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李恪(619年—653年),歷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瑋、李琨、李璄。
2樓:匿名使用者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愛子也。其血統之高貴世間僅有,其曾祖母與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大司馬衛國公獨孤信之女,其曾祖亦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唐國公李虎,其外曾祖父為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其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其祖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高祖李淵,其父是一代聖主太宗皇帝李世民,其一人身有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豪門之血脈,可謂天下第一。族譜言其字“為德”,又說“德”,虛實待考;墓誌此處留白,有同母弟蜀王李愔。
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瑋、李琨、李璄。永徽四年,因房遺愛涉嫌謀反為乞命而被誣陷,被賜死。
3樓:匿名使用者
1、可悲可嘆的血統論
我是不太能理解這種理論的,為何所謂的“兩朝一脈”在別的朝代都不成問題,腫麼到了李恪這裡就成了罪過呢?
要知道這隋唐兩朝的血統可是人家恪大帝驕傲的資本啊,《舊唐書》在人家的列傳中還花了七個字的筆墨特地強調了一番:“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這明明是人家恪大帝數的過來的談資,結果偏偏老有人非要將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貴冷豔的血統扭曲成“前朝逆種”,莫非只有這樣才能將恪大帝的人生塑造得更為悲情些?
對於這點我是頗為不解的,估摸著也永遠理解不了,因為懶得去理解這些火星上的來客的思維迴路。反正但凡是對兩晉南北朝的歷史稍微有所瞭解的人都會知道,娶前朝公主為妻做妾是件多麼稀疏平常的事,尤其是對於那些亡了國的公主來說,能夠有個還算安穩的歸宿已經要阿彌陀佛了。如北魏拓跋圭的皇后就是後燕慕容寶的女兒;拓跋嗣的姚夫人是後秦姚興的女兒西平公主;拓跋燾的赫連皇后即夏武烈帝赫連勃勃的女兒,右昭儀是北涼的興平公主;東魏元善見的高皇后正是北齊太原公主。
至於所謂的兩朝血脈那更是再尋常不過了。石虎的劉皇后即前趙的安定公主,所生石世被立為太子;拓跋什翼犍以前燕慕容皝之女為妻,其子即為北魏獻明帝;北周宇文泰的元皇后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其子宇文覺便是後來的閔帝。
不過也許因為本人比較孤陋寡聞,所以從不曾聽說過哪位皇子因為是前朝公主之子而備受冷落的,又或是因為身懷兩朝血統而備受猜忌,從而與皇位絕緣的。
本人只知道“破鏡重圓”的女主角就是陳朝的樂昌公主,被隋文帝亂點鴛鴦譜賞給了破陳有功的楊素做妾,結果楊素**之美了一回,最後將樂昌公主歸還其夫徐德育;還知道隋煬帝的蕭皇后便是西樑孝明帝蕭巋的女兒,而他們的長子即元德太子。況且蕭皇后的親弟弟蕭瑀可是唐朝的重臣啊,若是按照血統論來看待的話,他能在武德貞觀年間蹦躂得那麼歡?
不過要想以此推斷出李恪的血統是多麼的高貴,身份是多麼的睥睨眾生的,也可以洗洗睡了。畢竟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各代王朝與統治者是割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地換,唯有高門大姓的士族能夠屹立數百年不倒。可見漢以後唐以前的所謂王朝血統與公主下嫁,根本不及士族之間的聯姻來得更有身
份。想想楊妃雖然是隋煬帝的女兒,看似出身高貴,但是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曾記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極有可能都不曾正式冊封過——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
也由此可見楊妃的生母身份比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且眾所周知的是,隋煬帝常住洛陽又一向愛外出玩樂,登基後極少住在長安,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至武德二年初入的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唐太宗後院的一員。
可見這位楊公主雖為帝女,卻也並不得隋煬帝的寵愛。
更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對外甥李淵也算是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在名義上也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麼將他表弟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
想來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係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李建成,而不是塞給至少當時看起來與皇位無緣的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八年前還是儲君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即便是給李建成做妾,怎麼說以後還能混個皇帝的妃子噹噹,而給親王做妾,日後最多也只不過就是個正五品的孺人。
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可見這位楊公主如果真的
那麼身份尊貴的話,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
總之恪大帝的“兩朝一脈”就是一把雙刃劍,磚家們自攻自受揮灑自如,需要的時候就吹噓“我家三三可是高貴冷豔的隋煬帝女的兒子哦,兩朝一脈哦”,等到要給她家三三找被炮灰掉的藉口時,“兩朝一脈”就又成了最大的悲情因素。所以事情的真相如何不重要,反正所謂的真相只在磚家的三寸不爛之舌上翻滾。重要的是磚家們會自行根據場合的需要來解釋,這“兩朝一脈”究竟是用來貼金的好呢,還是用來詮釋恪大帝的悲劇好。
2、所謂的唐太宗“愛子”
一直以來都有人認為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理由不外乎如下幾點:
①《貞觀政要·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貞觀七年,授吳王恪齊州都督。太宗謂侍臣曰:“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絕覬覦之心,我百年後,使其兄弟無危亡之患也。”
雖然很捨不得李恪離開長安遠赴藩地,但唐太宗為了家國天下不得不這麼做。
②《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吳王恪曰:“父之愛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訓而知也。子能忠孝則善矣。
若不遵誨誘,忘棄禮法,必自致刑戮,父雖愛之,將如之何?或漢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驕縱,譸張不服,霍光遣一折簡誅之,則身死國除。夫為臣子不得不慎。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將赴職,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
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
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
”唐太宗對李恪十分牽掛,時常寫信給他,甚至還說知道他剛離開父母膝下一定十分不捨,所以想給他一些珍玩以作安慰卻又怕他不務正業。唐太宗對愛子的掛念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那麼事實是否確實如此呢?
首先,若說唐太宗捨不得李恪離開自己離開長安到藩地上任,只是為了安定天下不讓眾人起了奪嫡之心而不得不為之,那麼同樣是成年的皇子,同樣依例應當前往自己封國的李泰與李治呢?
李泰不僅到了年紀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的。而李治更是“以文德皇后最少子,於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李治不僅自長孫皇后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撫養在身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
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分別在貞觀十八年、二十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如果唐太宗真的捨不得李恪前往封地,真的心疼愛子的話,想必李恪也應當能如同李泰李治一般,留在自己身側,但是李恪沒有。也許有人認為是朝臣的反對與力諫,使得李恪不得不遠赴封地,但是唐太宗可不是會這麼乖乖聽話的人。
《舊唐書》中有記載,李泰撰成《括地誌》後,太宗“賜泰物萬段”“俄又每月給泰料物,有逾於皇太子”,惹得褚遂良上了一篇《諫魏王泰物料逾東宮疏》。唐太宗雖然對褚遂良的觀點表示贊同,但並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下了一封《皇太子用庫物勿限制詔》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可見群臣的意見唐太宗雖然會聽取,但如果他是真的想這麼做的話,總有達成的手段。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想將李恪留在身邊以成全自己的愛子之情,是絕對能做的到的。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說了一番場面話,什麼“父之愛子,人之常情”“但家國事殊”。如此也能認為李恪算得上是唐太宗愛子的話,個人以為這樣的“愛子”其實不提也罷。
其次,貞觀十一年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的這番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父親愛兒子是人之天性,不用教也知道。但你做兒子的若不遵誨誘,忘棄禮法,父親再愛你,也救不了你,你看前朝燕王的例子,還不懂得要循規蹈矩嗎!
很明顯,這口吻已經相當嚴厲了,根本不像是父子之間聯絡感情的話語,簡直就是在訓斥了。而聯想一下正是在這一年,李恪因為打獵踩壞百姓莊稼的事而被唐太宗罷免了安州都督一職,所以此番話實際上是唐太宗在非常嚴肅地批評李恪:“雖然你是我兒子,但你若不遵紀守法我也救不了你。
”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看得出來,唐太宗其實是一副愛子情深的模樣的。
至於貞觀十二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麼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自己的封地犯了事後,唐太宗也曾“敕書誥誡之”,所以這封信可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告誡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諄諄告誡之意,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
今得遼東訊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
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
今天得到遼東(戰場)訊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3、所謂的大唐三百年來“最悲情的皇子”與“賢王”
毛爺爺曾經說過李恪英物、李治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這樣的話。然而說句大不敬的話,看看毛爺爺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了。
事實上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誌》,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讚的。
“紀王慎……十七年,遷襄州刺史,以善政聞,璽書勞勉,百姓為之立碑。……慎少好學,長於文史,皇族中與越王貞齊名,時人號為紀、越。”(《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然而關於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讚美之詞,至於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蹟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
至於《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太宗年長的皇子唐高宗的皇兄,又是親王之封,德行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並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了“順物情”。
而李恪被冤殺後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範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後“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
可見,所謂的“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言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介紹一下濟南大學吧。謝謝,介紹下濟南大學吧?
星火看點 濟南大學考研資料 提取碼 8mfw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二本 有一本專業 在濟南 不算差 介紹下濟南大學吧?介紹一下濟南大學泉城學院吧 5 會敬禮的兔子 環境挺好的,宿舍師資不瞭解,貌似總評不怎樣 樹建柏 搬去蓬萊了,誰知道新校區啥樣啊。沒搬之前知道點。這搬走了。學習氛圍在原校區不咋的,新...
介紹一下黃土高原吧,請幫我簡單介紹一下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 bai黃河在它的中 上游du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zhi土高原。黃dao土高原土層深回厚,土質疏鬆 地形破碎答,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 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 染成 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F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 簡稱f1,是由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 fia 舉辦的最高等級的年度系列場地賽車比賽,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賽車比賽,與奧運會 世界盃足球賽並稱為 世界三大體育盛事 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賽車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