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儒(孔子) 墨子 法社會政治思想,談談他們的教育作用和教

2021-05-09 20:40:48 字數 5201 閱讀 2538

1樓:廈門所見所聞

有教無類這個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教是指教育,類是指類別。這個四個字想表達的意思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能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物件之外。

有教無類”也體現了儒家學說思想的本質,更包含了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有教無類是一種大教育觀念,也是一種通識教育。

孔子有教無類在現實中的體現1、教育物件不分等級,均一視同仁

在孔子的眾多**中,有一些是貴族**,比如孟懿子、司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一些普通出生的平民,如子貢、子路等。

同時,孔子與刁蠻無理的互鄉人、民風淳樸的闕黨人都可以與之親切交談。

孔子的有教無類還體現在他不僅教本國人,同時還面向天下,他的學生也是遍佈天下,子貢是衛國人,子張是陳國人,子路是魯國人,子夏是晉國人,公孫龍是趙國人。

以上這些都體現了教育物件的“有教無類”。

2、教育內容、方式靈活多樣

在教育內容上,孔子首先重視的是人格的教育,其次再進行進行知識技能教育,培養政治、經濟、文化各種人才。

在教育方式上則隨機施教。出行時順便教育司機樊遲;在河邊教育**珍惜時間,於是便出了那句至今經典名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同時,其還帶領**周遊列國,增長見識。

有教無類與現代精英教育孔子的有教無類在我們現代教育中也有直接體現,九年義務教育,就是踐行“有教無類”,人有聰明有愚笨,學習有快有慢,我國現在施行的小學六年以及初中三年就是有教無類,踐行有教無類的理念。

而我們現在教育中真正意義上的分科教育是從大學開始的,也就是職業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所以現在教育中,大學之前都是通識教育,大學之後才開始專業人才的培養。

2樓:假面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3樓:小小芝麻大大夢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4樓:是嘛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

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愛護學生,學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融洽,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5樓: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4、勤于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6樓:有嗨咩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質教育的重點。

孔子一生為培養治國人才而進行賢能教育。在“德、才”兩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為出發點,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並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五常。他認為“**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奮好學、講究方法、注重實效。

7樓:曾志揚

孔子的教育思想亦即是儒家思想。中國人二千多年來,重要尊奉的國教、道德的規範及也被視為倫常的標準。那所謂「三從四德」與「禮義廉恥」等的教條,所以也成了舊日封建時代用以朿縛人們思想的工具。

在未有受到西方更先進的文化挑戰之前,是各朝統治者依賴的重要**。

但自晚清開始,中國受到西方較為實用的思想衝擊下,儒教漸漸地露出它的弊病,人們亦開始對它質疑;醒覺到要追上西方國家的文明,儒家思想已是落伍陳腐的過時之物。

要實行思想革新,便先必定要把舊的一套丟掉方可。我國二十世初的「新文化運動」,便是中國新一代知識份子,拋舊迎新的一次重大行動,它是改進了新中國的一次偉大革命,造福了我們中國新的一代,60年代的文化革命,再一次向「牛鬼蛇神」挑戰,徹底地開啟了朿縛我們二十多個世紀的枷鎖。使現在新的中國可以和世界其它各國看齊。

當然,儒家思想並非完全沒用的東西,二千多年來維繫著中華民族的一些重要基本道德,還是應該保持、也是不能背棄的。如我等老一輩的中國人,儒家思想已在我們的腦海根深蒂固,很難把之完全忘卻。就稱我們是茅盾的一代罷。

8樓:匿名使用者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並作為一個教育原則,貫穿於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運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題不是孔子提出來的,南宋朱熹的《論語集註》雲:“孔子教 人,各因其材”。

)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並瞭解學生的特點。孔子瞭解學生最常用 的 方法有兩種。第一,通過談話。

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學生談話,有個別談話,也有聚眾而談。

如有一次有意識地向子路提出一個假定性的問題:“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字路並未說話,僅以高興預設,孔子便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第二,個別觀察。

他通過多方面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由表及裡地洞 察學生的精神世界: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單憑公開場合的表現作判斷還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憑一時的行為作判斷還不夠,還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學生的所作所為,**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傾向,這就可以把一個人的思想面貌瞭解透徹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認為不同的事務不同的情境都 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質。

  (二)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在教學中,孔子把“學而知之”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他的“學而知之”就是說學是求知 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學而得的。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

他提出“博學於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於古代文化、政 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他還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孔子重視學,也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

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說:“學而 不 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之中。

把學到的知 識要 “篤行之”,他要求學生們說話謹慎一些,做事則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訥其言而敏於行” ,應當更重視行動。   由學而思而行,這就是孔子所**和總結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與人的一般認識 過程基本符合。這一思想對後來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三)啟發誘導,循序漸進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與悱是內在心理 狀 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

就是說,在教學事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雖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詞表達出來,此 時可以去開導他。教師的啟發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啟發之後,應讓學生再思考,獲得進一步的領會。孔子在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的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種,即由淺入深, 由易到難;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兩端,攻乎異端。

七、樹立教師的典範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後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他回答子貢的提問時說:“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他也曾在學生面前評價自己說:“若聖與仁, 則吾其敢。抑為(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也。

”他為後世的教師樹立了六個方面的典範:   學而不厭。教師要儘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 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

  溫故知新。教師既要了解掌握過去的政治歷史知識,又要借鑑有益的歷史經驗認識當代的 社會問題,知道解決的辦法。   誨人不倦。

孔子30歲左右開始辦學,40多年不間斷地從事教育活動,就在從政的5年間,也仍 然從事傳授,周遊列國時,也隨處講學。有的學生品德很差,起點較低,或屢犯錯誤,他也 不會嫌棄,耐心誘導,造就成才。“愛之,能勿勞乎?

忠焉,能勿誨乎?”對學生的愛和高度負責,是他有誨人不倦教學態度的思想基礎。   ?

以身作則。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 化 學生。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 從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學相長。孔子認識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 而是可以教學相 長 的。

他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答疑解惑,經常共同進行學問切磋。不但教育了學生,也提高自己。

為什麼有人說墨子是孔子的學生

墨子曾經從師與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 詩 書 春秋 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一個學派,並列 顯學 挽秋閣主 墨子 約公元前468年 前376年 名翟,漢族,魯國...

墨家三表是什麼,墨子的三表法是什麼

墨翟關於認識客觀事物的方法與檢查認識的正確性問題,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他在 非命上 先提出 言有三表 在 非命中 和 非命下 又提出 言有三法 二者內容基本相同。三表或三法是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墨翟認為,判斷事物的是非,需要論證有據,論據要有所本,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 就是本於古代聖...

孟子和孔子他們觀點之間的聯絡,事際。比較他們觀點有什麼不同。或者有什麼關聯和原因

他們的觀點不可能不同,只是他們有不同的風格,從不同的角度說而已,核心的意思不可能不一樣 孟子與孔子有什麼不同 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地位要比孟子高很多,孟子是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先賢。就像 和 的關係差不錯吧。孔子主張 仁 即 愛人 和 克己復禮 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行為符合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