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長平之戰秦、趙雙方共投入的兵力達一百多萬,這場戰役秦國以損失二十萬**的秦軍全殲趙國四十五萬趙軍,秦、趙雙方的戰損比達1:2,而秦軍是以**二十萬對趙國四十五萬全殲的戰損比,所以說哪怕李牧來救場也挽救不了趙國輸的局面!
起因趙雍在趙國進行改革「胡服騎射」後,趙國就實力大增向北滅了中山國,另一邊又提防著被稱為虎狼之國的「秦國」,在丞相范雎的遠交近攻的戰略下,其它列國被秦國打得失地又失城。秦昭王四十六年,秦軍攻打南韓,韓桓惠王願意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奈何上黨郡守和城中百姓不願意做秦國人,而是願意將上黨獻給趙國。
平陽君趙豹認為趙國不能要上黨,接受的話秦國將會矛頭轉給趙國,平原君趙勝則認為接受上黨,趙孝成王接受了趙勝意見,並派廉頗駐守在長平,以防秦軍。訊息傳到秦昭王耳裡,決定派秦軍攻打上黨,長平之戰由此拉開。
長平之戰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廉頗接連失地,轉為防禦戰
秦、趙雙方的起初主將是秦將王齕,趙將廉頗,秦國先派王齕為將先攻打上黨,上黨得手後秦國又轉向攻打退守長平的趙軍,在趙軍主將廉頗的迎戰下雖也有小勝,但很快被秦軍打得廉頗接連失地,廉頗得不轉攻為守。
第二階段:趙王中計,趙括接替廉頗,秦軍易帥白起
對於廉頗的轉為防禦戰秦國也知道這是廉頗想用持久消耗秦軍攻城的士氣,面對這種狀況,秦相范雎提出開渠挖道向攻打長平的秦軍運送糧草,並建議對長平的趙軍進行合圍之勢,消耗其糧草,再切斷他們的糧草。但不可長久,因為消耗得太久自己也會士氣喪失。
而另一邊趙軍在秦軍攻打之前糧草已有匱乏,如今又被秦軍圍困,加上雙方的士兵都是戰時為兵,日常為農的生活狀態,而遇上農事,如長久下去就無糧可用。
面對廉頗堅守不戰的態度,范雎一邊阻止列國與趙國合縱,一邊派人去趙國的都城散布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果不其然將廉頗換下來,讓趙括接任主帥,趙括還向趙王說:
若是秦國的白起,我可能考慮考慮,要是王齕打敗他不在話下!
第三階段:趙括主動出擊,中白起之計,秦軍獲勝
秦王得知趙軍主帥換成趙括後,得知趙國已入套,馬上秘密的也將主帥換成了白起,王齕成了副將,趙括成了主帥之後,改轉守為攻主動出擊,此時的他未知秦軍也換帥了。
白起於是命令前線部隊詐敗,引誘趙軍出城,趙括出城後白起讓騎兵切斷他們後方的糧草和支援部隊,活生生的將他們分割成兩支孤立的部隊。趙軍被白起團團圍住整整四十六天,趙軍士兵餓得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衝擊了
四、五次後仍被困住,趙括在突圍中也被秦軍用箭射死,其後趙軍士兵二十多萬投降,白起為了避免放走後再次為敵,下令將其全部活埋!
影響長平之戰的勝利在戰略上為秦國統一六國加快了腳步,經此一戰趙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六國再也無力抗衡,最可惜的是當時秦昭王沒聽白起之言趁此攻打邯鄲,滅了趙國,以致後來秦國回過神來攻打趙國損兵折將!
2樓:三棵樹
因為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的國力明顯比秦國弱很多,而這場戰爭拼的就是國力,所以趙國會注定失敗。
3樓:雪雪不是雨
因為趙國的國王一直有點不相信廉頗,總覺得廉頗要謀反。而且秦國實力強悍。
4樓:小鄧同學
因為長平之戰的規模太大,雙方幾十萬人交戰,所需要的糧草銅鐵非常巨大,而趙國雖然軍事實力和秦軍無差,但是國力遠弱於秦國,所以是必敗無疑的。
5樓:小自信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時機不成熟,還有就是趙國的戰略部署不完善所導致的結果。
長平之戰趙國為什麼失敗?
6樓:經濟資料愛好
長平之戰打了3年,趙國耕地面積較少,而且趙國的徵稅系統也是非常落後的,趙括的父親以前是幹徵稅的工作。他有機會展露手腳是因為,有一次平原君家不肯繳納,趙奢依法處治,殺了平原君家九個當權管事的人。平原君看他是個有用的人才推薦給了趙王。
當時的權貴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趙國的****無法有效控制趙國所以的資源。而秦國已坐擁關中和巴蜀兩大糧食產區。而且秦國的戶籍制度可以將百姓的每一斤糧食成為秦國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加上鼓勵土地私有化,使秦國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大幅提高。當然趙國是內線作戰,而秦國是外線作戰,趙國還可以向齊國等國購買糧食或借糧,如果對耗兩邊都是有可能先扛不住。但是如果就這樣耗,就是是趙國贏了也可能就剩殘垣斷壁了。
所以趙國可能是想賭一把才派趙括對秦國發動進攻。其實能不能贏趙王也沒有底,在趙括母親反對之下答應如果出事不株連趙括的家族也是讓趙括放心。趙括也需要這次機會建功立業。
趙括戰術的失誤的指責通常有這麼幾條,不應該換舊將領,其實這是所有的剛上台將領,都要調整一下下面的軍官,保證自己的命令列可以最有效的執行。這一點很正常。進攻秦軍秦軍假裝敗退趙括沒有看出來,中了秦軍的埋伏,首先趙括的情報出問題,白起的軍隊在南韓駐防止韓魏楚對趙國進行幫助。
白起是秘密增援不只是趙括,其他六國也不知道,否則早就增援趙國了,有研究表明趙括其實在後方也預留了一些軍隊保證後路。趙括帶這麼多兵【如果真有四十萬】後方補給並不輕鬆,必須要速戰速決。而且趙括任務就是出擊否則換他幹什麼。
這並不隨著主將的個人意願。
7樓:匿名使用者
從當時的局面來看,秦強趙弱,趙軍在區域性戰鬥中是吃虧的。這一點無論廉頗還是趙括都無法改變。
史料: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四月,齕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因為秦和趙在上黨地區的對峙已經持續了3年,秦國始終是保持著進攻態勢的。說明趙國是無力反擊的。以廉頗的打法,趙國能保住半個上黨,也就是少水上游和丹水以東地區,但士兵的**和趙國兵力國力的牽制和消耗是少不了的。
史料:(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
其實評價趙軍長平之敗,最大的問題不是戰鬥失利本身,甚至也不是上黨的得失,而是趙軍在這次大敗中喪失了後來的戰略主動權。趙軍失去了訓練有素的老兵部隊,失去了牽制秦國在函谷關以東部隊的戰略機動兵團。使得秦在出關以後可以更自由地選擇打擊物件,對東方諸國形成了主動權優勢。
同時,上黨地區並不是趙國戰略的重點。南韓、魏國在上黨都有勢力,長平之戰十年後,西元前351年魏奪趙皮牢、泫氏,打通了河內地區與河東地區的交通,而南韓亦取得了少水中游的端氏,使上黨與韓都之間的聯絡得以恢復。總之在上黨南部地區的的爭奪中,趙國基本上處於劣勢,其勢力範圍是不斷向北退縮的。
為了這麼個次要地區而丟了趙國的軍事拳頭,趙括的罪過就在這裡。
說遠了,如果廉頗繼續堅守下去,趙軍在後來的小規模衝突中可能還會失敗,防線會進一步向東北退縮,也許會退到太行山以西,但不會傷元氣。秦軍的進攻會因為補給線的延長和道路的崎嶇變得更緩慢,秦佔據的上黨地區會遭到韓軍和魏軍的進攻,而且秦在其他戰略方向上將無法動作,等到秦國遇到來自其他國家,比如楚國的進攻時,自然會退兵。
8樓:匿名使用者
廉頗的策略雖然使秦軍的進攻勢頭受到很大的遏抑,造成兩軍對峙於長平三年的僵局。但此卻給國力相對較弱的趙國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趙國此時國力消耗殆盡,雙方為打破僵局,互相對對方用計。秦范雎遊說各國,詐稱秦趙聯盟將攻擊諸國,各國因為以前趙國外交搖擺不定,以及看到秦趙談判,誤判相信秦趙將和好,從而使得趙國尋求諸國兵力與糧食支援的努力失敗。
同時,據史記記載,秦還使人攜千金入趙行反間計,言秦軍不懼廉頗,只怕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正好廉頗因為開始多敗**大轉為堅守不應戰,趙王此時已經比較不滿意,而又聽到秦國的反間之言,便派趙括代廉頗將對抗秦軍。被司馬遷稱為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到任後,更改廉頗不准出戰的約束,並置換了軍吏,迅速完成對軍隊的控制。
同時,出兵快速突破秦軍防線。秦國聞知此事後,暗中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表面統帥王齕卻只為尉裨將,並進行資訊封鎖,嚴令軍中有如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白起到任後,採用了誘敵深入、困敵聚殲的策略,做出如下部署:
1、將目前的前線部隊轉作為誘敵部隊,等待趙軍出擊後,向主陣地長壁撤退,誘敵深入;2、利用長壁地形構築口袋形陣地,以主力守衛,準備抵擋趙軍的進攻,並組織乙隻精銳突擊隊,準備趙軍被圍後,用於不斷出擊以消耗趙軍有生力量和磨損其銳氣;3、將二萬五千人埋伏在兩側翼,待趙軍出擊後,插到趙軍後方,切斷趙軍退路,完成對出擊趙軍的合圍;4、用騎兵五千滲透到趙軍防禦陣地中,牽制和監視留守的趙軍。因為不知道真正對手的情況,使得趙括誤判,繼續採用對付王齕的戰略戰術,於是,戰爭的發展果然按著白起預計的方向進行。趙軍前進到秦軍的預定陣地——長壁後,遭到了秦軍主力的頑強抵抗,攻勢大大受挫。
此時趙括發現秦軍主將是白起,於是,迅速變更戰略戰術,希望退兵進行防禦作戰,但為時已晚!秦軍兩翼伏兵迅速出擊,及時插到趙軍進攻部隊後面,切斷了趙括主力的對外聯絡,構成了對進攻趙軍的包圍。另外的五千騎兵也迅速地前進到了趙軍的的防禦陣地,牽制、監視留守的趙軍。
同時,秦撒播謠言,詐稱趙括投降,使得趙留守部隊猶豫不決,錯失救援時機。白起又下令突擊部隊不斷攻擊被圍的趙軍,趙軍連戰不利,情況危急,趙括被迫迅速就地構築營壘,有效抵禦了白起的突擊攻勢。同時,被圍趙軍對秦軍發動了數次殊死突擊。
此時,秦王聞知趙軍主力被圍,親自坐鎮河內,對國內進行了全面的戰爭動員,賜民爵各一級,徵召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送到長平參戰。終於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據白起稱「死傷大半」,秦軍把趙軍的突圍努力化解了。因為糧草斷絕,趙軍開始自相殺食。
在糧道斷絕四十六日後,趙括再度企圖突圍,分四隊突擊隊衝擊,趙括在此戰中戰死。主將已亡,趙軍最後的希望破滅,四十萬將士皆投降。
白起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
非盡殺之,恐為亂。」於是詐允趙軍降,卻引趙軍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殺,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軍回趙,撒播秦軍威勢,恐嚇趙國人。此戰趙軍損失大概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由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一國遭受毀滅性打擊,從而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長平之戰,面對趙國四十餘萬降兵,白起除了坑殺還有其他辦法嗎
秦國統一中原成就中國歷史上第乙個封建大帝國秦朝的道路一直充滿坎坷的,畢竟統一的道路上不會充滿和平,流血的事情必不可少,可以說秦國是踏著百餘萬士兵和群眾的屍體成就的也不為過,關於戰國時期的戰爭或者關於白起的故事,我們最為震撼的莫過於秦趙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秦趙雙方均傾盡了...
戰國長平之戰秦國3萬人能斷趙國40萬軍隊,趙國怎麼可能突圍不成呢
首先,打仗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3萬人只需要擋住趙國能夠在其正面投入的兵力就可以了。40萬軍隊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投入到與這3萬人的戰鬥中去,因為還有其他方向秦軍數十萬人需要抵禦。其次,趙括手中可以用於機動到這3萬秦軍正面的部隊,在有限的戰場範圍內,也不可能全部投入到這3萬人的正面。第三,趙軍是在糧草短缺...
長平之戰後趙國真的沒有能力統一中國嗎
那是必須的 趙國的死了40多萬人 那是的人口才多少呀 基本趙國的成年男子都死光了 就剩12,3的小孩了 秦自商鞅變法以後就強得不一般了,何止長平之後?長平之戰趙軍幾乎傾巢出動,趙軍戰敗40萬軍隊被坑殺,趙軍基本上喪失戰鬥力。確切的說,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40萬軍隊。失去了單獨和秦國抗衡的能力。而且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