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傳統還是從國外傳進來的?為什麼我感覺二十四

2022-03-24 13:48:14 字數 5444 閱讀 1812

1樓:依雨琚櫻

這個查百科就清楚了。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

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但中國又是乙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1]2023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專案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

所以,肯定是咱們自己國家的了。

農曆二十四節氣屬陰曆還是陽曆?

2樓:雙魚泡泡

1、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曆法,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2、陰曆是按月地規律制定的,它和地球公轉一周作為一年的差距,使用閏月來彌補,所以屬於陽曆範疇的二十四節,和陰。二十四節氣是按陰曆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3、陽曆也叫太陽曆,就是以太陽的視運動為根據,用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它的長度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

4、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把地球在公轉軌道上每前進 15度(約 15 天)算作乙個節氣,全年共二十四個節氣。

5、二十四節氣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3樓:溫柔的張秀霞

二十四節氣,既不是陰曆也陽曆。

1、陽曆

就是「太陽曆」,是依據太陽的變化來修訂的曆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為一年。

2、陰曆

就是「月亮歷」,是依據月亮的變化來修訂的曆法。月亮每經歷一次從圓到缺的迴圈,就是乙個月。我國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陰」,所以也叫「陰曆」。

3、農曆

農曆並不是陰曆,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屬於「陰陽合曆」。

2023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4樓:虎侃社會

是陽曆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歷(太陽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乙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乙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古人發現,在每一年中,白天和黑夜的時間長短是不一樣的。先是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直到某天(夏至)時,白天最長、黑夜最短。之後白天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直到某天(冬至)時,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之後又開始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周而復始。

陽光下的影子也有類似的變化規律。夏至時,影子最短,說明陽光最「正」;冬至時,影子最長,說明陽光最「斜」。因此,最早定下來的兩個節氣,應該是夏至和冬至。

儘管那時的古人,還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卻能敏銳地提出了「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這與我們現代的科學認識,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在思路上已經大為接近。

5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是陽曆的。雖然我們老祖宗常用的曆法是陰曆,雖然二十四節氣也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但這的的確確是屬於陽曆的,別的不說,單看每個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幾乎是固定的,而在陰曆中卻可以在乙個月的範圍內浮動變化。

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所以二十四節氣屬於陽曆。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

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乙個節氣;執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6樓:侍芹

陰曆,中國古時只以陰曆記事,陽曆是世界範圍內使用的,古人劃分的二十四節氣,按一年360天算,15天為一節氣,24節氣正好是360天,與陽曆的365天不太一樣。

7樓:baby大馬哈魚

每年二十四節氣的陽曆日期都是固定的,陰曆日期不固定,當然是按陽曆來的

8樓:匿名使用者

24節氣是陽曆,與陰曆無關!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24等分。

9樓:逗逗飛

古代肯定沒有陽曆的,要不也不會出現這麼多口訣來定二十四節氣是哪一天,現在農村還有好多用口訣來算節氣的,用陽曆輕鬆就知道是哪一天,365天分成24份是固定的,哪一天就是哪一天,因為有366天的時候,所以上下浮動一天,古代人那麼勤勞智慧型如果有陽曆肯定就不用口訣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最簡單的驗證方法,當你翻開萬年曆的時候你會發現,每乙個節氣與陽曆每年都是那兩天,不會跑到第三天。農曆就相差甚遠了。眼見為實。

11樓:匿名使用者

本人贊成pluvial 的回答,很透澈。24節氣的劃分是以太陽年為基礎的,但它沒有單獨排出序列,而只是寄附在陰曆的曆書上,使之成為混合歷。我們現在說的農曆正是指這個混合歷,並非是陰曆。

農曆和陰曆不分是一種存在誤會的習慣而已。

12樓:平幼杉

屬於陽曆,我們這學期科學書上學過的,我不會騙你的,要是錯了,就是我們老師騙我

13樓:瀟灑嘟嘟

陰曆即農曆,那時候陽曆還沒傳入中國。

14樓:林殿亭

首先得說24節氣是農曆上定的,有時候先人也叫它陰曆。陽曆是公曆,我們叫它陽曆,而西方叫它公曆。這就明了了。

24節氣是農曆中的產物,而公曆中沒有。我們稱公曆新年叫陽曆年,而西方就是叫過新年,沒其他稱呼。

15樓:利潤空

24節氣就是一部曆法,每是從立春開始為第一天的

16樓:布靈

二十四節氣肯定是陽曆啊!

首先,老師告訴我是陽曆,如果不對就是老師騙我們。

古中國的時候,人們管太陽叫太陽,管月亮叫太陰,所以才有陰曆。

現在進入主題吧!這個太陰曆,是古代人們觀察月相變化創造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每當農曆十五十六那會兒月亮總是那麼圓。

但二十四節氣不一樣。

依據1:咱們先看看名字:立春、小暑、秋分、冬至……立春是不是說明春天到了,怎麼感覺春天到了呢?

還不是因為太陽,太陽往這邊來,所以天就熱,春天才來呢!如果這24節氣是看太陰,你大晚上能感覺到太陽往**走?所以白天看太陽,是陽曆。

有人該問了,這古時候哪有陽曆啊?

依據2:這24節氣是古代人白天種地的時候琢磨出來的,是因為這個時候太陽往回走,這塊兒暖和了,所以叫立春。是因為這個時候特別熱,太陽在頭上頂著呢!

所以叫大暑。再說,誰沒事晚上去種地啊?

依據3:你說它是陰曆,你怎麼證明?過年是過陰曆吧?有時1月,有時2月,它差著好幾天呢!就像立春,每年都是那一天,最多也就差2天,你說它是陰曆?肯定是陽曆。

依據4:你說它是陽曆就是陽曆啊,陽曆是人家西方國家的,咱這兒沒有,你怎麼證明?⊙?

⊙!我就是能證明~咱們那會兒確實沒有陽曆,但咱們有24節氣啊!24節氣那會兒就是陽曆。

每年春天播種,要是24節氣是陰曆,夏天才立春,成嗎?

我今年11。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謝謝!

代表二十四節氣的詞語有哪些,描寫「二十四節氣」的詞語有哪些?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內 白露容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由來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 土圭 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 春分 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

二十四節氣驚蟄有什麼說法,二十四節氣驚蟄的由來

春雷響,萬物長 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 九九 艷陽天,氣溫回公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可謂左河水之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 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公升到0 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 6 江南地區為8 以上,...

二十四節氣歌是什麼時候出來的,二十四節氣歌內容是什麼?什麼時間出現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歷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