,意境,縱橫萬里,橫跨古今,意象博大,立意深遠,並且渾然一體。

8樓:llll雪yyyy穎

關於王昌齡寫的這首詩為什麼出彩拔尖,到底妙在何處,好在**,我個人認為有以下3個亮點。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這首詩,既有讓人感嘆的邊塞場景,也有大氣磅礴的雄渾情緒,還有戰士們的日常生活場景,這些交織在一起,讓我在閱讀的時候感受的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情緒,宛如是在欣賞一幅畫卷,所有的東西彷如躍然紙上,讓我感到佩服讚嘆。

被譽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其中什麼什

9樓:匿名使用者

一說七絕,自然不能不提七絕聖手王昌齡。

《出塞》 被歷代詩人公認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

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

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被歷代詩人公認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的《出塞》的寫作背景是? 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

10樓:匿名使用者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意是一輪明月掛在邊關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國力強盛、邊防鞏固的秦漢時代。然而,現在明月如故,雄關依舊,邊塞的形勢卻今非昔比 ,只看見部隊不斷開往塞外,卻不見他們凱旋歸來。這兩句詩想象雄奇,給人以縱橫開闊的時空感 。

「秦」、「漢」二字,足見詩人「思接千載」的藝術功力;家鄉、邊關那「萬里」空間距離的「視通 」,又把天地的變遷、山河的易主,一同攝入筆端,交織成一幅現實與歷史、現實與願望和諧融合的闊大悠遠的境界 。這裡的「明月」、「雄關」都是歷史的見證 。「秦時明月」曾見過秦將的雄威;「漢時」的雄關也曾見過漢將的壯舉。

但是,今天的「明月」、「雄關」所見到的又是些什麼呢?是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是「萬里長征人未還」。今昔相較,詩人的諷刺、譴責之意溢於言表。

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 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 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

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 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戰爭一直持續不斷。

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借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盧城飛將指漢將李廣,這兩句詩意思是說:只要有李廣這樣英勇善戰、忠心為國的統帥來鎮守邊庭,外敵就不敢輕舉妄動。這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 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

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由於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輕啟戰爭,邊地人民飽受戰爭之苦,一些邊將為求取功名,一味迎合玄宗意旨,而一些忠君愛國的良將卻受到貶謫和懲罰。王昌齡之所以呼籲 朝廷選賢任能 、重用當代的「盧城飛將 」,其一是有感於正直之人慘遭貶謫,其二也含有反對勞而無功的開邊戰爭的意思,因而清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評說此詩時就說道:此詩「蓋言師勞力竭而功 不成,用將非其人之故。

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可見主張「備邊」——持重安邊、制止異族來犯,和「熄」邊烽——主動廢除開邊的黷武戰爭,這才是《出 塞》一詩的要旨所在。

這首詩縱觀古今,又敢於以含蓄與明快相統一的筆法針砭時弊,表現了詩人卓越的膽識和博大的胸懷,因而堪稱大氣包舉,意境雄 奇。將它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 沙場,留下多少悲劇。

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 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 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 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

原來,這首詩裡,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 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

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 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

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裡很常 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裡不是就有《關山月》嗎?

《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 「月」兩個字。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 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 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 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絡起來。

這樣一來。「萬里長征 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 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

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 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韻義】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徵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注釋】

1、龍城:或解釋為匈奴祭天之處,其 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為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傳》說:

「廣 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一解較合理。

2、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感 。「

表達了作者對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

唐詩出塞注拼音,出塞 王昌齡拼音版

ch s i zu zh w n ch n l n q n sh m n yu h n sh u n,秦時明月漢時關,w n l ch n zh n r n w i hu n。萬里長征人未還。d n sh l n ch n f i ji ng z i但使龍城飛將在,b ji o h m d y n ...

出塞王昌齡中心思想,古詩《出塞》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這是一首著 來名的邊塞詩,表現自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 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 漢 關 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 互文見義 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

阿婆牛雜被評為廣州最好吃的牛雜對此你怎麼看

虎訊汽車 說起牛雜,廣州人一定會想起一個名字 阿婆牛雜。來自阿婆牛雜官網 阿婆牛雜憑藉一份三十年的堅持,一份老街坊的情懷,陳桂珍阿婆婆用一檔牛雜路邊攤,感動了無數人的心,征服了無數人的味蕾,當年還在陸居路附近擺攤的時候,無論來自何方食客,無論男女老幼,為了一碗阿婆牛雜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似乎都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