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古羅馬被稱為什麼,中國漢朝對應古羅馬的什麼時期

2022-01-19 06:52:40 字數 5873 閱讀 2101

1樓:匿名使用者

大秦中國漢代時西域古地名、國名。《後漢書》說,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西使大秦。甘英到了波斯灣口的條支, 誤信安息西界船人言,說 「 海水廣大」,航路難行,故未向西進。

安帝永寧元年 (120)撣國王遣使來獻幻人(魔術師),自言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 即羅馬皇帝)遣使自日南徼外來貢獻。古大秦相當於何地,學界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謂指羅馬帝國東部,一謂指羅馬帝國, 一謂指黎軒即亞歷山卓城 。大秦與中國海陸直接間接交往,在漢代亙300餘年。

2樓:mack嘟嘟

叫羅馬帝國吧

因為羅馬帝國的時間在西元前27到公元395年西漢時間在西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

如果你問在西漢時期咱們稱他們為什麼的話,那就是大秦。

3樓:吳子漁

5樓,大食是阿拉伯。

4樓:匿名使用者

叫大食,唐朝時才叫大秦

中國漢朝對應古羅馬的什麼時期

5樓:匿名使用者

漢 (西元前202年 - 公元9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西元前202年 - 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是傳說中耶穌誕生那年,耶穌生於屋大維在位。也就是說西漢時代,羅馬處於共和國時代鼎盛期向帝國時代轉化期

西元前204年,西庇阿穿越非洲,直逼迦太基城牆之下。 也就是在西漢初羅馬正在解決漢尼拔問題 即第二次希波戰爭 共和國上公升期

公元9年 屋大維養子已經開始當政正好是共和元首制-帝國皇帝之間的轉化時間

東漢一開始羅馬就已經是帝國了,東漢結束時,羅馬五賢帝已經去世,羅馬的輝煌已經基本結束,出現混亂格局局面,各地有很多自稱皇帝的人。

192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康茂德被刺身亡後,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193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235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3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乙個三世紀危機時期(193年~ 284年)。

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

樓上外行 更嚴謹的把屋大維時代 即**時代定為元首時代 因為屋大維在位時 和元老院保持良好關係 是以元首(第一元老 第一公民)的地位管理國家 跟屋大維之後的皇帝有很大不同

古羅馬主要有兩個鼎盛時期

乙個是屋大維即奧古斯都時代 文化大發展時代被稱為**時代

之後是在尤里-克勞迪絲家族的最後一代尼祿死後,兩任不穩定皇帝去世後開始的五賢帝時代 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羅馬最繁榮的時代 同時領土也達到最大 在圖拉真之後 幾乎就是在不斷失去領土

6樓:匿名使用者

漢武帝的時候 是羅馬帝國時期。也就是羅馬鼎盛時期! 那時候有俗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古羅馬時代大概是中國的什麼朝代

7樓:學院派魚多多

古羅馬時代對應中國的西周至北魏之間的朝代。

古羅馬指從西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三個階段。

分別對應中國的朝代為:

一、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西周至戰國。

1、西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2、西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始3、春秋(西元前770年到西元前476年)4、戰國(西元前475年到西元前221年)二、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戰國至西漢1、戰國(西元前475年到西元前221年)2、秦(西元前221年到西元前206年)

3、西元前206年——西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4、西漢(西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三、羅馬帝國(前27~476年):西漢至北魏1、西漢(西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2、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改國號新

3、東漢(25年到220年)

4、三國(220年到280年)

5、西晉(265年到316年)

6、東晉(317年到420年)

7、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8、439年 北魏統一北方

8樓:殷朝之子

西元前753年,羅馬城建成。

西元前509年,羅馬成為共和國。

根據此推斷,應該是中國的周朝的春秋末戰國初。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但東羅馬帝國又過了2023年才滅亡。

根據此推斷,當時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時期是中國的明朝時期。

就是說,羅馬帝國的起始時間為:中國的周朝的春秋末戰國初到中國的明朝時期。

9樓:那爾邁

從戰國到晉朝都有羅馬的存在,如果算上東羅馬的存在,那還要向後推幾百年

10樓:百度使用者

羅馬的時間大概是西元前幾百年到公元後。中國西元前幾百前是春秋戰國,秦國是西元前221年,建立,西漢末也才東漢初也才公元25年,所以說羅馬時,中國是 春秋-戰國-秦國-西漢-和東漢初

歷史上漢朝跟古羅馬有過交戰嗎?

11樓:

尚不確定有無交戰,歷史學家德效騫推測有過。

發生於羅馬軍與安息之間卡萊戰役之後,羅馬軍大敗後被送到帕提亞東部邊境地區的羅馬俘虜可能曾經與漢族士兵發生過衝突,此假說稱為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

達布斯引用了班固《漢書》所載「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賴水上,離城三里,止營傅陳。望見單于城上立五採幡幟,數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餘騎往來馳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講習用兵。」

他認為文中的魚鱗陣可能是指羅馬軍隊作戰時的龜甲陣(testudo formation),猜測這些被漢朝俘虜的士兵後來於永昌縣驪靬村定居下來。

但是,達布斯的假設未為現代學者普遍認可。目前,尚無有力證據證明此假設,而在測試驪靬村附近男性居民的脫氧核糖核酸後,結果亦不能肯定此假設。

12樓:

驪靬作為地名早在西元前60年前就已經出現,早於克拉蘇被擊敗的年代,不可能是為安置俘虜而取的名。希臘詞開頭音節在中亞語言中常被省略,亞歷山卓里亞在中亞語讀音「坎大哈」,不會是驪靬的音轉,非名字**。驪靬也可稱犁靬,指古國塞琉西亞。

塞琉西亞的希臘文作σελεύκεια,讀音若「塞犁靬」則很有可能與漢文一樣讀作「黎軒」或「犁靬」。

陳湯攻殺郅支單于是西元前36年,離卡萊戰役已經接近20年,《漢書·陳湯傳》:「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由此可見,陳湯已經將虜獲分給了協助漢軍作戰的15座西域國家,沒記載帶回漢朝,何況是驪靬。

魚鱗陣也並非羅馬軍隊特有的龜甲陣,根據相關史料, 中國使用這種隊形作戰的時間遠遠早於羅馬。《左傳》魯桓公五年(前707年)「原繁、高梁彌以中軍奉(鄭莊)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而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城工事也並非由羅馬傳入中亞的,中亞地區早已有之。

牛崇拜也非羅馬文化。祭牛、鬥牛是農耕民族普遍風俗。春秋初年,秦文公建怒特祠,用於祭祀牛神。

今天的浙江金華等地以及苗族、彝族、黎族、侗族、布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也都有鬥牛活動,多數是以牛與牛相鬥,日本、南韓皆有鬥牛。而在國外,既有近東地區的牛祭,又有源於愛琴海東部的公牛崇拜,還有被稱為西班牙國術的騎士鬥牛,但唯獨古羅馬既沒有牛崇拜,也沒有鬥牛之俗,只是人鬥獸和人鬥人。所以說者來寨村民對牛的崇拜是古羅馬人在此居住後的遺俗不能成立。

反對者還認為埋葬先人以頭朝西,也非紀念羅馬,中國古文化埋葬多半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而在確認的結果發表的2023年科學家也通過對當地人的遺傳進行另一次鑑定後,發現其y染色體多為東亞本地固有型別,且大部分單倍型(haplotype)和羅馬人沒有關係,並指出報導當地人的去氧核糖核酸有羅馬血統的新聞為假新聞,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劉國鵬就曾經撰文介紹國際知名漢學家白佐良的觀點,認為「羅馬軍團流落中國」之說是各路新聞**爭相拋售的報道,而千篇一律的新聞報道也正說明其缺乏足夠的科學和文獻支援。

13樓:猴於妊

2023年前的慘敗 西元前70年,羅馬執政官兼敘利亞行省總督克拉蘇決定組織一支龐大的軍隊,進攻安息,即今天的中東地區,繼續擴充套件羅馬帝國的版圖。他帶了7萬人的隊伍,於西元前60年出發。 在開始的階段,他所向披靡,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但在幼發拉底河,他遭遇了第一次損失,70000人隊伍在河流中損失大半,「在渡過河流後,克拉蘇決定就地僱傭士兵,充實力量,於是,他徵召了現在阿富汗人作為士兵。

他的軍隊已經成了雜牌軍,但戰術仍然是羅馬軍隊的。」 雜牌軍們好不容易到了安息,當時正值盛夏,軍隊在沙漠中承受了酷暑,深入安息腹地,即今天敘利亞地區後,遭遇了安息輕騎兵。在這次戰役中,羅馬軍團遭遇了慘敗。

克拉蘇本人也被砍了頭。 1000餘人最終到中國 戰鬥中,一支1000餘人的士兵成功突破了包圍,「當時他們已經沒有地方撤退了,只能繼續前進,雖然不知道前面會遇到什麼,但後退還是會遭遇安息的輕騎兵。」東昌縣縣志研究員宋國榮說。

他們沿著河西走廊,走走停停,最終,這些羅馬雜牌軍來到了中國的甘肅省境內。在那裡,他們搭建起自己的防禦工事,以及有羅馬民族特色的重木防禦體系,正式安家。 安定是安定下來了,可是幹點什麼呢?

他們既不會種地,也不會游牧。現在也沒有人攻打他們了,整天拿著短刀長矛站在茫茫戈壁上祈禱誰來練練手也不是長久之計。 成為專業僱傭兵 背井離鄉的戰士們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價值,他們重操舊業,以僱傭兵的形式繼續存在。

「當時是**有仗往**去,1000多人自己組成隊伍,以自己的陣型參與周邊地區的征戰。」宋國榮說。 他們發現郅支匈奴比較愛打仗,便以低廉的**讓自己成為了匈奴的一員,沒想到運氣仍然不是很好,第一場戰鬥便遭遇了當時漢朝軍隊,中國一代軍事家陳湯率領的重騎兵部隊。

「羅馬軍隊戰鬥方式很奇特。」宋國榮說,「他們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1000人組成正方形佇列,用盾牌把隊伍包裹個嚴嚴實實密不透風。然後喊著口號邁著統一步調往前走。

敵人遠的話,就把手中的長矛扔出去,也不管刺沒刺到人,先來個威懾。敵人近了,就把長矛一橫,往敵人身上刺,再近了,就把長矛和盾牌全扔掉,拔出短刀,來個肉搏。」 在歐洲,這個戰術幫助羅馬軍團獲得了大片土地,敵人看著乙個個用盾牌組成的刀槍不入的大烏龜們,就先舉手投降,但在以騎兵為主的中國,這個陣容給自己幫了倒忙。

陳湯的重騎兵速度快,看到這個緩慢移動喊著號子的大烏龜,便把它團團包圍,從四面進攻,烏龜陣的乙個重大缺陷除了移動慢,更重要的是處於烏龜中間地帶的士兵看不到外面,視線不好,結果被這樣一嚇唬,裡面自己人先踐踏上了,烏龜當場散架。1000人的隊伍只剩下100多人又給漢朝當了俘虜。 敗是敗了,但這種奇特的異族陣法被記載到了《漢書·陳湯傳》中,這場戰鬥的場面才保留到了現在。

和平時代的士兵們 被漢朝俘虜後,僅餘100多人的羅馬士兵們發現自己再也沒仗打了,整個中亞地區一片太平。他們也回不去家了。匈奴人跑到歐洲,給當時的歐洲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他們又得知了最不願看到的訊息,漢朝給了他們土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肅折來寨,收繳了他們的大盾牌,讓他們去務農。為了給他們民族自豪感,他們的縣就定名為'驪』。漢朝對羅馬的稱呼。

」宋國榮說。 這些羅馬軍團後裔最後一次參加戰鬥並被記錄在史書中的是在《三國志》上,馬超帶領著當時改名為「西涼兵」的羅馬士兵後裔。 關於「驪」的記載至公元592年戛然而止。

這一年,隋文帝鑑於驪人已徹底被漢人同化,下詔將驪縣併入番和縣,驪建縣628年之後,終於退出歷史舞台 陳湯何人也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書·陳湯傳》:西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於郅支城(前蘇聯的江布林城)…… 征戰途中,西漢將士注意到單于手下有一支很奇特的雇傭軍,他們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土城外設定「重木城」。而這種用圓形盾牌組成魚鱗陣的進攻陣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禦手段,正是當年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手段。

當年陳湯等人看到的這支奇特的隊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的殘部? 之後,郅支城之戰:漢軍大獲全勝,斬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餘人。

甘延壽、陳湯等將這些戰俘帶回中國。

我國為什麼仍然採用班級授課制,古羅馬時期為什麼不採用班級授課制

我國古來就有 政教合一 的傳統,注重對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政治上實行 集權制,強調 集中性 統一性 和 權威性 面對全國人民普遍較低的文化水平,泱泱大國的複雜教育情況,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恢復和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提高我國廣大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實現教育的普及和共同發展便成為首要任...

西漢丞相曹參整日飲酒作樂,為什麼還會被稱為賢相

雖然他每天都喝酒,但是並不耽誤他去處理政務,而且在處理政務的時候,非常的公道和聰明,不會出現偏私的現象 曹參飲酒作樂是有意為之,因剛歷經楚漢之爭,百廢待興,曹參這樣做其實是無為而治,拉近百官之間的距離,從而減輕朝廷的負擔,故稱之為賢相。西漢丞相曹參整日飲酒作樂,為什麼還會被稱為賢相?曹參喝酒是為了採...

為什麼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被稱為西方文化之根 請用史實解答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長打一世紀的中世紀,文明被拋棄,被稱為 黑暗時代 14世紀,新興資產階級為衝破教會統治,打出復興羅馬文明的旗號,進而開創現代歐洲文明。所以可以說,現代西方文化直接秉承羅馬古典文化 希臘的愛琴文明是歐洲文明的開始,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 同時,希臘文明,尤其是雅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