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元樂正帆
你寫的的確很好,但沒有寫出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他是在什麼情況下什麼樣的背景下寫的。
《登金陵鳳凰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老王老師**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
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
3樓:白喵兒
表達了作者想當官兒。
急!!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寫作特色
關於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格律問題,懂得進!
4樓:文史一家人
李白的此首七言律詩並非成熟的七言律詩,所以不存在出律和拗救。七言律詩起源於南北朝,萌芽於齊梁新體詩,定型於初盛唐之間,到杜甫時才完全成熟,才有了標準的格律。
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維、李頎、岑參、賈至諸人刻意錘煉,方使它在體制上達到純熟,而崔顥、李白仍有駢散交雜、半古半律之作,同時,盛唐時期李白、王維、高適等詩人的七律,多有失對、失粘、重字之誤。
到了杜甫,七言律詩才展示其詩體潛力而開啟藝術天地。杜甫全面開闢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蹟,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並立相峙的高度。
擴充套件資料:
《登金陵鳳凰台》格律解析
從律詩的格律要求押韻、平仄、對仗三個方面解析《登金陵鳳凰台》的格律。
1、押韻
雖為古體律詩,但是採用了首句入韻的格式,遊、流、丘、洲、愁都是押韻的;
2、平仄
平仄上與標準的七言律詩相差較大,首聯的格律是正確的,但是從頷聯開始格律就非標準的格律了,如果按照首聯的格律,第三句格律應該為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但是「吳宮花草埋幽徑」格律卻是平平平仄平平仄,與首聯第二句失粘了。
同樣「三山半落青天外」與「晉代衣冠成古丘」也存在失粘的情況,整首詩除了頷聯、頸聯的格律與標準格律有出入,首聯和尾聯的格律還是比較標準的。
3、對仗
頷聯、頸聯的對仗是非常工整的,頷聯中吳宮與晉代朝代與朝代相對,花草與衣冠相對,幽徑和古丘建築名詞相對;頸聯中三山對二水,半落對中分,青天外對白鷺洲都是非常工整的。
《登金陵鳳凰台》是李白的七律代表作,因為是在律詩發展階段的詩作,雖然偶有失律之處,但不失為優秀的七律詩作。
5樓:萬葉千聲皆是詪
崔顥 李白的一些律作都是在律詩完全角成之前的作品,是不成熟的律詩,再說李白最不善寫律,不要糾結這個問題。杜甫以後,律詩完全角成。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在「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之後感嘆人事變遷的詩句是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很少寫律詩,而 登金陵鳳凰台 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首聯與額聯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李白年輕時第一次來到黃鶴樓,站在樓上看長江遠景,心潮澎湃,即刻詩性大發。怎奈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心頭 儘管如此,李白始終沒有忘記這件事,也沒有忘記 黃鶴樓 這首詩。後來,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時,用崔顥這首詩的韻律寫下了 登金陵鳳凰台 金陵為六朝古都。詩人登上鳳凰台,觀賞壯美的長江,憑弔歷史 感慨...
如何賞析《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賞析
登幽州台歌 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全詩為 前不見專古人,後不見來者。屬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譯文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賞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