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2022-02-17 13:49:37 字數 5520 閱讀 9212

1樓:婁方咎怡璐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編輯本段]注釋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編輯本段]翻譯

1、聶文濤譯:

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內容。

2、常見的其他翻譯及分析

(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

(2)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

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

天命就是本性,可以理解成天命屬於本性,也可以理解成天命等於本性。所以,聶文濤認為等於本性是孟子的觀點而不是中庸的觀點。

「天命之謂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2樓:

意思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3樓:muse慕慕斯

原句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 【中庸】裡的話 。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

《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宋**學家朱熹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謂「中庸」?

漢儒鄭玄說「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釋即,去兩端,取中間;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說法,即其師程頤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4樓: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5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天命之所畏於信姓名之所謂於大道修道而知,所謂於教育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6樓:共同度過

用個人後天的教化,去駕馭先天的性情,然後完成自己的天命。

本句出自《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本句理解為,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

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嘗滋味。」

7樓:庸俗書生

意思: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

原句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 【中庸】裡的話 。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

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8樓:匿名使用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是儒家經典《中庸》的第一章

性,是指自然本性,是天命所生成,故說天命謂性,比如求生慾望等。

道,是指天性的體驗和認知,由自性自然而發,由自然而成規矩原則,比如說就是大家都有私利之心故而有彼此的**交換,比如大家都有自我求生的慾望故而為了自己更好生存而與他人建立起相互聯絡、相互的規定秩序,以圖互補互助(西方國家的契約理論即是如此,比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教,是指主動及被動性的讓自己去理解和適應社會規則(所謂「道」),包括做人做事的各種倫理道德等,因此說修道,修即是修自身的心性,所以是為教。

9樓:壽同天地道人家

儒家《中庸》一書就是講道的,中庸所表現的就是道的含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大自然的使命就是繁衍與生育,率領生命繁衍的就是道,向道學習的就是真正的教育。

10樓:桓康伯

上天所賦矛人的稱之為天姓,順著性行事稱之為道,聖人修並推行正道稱之為教化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11樓:正達美

這是 【中庸】裡的話 。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求解答,是什麼意思? 50

12樓:我是你的組織啊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的翻譯:上專天給予的屬氣質叫率性,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要去教化.

這個道,一會也不能離開我的身心;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13樓:想觀海的小蝦

翻譯: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

版.這個道,不能離開片權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正道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翻譯:所以,君子就是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謹慎小心;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隱秘的事情,沒有不被人發現的;細微的事情,沒有不被顯露出來的,所以,君子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警惕.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翻譯: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什麼意思

運用心思,專一而不分散,精神便會集中起來,這是駝背老人說的。語出 莊子.達生 古文翻譯 佝僂承蜩 原文 選自 莊子 達生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 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33963g u l u 者承蜩 ti o,蟬 猶掇 du 拾取...

古文翻譯子游問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孝bai,子曰 今之孝者du 是謂能養,至於zhi犬馬,皆能有養,不敬dao,何以別乎專?譯文屬 子游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 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奉養父母,就連狗與馬,也都要飼養。父母和狗馬都能養活,如果不能尊敬父母的話,那麼奉養父母和飼養狗馬還有什麼區別呢?對於這個問題孔子給出的答案是 現在...

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多樣性之間的關係 急

物種多樣性 基因多樣性 或稱遺傳多樣性 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是組建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基本層次。物種多樣性常用物種豐富度來表示。所謂物種豐富度是指一定面積內種的總數目。到目前為止,已被描述和命名的生物種有200萬種左右,但科學家對地球上實際存在的生物種的總數估計出入很大,由500萬到1億種。其中以昆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