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乙小甲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閩粵交通要津。以集樑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著名古橋。古人有“到潮不到橋,枉向潮州走一遭”之說。
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2023年),至明嘉靖九年(公元202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後多次修建。2023年,廣濟橋全面維修,2023年竣工。
廣川利涉開新運,傑閣重樓見舊儀。”(饒宗頤先生聯語)修復後的廣濟橋,樑舟結合,聯閣重瓴,宛若長龍嬉水,複道行空。其獨特之風姿與高雅之造型藝術,令人歎為觀止。
而橋上琳琅滿目的楹聯亭匾,更讓人恍若置身於詩文書法的藝術長廊中。
最早想到在江上建橋賙濟民生的是潮州太守曾汪。宋乾道七年,曾汪在浩瀚的韓江中游、州城東門,造巨船為浮橋,自此拉開了廣濟橋建造的序幕。八百多年前,在水深流急,六百米江面的韓江造橋,這是一個多麼豪邁的壯舉。
從曾汪開始,潮州的先民,在一任任潮州太守的率領下,孜孜矻矻,造橋不止。至宋開禧二年,凡一百三十五年,廣濟橋東西橋二十三座橋墩,始告完成。而中流湍流尤急,沒辦法造墩,只好仍以梭船聯結。
於是,一座曠世未有、舉世無雙的集樑橋、拱橋、浮橋為一體的橋樑,龍臥虹跨,出現在八百里煙波浩渺的韓江上。
又一百二十九年後,明宣德十年,潮州知府王源,再一次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並在樑橋之上,建亭屋一百二十六間。因為有了交通、**的便利,從此,廣濟橋便成了一處熱鬧非凡的橋市。
擴充套件資料
橋樑專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廣濟橋“中有一段,用船隻連為浮橋,可以解開,讓出航道,成為可分可合的活動橋,是我國橋樑史上的一個特例。” 橋上形式各異的亭臺樓閣是該橋的一大奇觀,因兼作經商店鋪,故有“廿四樓臺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
2樓:小嫣老師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安縣潮州鎮東,橫跨韓江。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2023年),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
全橋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
擴充套件資料
湘子橋的傳說:
據說,韓愈刺潮後,時常登東山門(即今筆架山)遊玩。但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他的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
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但最後一群豬剛趕到鳳南時,給一個孕婦識破,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
一句話洩破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動了,因此韓湘子負責的那東面最後幾墩沒有修起來。
廣濟和尚造西南一段橋,也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群烏羊,一路趕來。但當最後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說:
“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
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說:“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到你田裡去吧!"地主把羊一齊趕到他自己的田裡去,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浮洋烏洋山的由來。
因此,最後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麼辦?天又快亮了。
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化成十八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隻大船拴住,成為浮橋。
這樣,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3樓:匿名使用者
又名廣濟橋,在潮州市東面,與洛陽橋、趙州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是世上少有的一座啟閉式的大石橋。 湘子橋始建於宋代乾道六年(2023年),西段橋墩九座,費時56年;東段橋墩九座,歷時12年中以浮橋相接,明宣德年間重修續建,西段增至十墩,東段增至十三墩,每座橋墩上均築有望樓。正德元年又增築一墩及一望樓,中段用鐵索連貫十八艘木船作浮橋。
湘子橋在800多年間經過20多次大修重建,於2023年改為鋼筋水泥大橋,江心建有兩座高樁承臺雙柱式橋墩,橋東建有觀韓亭,2023年重鑄鐵牛一頭,置於橋上。
潮州湘子橋的歷史故事?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 湘子橋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後共延續了300多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象的,故潮州民間便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
據說,韓愈刺潮後,時常登東山門(即今筆架山)遊玩。但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他的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
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但最後一群豬剛趕到鳳南時,給一個孕婦識破,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
一句話洩破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動了,因此韓湘子負責的那東面最後幾墩沒有修起來。
廣濟和尚造西南一段橋,也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群烏羊,一路趕來。但當最後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說:
“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說:
“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到你田裡去吧!"地主把羊一齊趕到他自己的田裡去,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浮洋烏洋山的由來。
因此,最後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麼辦?天又快亮了。
八仙中的何仙姑只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 化成十八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隻大船拴住,成為浮橋。這樣,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5樓:匿名使用者
湘子橋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東西各九墩,前後費時五十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測”,橋終未能合攏。
當地官紳以擺渡圖利,收取捐稅。“雖濟以舟,日不能
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里,潮民病涉,莫此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採西湖山石用以修橋,西橋段增至十墩,東橋段增至十三墩,墩高
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樓,改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復增建一墩一樓,共二十四墩,中間“設舟二十四為浮樑,周以欄盾鐵緣,連亙以渡往來”(《廣濟橋記》)。每條鐵鏈重4000斤,把梭形串連結成浮橋。
浮橋可開開閉。開啟時可通過大船。後來梭船改為十八隻。
潮諺有云: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隻銼牛一隻溜。
”所謂“洲”,即是水中陸地,也就是橋墩。“樓臺”即墩上望臺。各個樓臺格式不同,故說“二十四樣”。
“銼牛”指雍正年間修橋時鑄的鐵牛,東西橋段各一隻,牛頭上鑄有“鎮橋御水”四字;道光年間一隻只鐵牛被洪水沖走,故云“一隻溜”。
至於“廣濟橋”怎麼又變成“湘子橋”呢?有兩種說法,都和神仙傳說有關。一說橋是湘靈(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橋”。
楊凇的《湘橋春漲》詩云:“一橋橫亙鎖煙汀,急溜朝宗去不停;春水依然仙蹟杳,行人猶自說湘靈.”一說橋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橋。
關於韓湘子,也有兩種說法。一說韓湘子就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列仙全傳》“韓湘子“條雲:
”字清夫,韓文公之猶子也,落魄不羈,遇純陽先生,因從遊,登桃樹墮死而尸解。來見文公。文公勉之學。
湘曰:“湘之所學與公異……”。《青瑣高議》雲:
“字清夫,愈侄……,嘗於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現碧雲二朵,葉間有小字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不解詩意。
湘曰:事久可驗。後愈貶潮陽,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來。
曰,憶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陽雜俎》亦載其事。
另一說則認為這個字清夫的“神仙”韓湘子,不是韓愈的侄孫韓湘,而是另一個人。《隨園隨筆》雲:“湘乃會昌三年進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別是一族子”。
韓湘是韓愈之侄韓老成(即“十二郎”)的長子,字北渚,韓愈貶潮州時,韓湘與其弟滂皆侍行。韓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廣東增城)示侄孫湘詩二首。會昌三年(843)中了進士。
他和那個字清夫的韓湘子是兩個人。
從前,湘子橋東頭有石刻 “洪水止此”四字,傳說是韓湘寫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橋時除去此碑,雍正年間**知府張雲浦借“韓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並建湘子廟於橋上。後人就習稱這橋為湘子橋。
“湘子橋”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們接受了,“廣濟橋”反而很少提及了。橋的建成,託名神仙之力,其實是古代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智慧與辛勞的結晶;亦見工程之艱鉅,殆非人力所能為。至於幫助建橋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還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了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用簡支轉連續的方法施工有什麼優點
感覺施工方法正沒什麼優點。比預製的慢,又麻煩。只是連續梁跨度大 什麼情況下需要用先簡支後連續的施工方法 上部結構用箱梁的橋梁大部分都是用的先簡支後連續的施工方法,其目的是讓同一聯內的上部結構形成整體。先簡支後連續空心板的特點 1 有建築高度小 外形輕巧美觀 伸縮縫少 車輛行駛平穩等優點。2 支點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