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十善和十誡的內容是一樣的嗎

2021-06-26 12:01:19 字數 5977 閱讀 1111

1樓:8萬4千法門

不是一樣的,佛教十善比聖經十誡要圓滿的多,而且適合所有眾生,而聖經十誡有一誡要求必須信主,那麼如果有眾生想依照行善,但不信主怎麼辦?

而且佛教十戒僅僅一個不殺生,就可以要我們少造多少地獄罪業。還有四種口業都比聖經圓滿,

不能往生我們受業力的支配,業力非常複雜。不往生就得搞六道輪迴,六道里頭到哪一道?能得到人道嗎?

“五戒”、“十善”真正做到,可以打個八十分,來生可以得到人身;如果不能打個八十分,就靠不住了。自己心裡頭要有數,煩惱習氣有沒有減輕,學佛人當然有減輕,減輕的夠不夠份量,能不能保住來生得人身這個標準?如果不能怎麼辦?

不能就是三途去了。

2樓:匿名使用者

五戒十善”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條。五戒十善的內涵 :

戒,有所不應為也。所謂“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將五戒中的“不妄語”分解為不兩舌、不妄言、不惡口、不綺語,將“不飲酒”擴充套件為不念、不、不痴,加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而成,稱作“十善戒法”,或稱“十善業道”。

五戒是十善的基礎,十善是對五戒的擴張和加深,其內容並沒有多少差別,只是五戒側重於身的修為,而十善兼明心的動態。

由於佛教徒修持的層次不同,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都是以上述五戒十善為基礎作些升格或詳析,大同小異。

五戒十善的內涵相當豐富。

不殺生而慈心生仁——無論是人,還是飛禽走獸、昆蟲蟻螻,凡是有生命的動物,佛教認為都不可以殺害。也不論是親自操持刀槍或用手足傷殺對方的生命,還是指使他人去殺害,甚至看到他人傷害物命而心中竊喜,都是不許可的。佛教主張佛性平等,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切勿殘殺加害,這就是僧人食素的原因。

釋迦牟尼提倡慈悲救世,他以平等慈悲的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這與孔子的“仁者愛人”是相通的。不殺生的重點是講不殺人。

在釋氏看來,人類能夠慈心於仁,不相互殘殺,各種生靈能夠安順天然,世間免去爭鬥仇恨,天下便可太平無憂。所以佛教時有祈禱世界和平法會。

不偷盜而義利節用——偷盜包括詐騙潛竊和強劫豪奪。佛教認為,凡是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行為,為人所不齒。他們主張致利須合宜,利己要利人,利人與利己相統一稱作義利。

如果人人都行義利,“君子生財,取之有道”,並且節儉日用,精打細算,奉養父母,撫育子女,與朋友同事金錢往來以及經貿活動中也能恪守信用,那麼就不會發生偷盜欺詐瞞騙行為和不履行合同的行為,社會即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不邪淫而貞良守禮——除了正式結合的夫妻以外,不能發生性關係。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係,都稱為邪淫。即使夫妻之間的**,也不能非時、非處和**。

成年男女能做到這一點,便是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這是佛陀教導居士結婚後,要夫婦相敬如賓,不與妻子以外的女子苟合,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使家庭美滿。

不妄言而誠實無欺——就是做人要誠實,不說謊話、大話、虛偽的話,不作欺騙他人的事。佛教認為,說謊固然是妄言,有時以眼色、手勢、點頭預設或暗示的做法,蓄意使對方受騙,也是妄言。如果人人遠離妄言,大家以誠相待,童叟無欺,互相信賴,那麼這個世界就成為得道樂土了。

不兩舌而無爭是非——“兩舌”指搬弄是非,離間他人的感情。人際接觸中能夠遠離兩舌,說正直話,做正直事,同事鄰里和氣相待,感情融洽,就不會有是非煩惱纏身了。

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惡口指語言文明,不用惡言毒語咒詛他人,不說粗言穢語有辱於人的話。“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美語三冬暖”。佛教認為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善,為人敬愛。

不綺語而言說有禮——所謂“綺語”,包括花言巧語,戲弄人的言詞和導人生諸邪念的不正經語言。佛教認為綺語者輕浮無禮,是輕賤之人。人若不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為他人所敬仰。

不慳貪而慈心舍施——慳貪之人在順境中追求名、色、財、食、睡五欲而不知足,便會產生種種罪孽,比如貪髒枉法,中飽私囊,等等。故佛教極力勸人慈心舍施,對自己正當的收入,除了用於自己的家族日常開支外,還應資濟貧病孤苦,或捐助給社會福利事業。

不恚而慈忍積福——“恚”指在逆境中憎惡而不能忍受,即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釋迦牟尼常常教導人們勤修慈悲,養成忍辱負重和堅韌不拔的品格,以對治恚,這樣可以成就自利利他之大事業。

不愚痴而多聞增智——愚痴即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對是非不能辨別,固執邪見,胡作非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痴,教人多學習,明事理,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增添才幹,做遠離邪見的善人。

以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身三善業;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口四善業;不慳貪、不恚

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3樓:

是一樣的。貪慾就是貪,嗔恚就是嗔,邪見即是愚痴,痴。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五戒十善是人天福報的因。持五戒行十善到上上品,命終可生天。做到中上品,來世能得人身。

南無阿彌陀佛

4樓:京東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瞭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編輯本段]十善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佈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慾〕,不貪慾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慾,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編輯本段]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

5樓:大通山王

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

“十戒”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慾,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佈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

“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五戒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瞭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編輯本段]十善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佈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慾〕,不貪慾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慾,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編輯本段]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

摩西十誡的內容及其意義,摩西十誡告訴人們什麼意義?

如果你是對宗教感興趣,那麼的確可以研究研究。在西方哲學史上,對於上帝存在的證明是很多的。很多哲學家尤其是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對上帝的存在都進行過證明。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摩西十誡究竟出自誰手是乙個幾乎不可能回答的問題。就算你去問摩西,他的答案都不一定靠譜。為什麼呢?也許摩西十誡只是摩西夢裡的一些東西,亦...

上帝和摩西十戒的關係基督教與摩西十誡的關係

0聽說摩西十誡不是摩西寫的 是上帝親手寫的 那怎麼證明是上帝親手寫的?總要摩西帶領他的族人在西奈山下祈禱,請求耶和華為他的族人指一條道路。乙隻看屠妮淡h 十誡命一共十條。前四條是對上帝的,後六條是對人的。前四條 出20 3除了我以外 你不可有別的神。上帝是獨一的上帝,獨一的自存者 20 4 不可為自...

佛家中關於善的說法,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佛家講究因果迴圈,種善因得善果!也就是通俗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為別人是純善,為自己是純惡。佛 菩薩是純善的,其他境界的眾生要麼因為智慧型原因,要麼因為想法等,處在純善與純惡的交雜中。佛家中關於善的說法 五戒十善行。佛經對善的解釋.求幾句關於對善的解釋啊.極樂世界是上善人聚會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