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小仙啊
《國語》。
《國語》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國別體著作。左丘明所撰。該著作記錄範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2樓:春風十里不如你耶
《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
作品介紹:
《國語》為左丘明所撰。宋代以來,包括康有為在內的多位學者懷疑《左傳》為西漢劉歆的偽作。該著作記錄範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
相較《左傳》,《國語》所記事件大都不相連屬,且偏重記言,往往通過言論反映事實,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
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國語》全書二十一卷,《周語》三卷,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邦國成敗”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
《魯語》二卷,則著重記載魯國上層社會一些歷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這個禮義之邦的社會面貌。《齊語》一卷,主要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採取的內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導思想。
《晉語》九卷,篇幅佔全書三分之一強,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公之子的君權之爭,文公稱霸,一直到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的政治歷史,從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時間長,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國語》稱為“晉史”。
《鄭語》一卷記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楚語》二卷,主要記靈王、昭王時的歷史事件。《吳語》一卷、《越語》二卷記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
擴充套件資料:
其它國別體史書:
1、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書中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戰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離經叛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牴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
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戰國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
2、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202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3樓:亦夢之城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
《春秋》,是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春秋》原本秦代以後已經失傳,現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中拼湊的;
《春秋三傳》:是《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的合稱;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它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工於記事,長於記人。內容多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穀梁傳》又稱《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是為《春秋》作註解的儒家經典。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4樓:落刻時光
第一部國別史是《國語》
春秋三傳是指《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它們不是包含在《春秋》裡,而是解釋春秋的,其中《左傳》被稱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
三傳的淵源:
據漢書藝文志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孔子作春秋時,與左丘明參觀魯國的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明聘以正禮樂,其中有所褒諱貶損,不可寫明,乃口授**。而**們後來所言互異。左丘明惟恐**各安其意,以失其實,故討論本事而作傳,證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
至於公谷二傳,則是口傳要義,傳 了幾代以後,始寫成文字。公羊傳是齊國的公羊高受傳於子夏,再傳其子,子孫口耳相傳,到漢景帝時,由高的玄孫公羊壽與齊人胡母生合寫成書,穀梁傳至何時何人始著為書,史記不詳,據漢志注,只知始承傳者是魯國的穀梁子。顏師古注,穀梁子名喜,桓譚《新論》以為名赤,王充《論衡》以為名置,阮孝緒《七錄》以為名俶。
四名何者為是,難以考證。
5樓:沉默火聖
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是戰國初期的《國語》.全書21 卷.因以記言為主, 故名《國語》.前人據司馬遷`左丘失明, 厥有國語'之說, 認為該書與《左傳》同出左丘明之手, 且稱《國語》為《春秋外傳》, 但均不可信.《國語》所記, 多與《左傳》重複或牴觸, 且詳略互異, 體例和文筆差異甚大, 所記之事也遠比《左傳》、《春秋》為早.據後人考證, 《國語》的作者大約與《左傳》一樣, 應該是戰國早期一位熟悉歷史掌故和了解各國情況的學者.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分國編次, 再在一國之內按年代敘述.它有重點地記述了從周穆王 (約前967 年) 到周魯悼公 (前440 年) 止共500 多年內8 國的重要史事.其中晉國最詳, 《晉語》凡9 卷, 佔了全書近半的篇幅.《周語》記載西周穆王到東周敬王的史實也較完整.《魯語》和《楚語》次之.最略的《鄭語》只寫到西周末, 《齊語》僅記管仲相桓公的政績, 《吳語》和《越語》也只記了兩國爭霸的經過.全書結構不夠完整嚴密, 但並不影響其較高的史料價值.書中的進步思想和文學成就均不如《左傳》, 但不少地方批判了統治者的殘暴, 透露了一些下層社會的呼聲和民間的疾苦.其中《邵公諫厲王弭謗》一文, 提出`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 把人民的力量比作水, 指出對待百姓的批評言論, 不能堵塞, 只能宣導, 否則水壅而堤潰, 政權就有被推翻的危險.說理形象, 含意深刻, 其`民為邦本, 本固邦寧'的思想頗具積極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春秋”是書的簡稱,〈春秋〉相傳為(春秋時魯左丘明)所編撰,後由魯國史官(仲尼厄)為之作傳,全名為《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我國第1部(編年體斷代)史書 ;
“春秋三傳”是《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詩是什麼?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呢?
7樓:殺了佛祖我成佛
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左傳》,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範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8樓:雪山雄鷹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詩——《左傳》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
9樓:
第一部編年體史詩是《左傳》;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什麼?
10樓:春風十里不如你耶
《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
作品介紹:
《國語》為左丘明所撰。宋代以來,包括康有為在內的多位學者懷疑《左傳》為西漢劉歆的偽作。該著作記錄範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
相較《左傳》,《國語》所記事件大都不相連屬,且偏重記言,往往通過言論反映事實,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
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國語》全書二十一卷,《周語》三卷,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邦國成敗”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
《魯語》二卷,則著重記載魯國上層社會一些歷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這個禮義之邦的社會面貌。《齊語》一卷,主要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採取的內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導思想。
《晉語》九卷,篇幅佔全書三分之一強,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公之子的君權之爭,文公稱霸,一直到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的政治歷史,從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時間長,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國語》稱為“晉史”。
《鄭語》一卷記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楚語》二卷,主要記靈王、昭王時的歷史事件。《吳語》一卷、《越語》二卷記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
擴充套件資料:
其它國別體史書:
1、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書中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戰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離經叛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牴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
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戰國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
2、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202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史書,中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史書是什麼?
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即記述一個朝代歷史的史書,叫斷代史。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是東漢著名的歷史學家班固編著的 漢書 又稱 前漢書 班固 32 92 字孟堅,扶風安陵 今陝西咸陽東北 人,自幼聰敏。九歲就能作文章 誦讀詩賦,成年後博通各種書籍,有很深的史學修養。西漢司馬遷著的 史記 只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
我國第一部新詩集,我國第一部新詩集是什麼
嘗試集 1920年3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初版 嘗試集 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一部新詩集。作者胡適既以 嘗試 白話詩的寫作促進其 新文學 觀念的形成,又以 新文學 觀念為指導進一步深化他的新詩創作。他重視詩歌內容的探索 新路 強調詩歌要寫生活經驗,抒真情實感。嘗試集 部分詩篇觸及時事,表達追求自由...
我國的第一部字典第一部韻書第一部字書第一部詞典第一部
第一部字典是 說文解字 第一部詞典是 爾雅 第一部韻書是 切韻 第一部方言詞典是 方言 第一部字書是 字通 第一部詩集是 詩經 第一部文選是 昭明文選 我國的 第一部詞典是?第一部韻書是?第一部字書是?第一部字典是 說文解字 第一部詞典是 爾雅 第一部韻書是 切韻 第一部方言詞典是 方言 第一部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