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在北固山登山的蝴蝶蘭
唐肅宗李亨
上元二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寶應二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2樓:文刀霞子
唐朝的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做了皇帝。
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公升、李璵,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則天和殤帝李重茂),唐朝第乙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
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安史之亂起,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先後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唐肅宗曾與回紇兵約定: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致使洛陽遭受很大的破壞。
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安史,使唐朝危而復興。在位7年,762年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唐肅宗死後,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皇后等,擁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將肅宗葬於建陵(今陝西省禮泉縣)。
3樓:匿名使用者
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公升、李璵,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則天和殤帝李重茂),唐朝第乙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唐朝的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做了皇帝。
4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做了皇帝。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怎麼樣了?
5樓:黛妮
一、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唐時期,進入了晚唐時期。
特點是皇帝不能完全控制國家了,各地的節度使,也就是藩鎮成了國中之國,威脅**,唐朝自此開始衰敗下去。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又延續了將近160年吧,安史之亂後的第乙個皇帝是唐肅宗李亨,唐玄宗的太子。
二、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畫的兵變」.
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畫外洩,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
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6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唐玄宗在位的時候就發生叛亂了,之後,李隆基傳為給其三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在安史之亂被評定的前一年,唐肅宗被李輔國驚死,傳為給其長子,也就是唐代宗,次年,安史之亂被評定,屆時,郭子儀、李光弼因平叛有功,傳頌千古!
7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是導致唐朝從興盛走向衰敗的重大轉折 至此唐朝在隨後的時間一直是內亂不斷 皇帝指揮不動地方大員
8樓:匿名使用者
經濟有所暫停軍事制度崩潰繁華景象倒退
百家講壇唐朝歷史是誰平定安史之亂
9樓:金鷹浪跡天涯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
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叛亂經過:
祿山起兵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國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長驅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東都洛陽,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
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縣,河南部分郡縣也望風歸降。唐玄宗於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訊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接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長安失守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
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衛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
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唐室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後,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由於地勢之險,唐室本可利用此一優勢暫時死守,保衛京師。
可是由於唐玄宗與楊國忠想盡快平定亂事,迫其領20萬大軍出戰,最後以慘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馬嵬兵變唐玄宗於六月十三日凌晨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
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縊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肅宗即位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在靈州(今寧夏靈武市區)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畫的兵變」。
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祿山被殺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
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今河北臨漳),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範陽史思明。思明復叛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在安慶緒殺父稱帝後,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
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回到范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范陽節度使。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
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范陽佔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制。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願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范陽節度使。
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畫外洩,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思明稱帝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但由於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軍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60萬大軍,其圍遂解。
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閒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平定亂事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
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廣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
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10樓:匿名使用者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一共兩個人,乙個是李光弼,另乙個是郭子儀。
郭子儀是中唐時期的名將,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太子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並且冊封郭子儀為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命其討伐安祿山。郭子儀率軍先後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郭子儀在安史之亂中的作用巨大,有人說因為郭子儀的存在才能大唐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郭子儀的權利很大但是朝廷並不猜忌他會謀反,郭子儀功高蓋主但是皇帝也不會懷疑他。由此可見史書對郭子儀的評價之高。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被封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朔方節度使,率部東討安祿山。不久,郭子儀收復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斬殺叛將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巖,收復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開通東陘關(在今山西代縣東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756年(至德元載),叛軍攻破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占領河北全境。
不久,李光弼收復常山,而郭子儀也兵出井陘關,與李光弼一同擊破史思明,平定藁城。此後,郭子儀南攻趙郡(今河北趙縣),斬殺叛軍任命的太守郭献璆,回軍常山。
郭子儀返回常山時,史思明又集結兵馬尾隨其後。郭子儀命驍騎輪番挑戰,乘叛軍疲憊之機,在沙河將其擊敗。安祿山聽說河北戰事失利,派遣精兵增援。
郭子儀先擊破史思明部,又在嘉山擊破叛軍援軍,史思明逃回博陵(今河北定州市)。在郭子儀兵威之下,河北各郡縣都斬殺叛軍守將,迎接朝廷軍隊。郭子儀正欲北征范陽,便接到「哥舒翰敗,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的訊息,於是與李光弼率軍奔赴行在。
郭子儀趕到後,被唐肅宗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不久,唐肅宗發兵南征,宰相房琯在陳濤戰敗。此時,唐軍隊損失大半,只能倚靠朔方軍為根基。
後來,叛將阿史那從禮率五千騎兵,引誘河曲九府等進攻行在。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聯兵進擊,俘虜數萬,終於平定河曲。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率兵進攻潼關,叛將崔幹祐退保蒲津(今山西蒲州)。郭子儀進攻蒲州,因原永樂縣尉趙復等四人在城中做內應,結果叛軍大敗,崔幹祐逃奔安邑。此後,郭子儀又擊敗叛將安守忠,收復永豐倉,打通了潼關到陝州的道路。
[6]不久,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弒殺。肅宗封郭子儀為司空、關內河東副元帥,命其班師回鳳翔(今陝西鳳翔)。郭子儀率部西進,在清渠(今西安以西)與叛將安守忠交戰失利,退守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並自請處分,被降職為尚書左僕射。
[7-8]
此後,郭子儀作為中軍副將隨廣平王李俶前去收復長安,駐兵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兩軍激戰之時,回紇兵從叛軍背後出擊,前後夾攻,叛軍全線潰敗,叛將張通儒棄城逃往陝州。唐軍一戰收復長安。
李俶修整三日後,繼續東征。[9]
李光弼和郭子儀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建議唐肅宗(唐玄宗的兒子李享)提拔李光弼為大將一起平定安史之亂。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
需要說明的是,李光弼並不是漢族而是契丹。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及部將史思明反叛,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薦他,玄宗詔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雲中太守,後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的第乙個目標是為大唐收復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該郡地處叛軍南北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李光弼率領朔方軍五千人進攻常山,當地團練兵將自己的將領史思義綁來投降,李光弼善待思義,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次日,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向史思義問計,史思義說:「今軍行疲勞,逢敵不可支,不如按軍入守,料勝而出。
虜兵炎銳,弗能持重,圖之萬全。」李光弼接受了降將史思義意見,守城不出,把軍隊分成四對,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退兵。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李光弼派輕騎數千,突然襲擊,一舉消滅叛軍五千,收復常山郡九縣中的七縣。
十月,郭子儀率軍來常山與李光弼會師,在嘉山與叛軍決戰,大破之,斬首四萬,俘千餘人。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為何不削藩?藩鎮割據為何更嚴重
因為在安史之亂之後,朝廷的軍權大部分掌握在各地藩王的手中,沒有任何實際的權利,也調動不了軍隊,而各地藩王實際都掌控在節度使的手中,所以即便在安史之亂後,朝廷想要削藩,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軍事權利,無法調動軍隊,所以並不能達到削藩的目的。當初安史之亂後,唐朝在當時全國的兵力根據統計大約有八十五萬,在當時...
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大約歷時多久
8年。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
百家講壇唐朝歷史是誰平定安史之亂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一共兩個人,乙個是李光弼,另乙個是郭子儀,安史之亂由唐朝 軍與回紇外援軍聯合平定,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 腹有劍 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繼他上台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乙個 不顧天下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